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实现科研成果、高新技术落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2018年3月27日,本刊记者来到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采访了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主任姚军。他结合政府政策导向、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自身搭建平台的实践,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的根本、存在的难题和快速发展的核心——
吸引培养人才,做实发展根本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昆山经济数次转型升级,始终站在潮头,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标杆。坚持开放带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大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昆山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
作为曾在政府机关、高校、企业履职,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引领者,姚军深知,技术掌握在人的手里,创新创业最根本的是人才。如何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的影响力和当地的优良发展环境,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创业,一直是姚军关注的重点。只有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再把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才能为创新夯实基础。
因此,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实施了“青蓝人才”计划和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大同大院大所大企的合作,引进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引进行业领袖企业。围绕高端人才,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形成了智能装备、光电检测、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十多个研发团队,形成了创新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队伍。
无缝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真正价值。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企业掌握了市场先机却拿不出高品质的产品,科研院所则看着技术成果无法变成经济效益,无法服务社会。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具有技术先进性,起跑能力突出,但缺少后半程的冲刺能力。把科技成果投入到批量生产中去是接力的过程,如何實现无缝对接,赢得接力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研发人才只有深耕于企业,才能一心一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建在同一幢楼、同一个园区的方法,零距离贴近研发队伍和企业,解决了企业人才匮缺的瓶颈,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
通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创新中心积极承接科技项目、承担企业合作项目,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把浙江大学的关键技术,融入到一个又一个由企业实施产业化的具体产品项目中。一批创新成果在企业成功转化为产品,2017年这些产品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
昆山大力支持的以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产学研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快,已领先全国。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的起跑、接力、冲刺能力正在磨合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被破解。
强化知识产权,助力孵化企业快速发展
借鉴国际领先的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创业中心在我国应运而生。经过10年发展,创新创业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基地。
知识产权的创造使创新由无形转化为有形,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创造,就只能是低水平的模仿和重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创造了知识产权才能取得技术领导地位和品牌主导权利,从而掌控市场的主动。
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不仅体现了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体现了创新的总量和水平。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创新团长”,姚军牵头制订了知识产权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把知识产权申请及授权情况同研究中心及研发人员的业绩进行挂钩;还设立协同创新资金,鼓励研究中心与昆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不断把科技成果推向企业。
为提高合作成效,把合作推向纵深,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与企业的合作责任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5年多的发展快速成长,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目前共计培育26家孵化企业,注册资本累计20908万元,销售额累计近10亿元。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及孵化企业申请专利及版权510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多家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关于科技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改革攻坚期,必须紧紧扣住科技创新这一发展之要。从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自身实际来说,他们将对孵化企业进行梳理,确定重点培育对象,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让人才、技术又快又准地落实到为产业服务中去,让创新中心在贴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中得到发展壮大。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实现科研成果、高新技术落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2018年3月27日,本刊记者来到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采访了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主任姚军。他结合政府政策导向、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自身搭建平台的实践,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的根本、存在的难题和快速发展的核心——
吸引培养人才,做实发展根本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昆山经济数次转型升级,始终站在潮头,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标杆。坚持开放带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大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昆山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
作为曾在政府机关、高校、企业履职,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引领者,姚军深知,技术掌握在人的手里,创新创业最根本的是人才。如何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的影响力和当地的优良发展环境,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创业,一直是姚军关注的重点。只有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再把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才能为创新夯实基础。
因此,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实施了“青蓝人才”计划和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大同大院大所大企的合作,引进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引进行业领袖企业。围绕高端人才,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形成了智能装备、光电检测、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十多个研发团队,形成了创新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队伍。
无缝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真正价值。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企业掌握了市场先机却拿不出高品质的产品,科研院所则看着技术成果无法变成经济效益,无法服务社会。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具有技术先进性,起跑能力突出,但缺少后半程的冲刺能力。把科技成果投入到批量生产中去是接力的过程,如何實现无缝对接,赢得接力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研发人才只有深耕于企业,才能一心一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建在同一幢楼、同一个园区的方法,零距离贴近研发队伍和企业,解决了企业人才匮缺的瓶颈,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
通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创新中心积极承接科技项目、承担企业合作项目,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把浙江大学的关键技术,融入到一个又一个由企业实施产业化的具体产品项目中。一批创新成果在企业成功转化为产品,2017年这些产品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
昆山大力支持的以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产学研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快,已领先全国。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的起跑、接力、冲刺能力正在磨合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被破解。
强化知识产权,助力孵化企业快速发展
借鉴国际领先的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创业中心在我国应运而生。经过10年发展,创新创业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基地。
知识产权的创造使创新由无形转化为有形,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创造,就只能是低水平的模仿和重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创造了知识产权才能取得技术领导地位和品牌主导权利,从而掌控市场的主动。
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不仅体现了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体现了创新的总量和水平。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创新团长”,姚军牵头制订了知识产权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把知识产权申请及授权情况同研究中心及研发人员的业绩进行挂钩;还设立协同创新资金,鼓励研究中心与昆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不断把科技成果推向企业。
为提高合作成效,把合作推向纵深,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与企业的合作责任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5年多的发展快速成长,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目前共计培育26家孵化企业,注册资本累计20908万元,销售额累计近10亿元。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及孵化企业申请专利及版权510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多家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关于科技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改革攻坚期,必须紧紧扣住科技创新这一发展之要。从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自身实际来说,他们将对孵化企业进行梳理,确定重点培育对象,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让人才、技术又快又准地落实到为产业服务中去,让创新中心在贴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中得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