吴江陵:宁静致远 艺术人生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xo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艺术家。
  他的神情、言谈、举止,
  都展现着一个艺术家的风范。
  他把绘画当成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在不断求索的路上,
  他不断否定,也不断收获,
  他快意人生,也执着不懈。
  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
  他的人生充满诗意烂漫。
  
  结缘艺术 生活如清泉流水
  
  吴江陵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初次见面,很难让人猜到他的真实年龄。因为他是如此地年轻,他的声音表情,穿着笑容,让人想到的是一个年近不惑,淡定从容的中年男人形象。在他身上,越发让人相信“年轻和年龄无关”这句话。与艺术结缘,或许正是吴先生年轻的奥秘所在。
  小时候,吴江陵先生就表现出了和其它小孩子不一样的特质。细心的妈妈发现,吴江陵的课本从目录到末页都画满了各种图画。这让他的妈妈又生气,又好笑。因为在这些课本上的画作中,有许多还有模有样的。这种发自童心深处的爱好使得他的一生都和绘画、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艺术,不仅成为了他终身的事业,而且已经渗透到了他的生活之中。
  每天,吴先生都会到他的画室去,有时是几个钟,有时是一整天。他的画室挂着许多绘画和书法作品,还陈列着各种图书,涵盖了佛学、绘画、书法、篆刻等诸多门类。画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绘画颜料、笔墨纸砚,让人目不暇接。对于这些绘画书法工具,吴江陵先生总是能给来访者娓娓道来:有关于各种笔的用途,颜料的用法,笔墨的浓淡等等。
  能去造访吴江陵先生画室的人是幸运而尊贵的,因为只有他最好的朋友,才会有参观画室的“优待”。在画室进行研磨和创作,是吴江陵先生每天的必修课。他却风趣而简单地把这种习惯说成是“写写字,画会画,有时也会胡思乱想”。吴先生说,画室是一个能让他静下来的地方。
  心静才能出好作品。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吴江陵先生这样一个爱画之人,曾搁置自己的爱好20多年。吴江陵解释说:“因为生活中的琐事缠身,心静不下来。”心变得繁复了,宁可中断,也绝不胡编乱造、草草而作。这便是吴江陵先生的个性。从他的话语中,让人读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和认真的态度。
  上世纪90年代,吴江陵先生和家人一起,前往美国。在美国的大部分时间里,吴江陵先生都和家人在一起,照顾一双儿女的学习和生活成了他最重要的事。家务的繁杂,琐事的凌乱,固然会让人生出些烦恼。初来乍到,吴江陵先生感觉到一些不适应。渐渐地,对于美国快节奏、时间观很强的生活方式,吴江陵先生也能从容面对。如今,在他的包容理解、谆谆教诲之下,他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并已工作。
  吴江陵先生说:“小孩听话是一种福气。”而他就是一个能享受到这种福气的人。吴江陵先生在大专时读的是艺术设计专业。他的两个孩子在大学时也念的是艺术类专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吴江陵先生本人读大专时专业的选择,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吴江陵先生在福建出生,10多岁的时候来到香港。福建、香港,都是特别崇商且商业氛围非常浓鬰的地区。可偏偏是在这样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吴江陵先生,在读大专时填报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当时,家里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反对他的这一选择。后来,吴江陵先生将困惑写信告诉了他在菲律宾经商的爸爸。爸爸的回信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信中,爸爸告诉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于是,吴江陵先生坚持了自己起初的选择。
  毕业后,吴江陵先生参加了设计工作。兴趣和付出使得吴江陵先生的专业技能越来越精湛。后来,他被聘为《读者文摘》亚洲区的美术总监。在那里,他工作了8年半。
  《读者文摘》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杂志之一。对于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人来说,能进入这样的公司并负责管理全部的美编工作,实在是一件求之不得的美事。真知来源于体验。随着工作年限的越来越长,吴江陵先生负责的杂务越来越多,而他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能从工作中收获乐趣和快乐,包围他的只有压力和劳累。因此,他决定离开这家公司并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有了自己的公司,便有了工作上的自由,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更多向老师学习、和艺术界朋友交流的机会。读中学的时候,吴江陵先生曾到艺校学画。而他对画画的热爱和坚持,似乎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工作后,他偶遇了岭南派绘画大师杨善深先生。他对杨老师说:“我想跟您学画,可以吗?”杨先生说:“可以。”这段简单的对话就是吴江陵先生拜师学艺的开始。这和人们头脑中惯有的拜师之路不太一样,它平常真实,朴实自然。
  其实,在吴江陵先生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令人意外又十分有趣的事情。比如,他现在的公司由同事全面负责管理,只有遇到大难题,他才会出面。他说:“因为同事和公司一同成长,彼此十分了解。所以很安心。”简单的话蕴含着大道理。又比如,他担任了许多社团的职务,却很少出席社团活动。他说,他害怕聚会时遇到话不投机的人,而相互投机的人可以胡说八道。真正的好朋友之间是没有芥蒂、畅所欲言的。吴江陵先生风趣的话语又何尝不是朋友真谛的揭示?
  砥砺奋斗 未来仍创作不息
  
  艺术创作需要砥砺琢磨,有时,它近乎一种挣扎。吴江陵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刚学画画时不累,创作时很累。这种累来自于艺术表达的苦与难。”尽管如此,吴江陵先生仍执着于斯,奋斗于斯。
  刚开始跟老师学画时,吴江陵先生学的是“水墨画”。和学院学习的方法不同,他学画的主要方式是:老师画一笔,他看一笔,然后自己尝试。由于小时候扎实的画画功底以及对艺术美感极强的领悟力,在老师那里,他学得很快。每次,他的作品都会被老师评为“优”。在跟了老师两年后,老师告诉吴江陵先生可以自己进行创作了。老师说:“其实,你不必跟着我。你可以自己发挥,多花点心思在草稿上面,然后拿来和我研究一下。”
  两年多时间就可以出师,在他的同门师兄弟中,这是很快的。这也显示了吴江陵先生在画画上的天赋。但他说:“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两个资质一样的小孩,最后成就更大的肯定是那个更加努力的。另外,兴趣也非常重要,有兴趣才能做到最好。”
  吴江陵先生接受专业的培训,是从中学开始的,而他对画画的兴趣,则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或许是内心对艺术世界向往之情的驱使,在读到唐朝诗仙李白的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原名改为“江陵”二字。联想到诗句,确乎是能让人感受到“江陵”二字所传达的愉悦、畅快、自由和洒脱。
  人如其名,画亦如人。小写意的水墨画是吴江陵先生最喜爱、也最擅长的。题材方面,他现在正专攻山水画。吴江陵先生说,他不喜欢工笔画。在画画的难易程度上,花鸟画比较难学一些,山水画则是初学容易,要真正画好很难。
  吴江陵先生的画室充满了中国风的雅韵之气。许多画家的作品随处可见。吴江陵先生说:“别人的画是营养。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很好。”在吴江陵先生看来,艺术家的个性并不是固步自封,保持特点和开发意识并不矛盾。他说:“和有长处的人聊天,就像吃维他命。”话语中,他的风趣幽默再次展露无遗。
  因为拥有这样广阔的胸襟,吴江陵先生将创作当成了一个不断学习、研习的过程。即便是在美国那段搁笔的时间里,他也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关注和体验。在他进美国一所大学读电脑平面设计时,他也时常会和朋友聊起绘画、东西方艺术的差异等话题。他参观了美国许多的艺术博物馆。更为重要的是,他浸润在西方文化氛围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西方人的审美形态。而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基了深厚的基础。艺术界的朋友评论他是“手停了,但眼睛没停,心没停。”
  诚如斯言,回到香港后,吴江陵先生对画画迸发出了深藏已久的激情。2008年底,他毅然进入香港大学,开始攻读中国绘画专业。海内外生活的经验,使得他对书本上的知识有了更全面、更精到的诠释。吴江陵先生说,港大两年多的学习时光,对他的影响很大。正因如此,造访他的朋友,才能欣赏到他的一幅幅手法熟练、意境隽永的画作。
  朋友说他对艺术作品的要求很高,甚至近于苛刻。而他也确实如此,他说:“艺术是没有止境的。今天看昨天的作品,就能看到一些不妥的地方。”对于自己目前的创作水平,他谦虚地用“一般”来评价。在谈到商业化和艺术价值的关系时,吴江陵先生说,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艺术价值不太好,但可喜的是,艺术界确实有许多人才。
  吴江陵先生早已开始自己的旅行计划。已经去过了欧美国家,并走遍了内地的许多省份。他说:“艺术的路很长,我现在依然看不到自己心里内涵的全部。在香港,创作环境不算很好,爱艺术的人很多,但都是作为业余爱好,没那么商业化。”
  伫立在吴江陵先生的画前,想到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凝望,细细品味,越久便越能感受到他画中深远、悠长的意境。慢慢地,看画的人也会飘逸远去,不再拘束于室,彷佛放浪形骸于山川秀林,隐隐可见,飘渺似仙。
  
   吴江陵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春风画会会员
  华人现代艺术研究会会员
  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会员
  香港吴氏宗亲总会名誉主席
其他文献
深入地产行业数十年,他是资深人士,  经由他参与策划管理的杰作不断涌现;  五十多岁的时候,他骤然转向,  一头扎进古老、深邃、神奇的中医学领域,  尽管在大家看来早已经过了学医的最佳年龄,  他却还是义无反顾、坚持不懈,  支撑他的,是那句陪伴了他一生的人生格言:  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尽最大的努力!  指导他的,是他高尚的医德:  无论患者是贫穷还是富有,一视同仁,用心不二!    地
期刊
认真敬业是他一贯之工作态度,  诚信务实是他坚守的为人之本,  踏实稳重而立业平稳,  质朴无华亦真实自然。  心牵故土,情系乡亲,  他积极参加同乡会活动,  游子情深,以此为连系家国的纽带。    专业敬业 打牢基础    黄杰伟先生于2004年移居澳门,立志在濠江之畔开启新发展。来澳后,他参与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是皇冠酒店的内部装修装饰工程。初来乍到,粤语不通,而合作的老板与伙伴皆以粤语为主,与
期刊
身影穿梭  镜头闪烁  他是社团活动的记录者也是见证者  记录最生动、最精彩的瞬间  诠释社团里的真善美  那一场场见证团结友爱的活动  有着他忙碌的身影  那一张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照片  有着他辛勤的汗水  他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敬业精神  赢得众人钦佩和满堂喝彩  他用自己豁达和开朗的品性  交得天下好友    专业敬业 厚积薄发    香港有着浓厚的社团文化,在众多的社团活动中,有个矫健敏捷
期刊
在内地,他曾经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  植根基层,服务大众,  妙手回春,杏林春暖;  在澳门,他曾涉足保险领域,  搏洒智慧,收获与人方便的硕果。  他亦是一位社团负责人,  用服务和奉献演绎精彩人生。  保持的是那颗健康快乐的心,  那份令人感动的真诚宽厚。    坎坷人生,挑战拼搏不言悔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人生是一种经历,生命则是对经历的一种深刻感悟。有人说:“与一位善于感悟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10月15日上午,集美中学举行新校区落成典礼暨集美中学成立93周年庆典活动。海内外嘉宾云集,共庆这一盛事。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臧杰斌,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集美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李辉跃等市区两级领导出席了庆典大会,数千名集美中学的海内外校友和集美中学师生相聚母校,共同庆祝集美中学新校区落成。  当天,来自香港集美中学的两位杰出校友当场为母校捐款。其中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李凤翔捐出
期刊
闽海之滨,浔江之畔  这方沃土给予杜成国成长的营养  饮水思源,有情有义  他节衣缩食,克勤克俭  以报母校惠及他一生之身心洗礼  岁月悠悠,拳拳真心  他倾其所有,终其一生,传“嘉庚精神”  “誠毅”风貌,赤子之情无处不在  是他身上跳跃的最令人动容的音符    “你是我的灵魂,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杜成国先生,1953年从印度尼西亚回国求学,那年他13岁,就读于集美中学初中80组戊班
期刊
【本刊综合报道】金秋时节,濠江之畔,以“团结、交流、合作、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世界惠安泉港同乡联谊会,10月22日上午假澳门渔人码头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名惠安泉港乡亲齐聚一堂,畅叙乡谊,共谋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王汉斌、彭佩云,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燮飞,泉州市副市长潘燕燕等出席开幕式。  惠安县和泉港区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和
期刊
李岚清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  10月12日,中国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以及两位商界领袖李宗德、李兆基,获得香港浸会大学(浸大)荣誉博士学位。浸会大学于今年11月7日举行的第52届毕业典礼上,向他们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以表扬他们在商界、政界或专业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对社会的重大贡献。  浸大说,李岚清先生曾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及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任内积极推动国内经济、对外贸
期刊
中国卫生部长陈竺获“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4月12日,法国国民议会议长阿夸耶在巴黎代表法国总统萨科齐授予中国卫生部长陈竺“法国荣誉军团军官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出色成就和为中法科技交流与合作所做的卓越贡献。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与法国卫生部长贝特朗等出席了授勋仪式。  在授勋仪式上,陈竺感谢曾经培养过自己的学校、教授及同学。他表示,此次授勋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医学界同仁的极大鼓励。陈竺用较长篇
期刊
平凡的生命里,  她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做了一份职业,  这份职业被称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忙碌的日子里,  她喜送一批学子走,笑迎一批学子来,  对他们的关心渗透到言谈举止中;  物质繁盛的时代,  她的内心却是清澈无比,  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令她无比欣慰,无比欣喜。  坦坦荡荡做人,扎扎实实办学,  认认真真做事,  她传递的,除了知识,  还有一种永不熄灭的精神。    濠江边,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