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改革发展之要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实现科研成果、高新技术落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
  2018年3月27日,本刊记者来到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采访了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主任姚军。他结合政府政策导向、创新中心的发展历程和自身搭建平台的实践,阐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的根本、存在的难题和快速发展的核心——
  吸引培养人才,做实发展根本
  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昆山经济数次转型升级,始终站在潮头,成为全国中小城市发展的标杆。坚持开放带动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大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昆山科技创新、发展经济的重要路径。
  作为曾在政府机关、高校、企业履职,有过多次创业经历的引领者,姚军深知,技术掌握在人的手里,创新创业最根本的是人才。如何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的影响力和当地的优良发展环境,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创业,一直是姚军关注的重点。只有把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再把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才能为创新夯实基础。
  因此,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实施了“青蓝人才”计划和工程师培养计划,致力于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大同大院大所大企的合作,引进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引进行业领袖企业。围绕高端人才,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形成了智能装备、光电检测、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十多个研发团队,形成了创新中心和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队伍。
  无缝对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真正价值。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企业掌握了市场先机却拿不出高品质的产品,科研院所则看着技术成果无法变成经济效益,无法服务社会。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具有技术先进性,起跑能力突出,但缺少后半程的冲刺能力。把科技成果投入到批量生产中去是接力的过程,如何實现无缝对接,赢得接力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研发人才只有深耕于企业,才能一心一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建在同一幢楼、同一个园区的方法,零距离贴近研发队伍和企业,解决了企业人才匮缺的瓶颈,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研发能力。
  通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创新中心积极承接科技项目、承担企业合作项目,致力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把浙江大学的关键技术,融入到一个又一个由企业实施产业化的具体产品项目中。一批创新成果在企业成功转化为产品,2017年这些产品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
  昆山大力支持的以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产学研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快,已领先全国。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的起跑、接力、冲刺能力正在磨合中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在实践中不断被破解。
  强化知识产权,助力孵化企业快速发展
  借鉴国际领先的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创业中心在我国应运而生。经过10年发展,创新创业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基地。
  知识产权的创造使创新由无形转化为有形,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创造,就只能是低水平的模仿和重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创造了知识产权才能取得技术领导地位和品牌主导权利,从而掌控市场的主动。
  知识产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不仅体现了创新的活跃程度,还体现了创新的总量和水平。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创新团长”,姚军牵头制订了知识产权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把知识产权申请及授权情况同研究中心及研发人员的业绩进行挂钩;还设立协同创新资金,鼓励研究中心与昆山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不断把科技成果推向企业。
  为提高合作成效,把合作推向纵深,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与企业的合作责任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通过5年多的发展快速成长,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目前共计培育26家孵化企业,注册资本累计20908万元,销售额累计近10亿元。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及孵化企业申请专利及版权510项,其中发明专利186项,多家公司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关于科技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反复强调:在改革攻坚期,必须紧紧扣住科技创新这一发展之要。从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自身实际来说,他们将对孵化企业进行梳理,确定重点培育对象,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让人才、技术又快又准地落实到为产业服务中去,让创新中心在贴近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中得到发展壮大。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万幸的是,历史这把大筛子,在炮火震颤中,筛出了无数人杰,来帮助国人驱赶头顶的阴霾。近日有幸拜读了《我相信中国》一书,了解到了一位无论在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令人惊叹的老先生——张申府。  纵观张申府的一生,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他曾是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上司、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
期刊
由吴华敏、西天山共同创作的《心理诗诗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可以说,这是一本擦亮我们日常生活的诗集。生活工作中的忙碌和悠闲,四季变化的雨雪阴晴,亘古不变的黑夜白昼……我们这些看似寻常凡俗的日子,在吴华敏的诗歌中,美妙得令人熟悉又陌生。  我们身体内部是什么样子?生气、兴奋、苦恼、焦虑时,我们的血液、内分泌、细胞在进行怎样精妙的变化?这些常被忽视的因素在吴华敏的诗歌中都有生动的描述。他打破了我们对
期刊
亲爱的妈妈:  见字如面的感觉,对于我们这一代网络原住民来说,实在很虚。  可是,此时此刻,我白纸黑字地给你写信,终于体味到了这种感觉。这是微信和电话无法表达的周全与细致。原来,慢,也可以这样美好。  妈妈,我刚应邀出去打了一场羽毛球比赛,得了混双第三名。赛后,一位叔叔加了我的微信,希望以后可以经常一起打球。还有一位教练,想请我利用周末去给他做助教……  忘了告诉你,上大学后,我参加了校外的一个羽
期刊
前不久,我随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多位语言学教授去考察藏羌茶马古道。其间,我抽空“剑走偏锋”,独自在康定一条奇险的茶马古道上行走了近30公里。  大渡河畔的荒芜古道  自古以来,川藏古道,高山峻岭,环境恶劣,一群群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一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古道。马帮和背夫的每一次征程,都可以说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我那次的计划线路是:从四川康定境内的姑咱镇出发,经318
期刊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创新一直备受瞩目。  2018年5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必须”“牢牢”,斩钉截铁的用词,彰显的是大国重器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目全球,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1989年
期刊
《你也可以成为演讲高手》  程龙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这是一本以职业励志小说形式呈现的演讲能力提升书。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写成,讲述男主人公通过一次次锻炼和挑战,不断突破自我,完成了小白到演讲高手的华丽转身。语言风趣幽默,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吸收到演讲技巧的精华。  《枢纽——3000年的中国》  施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以问题为导向,超越了具体学科的限制,调用了地理、历史、哲学、经济、
期刊
60多年来,他一心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实践,为我国火炸药从跟踪仿制到进入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我国火炸药整体技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他,就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  2018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星光闪耀,王泽山登上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接
期刊
探索未知,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而唯有少数人,才有能力在满足个人探索欲的基础上,引领更多人踏上流光溢彩的“新大陆”。  以一项小小的发明为原点,延展出一个大大的圆。这个圆内,异彩纷呈——绿色厨房、垃圾站除味、公厕革命……朱黎从无到有,带领着江苏朗逸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故事。  想象力,在“无序”中编织出蓝图  不了解朱黎的人,以为她性格强势。因为她常滔滔不绝地
期刊
一个复杂的构件,在3D打印结束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会以怎样一种状态呈现在你眼前,这是3D打印蕴藏的让人永不厌倦的美。  飞机机翼将会像鸟的翅膀一样  很多人或许觉得,精于科研、忙于教学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有着一副身材消瘦、眼眶深陷、不善言谈的“脸谱”,但戴着无框眼镜、爱说爱笑的80后教授顾冬冬,给人的亲和劲儿倒頗像一位邻家兄长。  在激光增材制造(即3D打印)领域颇有造诣的顾冬冬,31岁破格晋升为南京
期刊
项目不在于做得大小,而在于是否接地气。  穿着帅气的西装马甲,一头干练又不失温婉的中长发,黄阿敏站在2018云栖大会·南京峰会的会场上,自信洒脱地向科技创业者们分享鼎峯云的发展经验。  年轻的鼎峯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成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年总销售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三十而立,立身扬名。30岁的黄阿敏深度挖掘阿里云业务两年多,带领公司初展新翅,正破茧成蝶。  搭上市场起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