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清流县近五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設施滞后以及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抓好水果、苗木花卉、水产养殖、烤烟、蔬菜、豆腐皮六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经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互补”。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途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07-02
清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22个中央苏区县之一。苏区是清流的政治优势和响亮的品牌,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老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近5年来,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农民收入,却出现了增长减缓的异常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分析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找出影响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这不仅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一、基本情况
清流县总面积1825万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共3.4万户,农业人口12.5万人,劳动力7.7万个,耕地面积15.27亩,水面资源4.5万亩,林业用地234万亩,森林覆盖率84%,木材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既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又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和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也是我国南方桂花重要基地和全国罗汉松生产基地。
二、近几年农民收入的变化及其特征
2009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逐年增加,5 年分别为6209元、6901元、8177元、9289元、 10320元(按清流县统计年鉴资料,未扣除物价因素)。其间有几个明显特征: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慢。2009年至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从6209元增加到10320元,5年净增4111元,但增长速度不稳定,到2012年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各年增加的速度分别为10.1%、11.1%、18.4%、13.6%、11.1%,2013年增长速度比2011年下阵7.3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从事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外出劳务收入;三是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收入;四是从其他渠道获取收入(指投资分利、转移收入及其他),2013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占66.5%,外出劳务收入占比重为27.5%,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入比重为1.9%, 其他渠道获取收入占比重4.1%。来自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在收入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3.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2009年以后农民外出务工为主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继续增大,2013年,清流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3.5亿元,人均2834元, 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40.3%,比2009年增加1679元,增长1.45倍。农业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2009年,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总额38.5%,至2013年下降到30.45%,下降8.1个百分点。
4.中央支农力度加大,政策性转移收入不断提高。2004清流县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补贴力度的加大,2013年粮食综合整补、农机补贴3742万元,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99元,比2003年增加114元增长61%,比2009年增加77元,增长34.7%。
三、农民增收速度减缓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遇上洪灾或旱灾,如:2010年7月1—3日洪灾给清流县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仅渔业生产损失就达2800万元;2012年由于遭受冰雹灾害,全县烤烟比2011年减收2700万元。二是设施农业建设滞后。清流县在4.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中有90%以上属于粗放经营设施农业建设滞后制约了花卉、苗木等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滞后。全县230多家农民合作社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化水平相对较低。四是龙头企业缺乏资金扶持,带动能力不强;五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
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
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增加农民收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清流实际,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有以下六个方面:
1.抓政策落实,营造环境促增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抓好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探索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为农民营造一个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确保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2.重点抓好六大产业,培育特色促增收。由于市场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出竞争力,特色出效益,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局部突破,在发挥优势中调整结构,在突出特色中实现增收,重点抓好六大产业:
──水果。利用清流县230万亩林业用地和40 万亩非林用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水果产业。当前,要在现有9万亩水果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老果园改造,侧重抓好水果“三蜜”(蜜雪梨、早温蜜、水蜜桃)的品种改良,提高果品质量,使水果产业每年都有较大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产业。 ──苗木花卉。通过几年的实践,苗木花卉已经成为清流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嵩口镇立新村全村89户农户中有73户从事苗木产业,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其中苗木收入占80%,成为苗木专业村;嵩溪镇青山村60%以上农户户从事花卉生产,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13300元,成为农业部第三批认定的全国花卉示范村。当前,要充分利用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清流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契机,以春舞枝花卉有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花卉种植面积和完善花卉种苗繁育中心、花卉物流中心等建设,提高花卉种植基地设施的科技,使清流花卉产业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典范。
──水产品开发。清流县拥有水面资源4.5万亩, 其中可开发利用水面资源3万亩,要以沙芜、嵩口、 龙津等区域水面开发为重点,实施大水面淡水养殖,切实抓好10000亩网栏库湾养殖和大河增殖流放工程。
──烤煙生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烤烟生产业绩曾一度辉煌,成为清流经济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仅烤烟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元,为清流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烤烟生产仍然是清流县农民增收的一个强项,烤烟仍然是清流的一大支柱产业,要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加大烟田整理力度及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使烤烟生产再上新台阶。
──蔬菜生产。在现有7万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引进台湾特色优质蔬菜品种,同时要侧重抓好蔬菜基地的大棚滴漏灌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种植科技含量。
──豆腐皮生产。豆腐皮生产是清流县近几年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强项。它具有分散生产,集中销售,价格波动不大,农民收入稳定的特点,在清流县区域有很强的适应性,必须大力发展。但是,近几年清流县豆腐皮年产销量在3500吨左右排徘徊,产销量没有新的突破,为此,豆腐皮产业要在嵩溪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的同时,重点抓好七仙岩豆腐皮有限、九龙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年产3000吨豆腐皮的工厂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使豆腐皮年产销量达到1万吨以上,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带动促增收。一是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扩大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做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在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烤烟、豆腐皮、茶油、雪薯、水果、红心地瓜、水产、畜牧等特色农业的的基础,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对一些有规模、有效益、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进行重点培育,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尤其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设施农业、引进新品种及农产品“三品”认证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社和示范场,以此带动农民发展规模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全面实施合作社品牌战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不断开拓产品市场。三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体现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促增收。依靠社会力量,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办农副产品仓储设施和储运企业,支持发展储运专业户,储运联合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重奖营销大户,重点扶持一批专业营销公司和营销专业户;依靠科技力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技术、体制、服务方面有创新,全面推进村会协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实行科技承包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一批典型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农民学好科学,用好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矞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牢牢把握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抓紧策划生成一批农业大项目,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列入中央和省、市盘子,争取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政策资金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加快烟田整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钢架大棚以及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降低农业风险,确保增加农民收入。
6.加快小城镇建设、“城乡互补”促增收。立足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加快小城镇和农村中交通、电力、电信、商贸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以城关为核心,乡镇为基点的城镇体系,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共荣、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
[2]《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3]《清流县统计年鉴》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途径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07-02
清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22个中央苏区县之一。苏区是清流的政治优势和响亮的品牌,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支持和老区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老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老区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是,近5年来,作为衡量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农民收入,却出现了增长减缓的异常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分析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找出影响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采取措施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这不仅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
一、基本情况
清流县总面积1825万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111个行政村、共3.4万户,农业人口12.5万人,劳动力7.7万个,耕地面积15.27亩,水面资源4.5万亩,林业用地234万亩,森林覆盖率84%,木材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既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又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和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也是我国南方桂花重要基地和全国罗汉松生产基地。
二、近几年农民收入的变化及其特征
2009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逐年增加,5 年分别为6209元、6901元、8177元、9289元、 10320元(按清流县统计年鉴资料,未扣除物价因素)。其间有几个明显特征: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慢。2009年至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从6209元增加到10320元,5年净增4111元,但增长速度不稳定,到2012年后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各年增加的速度分别为10.1%、11.1%、18.4%、13.6%、11.1%,2013年增长速度比2011年下阵7.3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从事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外出劳务收入;三是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得到的收入;四是从其他渠道获取收入(指投资分利、转移收入及其他),2013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占66.5%,外出劳务收入占比重为27.5%,从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得收入比重为1.9%, 其他渠道获取收入占比重4.1%。来自农、林、牧、渔、第一产业在收入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3.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2009年以后农民外出务工为主的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幅度继续增大,2013年,清流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3.5亿元,人均2834元, 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40.3%,比2009年增加1679元,增长1.45倍。农业经营性收入呈下降趋势。2009年,农业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总额38.5%,至2013年下降到30.45%,下降8.1个百分点。
4.中央支农力度加大,政策性转移收入不断提高。2004清流县进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补贴力度的加大,2013年粮食综合整补、农机补贴3742万元,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99元,比2003年增加114元增长61%,比2009年增加77元,增长34.7%。
三、农民增收速度减缓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因素。遇上洪灾或旱灾,如:2010年7月1—3日洪灾给清流县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仅渔业生产损失就达2800万元;2012年由于遭受冰雹灾害,全县烤烟比2011年减收2700万元。二是设施农业建设滞后。清流县在4.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中有90%以上属于粗放经营设施农业建设滞后制约了花卉、苗木等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滞后。全县230多家农民合作社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化水平相对较低。四是龙头企业缺乏资金扶持,带动能力不强;五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
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
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全局的大事,增加农民收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合清流实际,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有以下六个方面:
1.抓政策落实,营造环境促增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抓好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探索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为农民营造一个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确保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
2.重点抓好六大产业,培育特色促增收。由于市场经济是特色经济,特色出竞争力,特色出效益,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局部突破,在发挥优势中调整结构,在突出特色中实现增收,重点抓好六大产业:
──水果。利用清流县230万亩林业用地和40 万亩非林用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水果产业。当前,要在现有9万亩水果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老果园改造,侧重抓好水果“三蜜”(蜜雪梨、早温蜜、水蜜桃)的品种改良,提高果品质量,使水果产业每年都有较大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产业。 ──苗木花卉。通过几年的实践,苗木花卉已经成为清流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嵩口镇立新村全村89户农户中有73户从事苗木产业,2013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其中苗木收入占80%,成为苗木专业村;嵩溪镇青山村60%以上农户户从事花卉生产,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13300元,成为农业部第三批认定的全国花卉示范村。当前,要充分利用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清流升格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契机,以春舞枝花卉有限公司为依托,进一步扩大花卉种植面积和完善花卉种苗繁育中心、花卉物流中心等建设,提高花卉种植基地设施的科技,使清流花卉产业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典范。
──水产品开发。清流县拥有水面资源4.5万亩, 其中可开发利用水面资源3万亩,要以沙芜、嵩口、 龙津等区域水面开发为重点,实施大水面淡水养殖,切实抓好10000亩网栏库湾养殖和大河增殖流放工程。
──烤煙生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烤烟生产业绩曾一度辉煌,成为清流经济一大支柱产业,2013年仅烤烟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元,为清流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当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烤烟生产仍然是清流县农民增收的一个强项,烤烟仍然是清流的一大支柱产业,要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加大烟田整理力度及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使烤烟生产再上新台阶。
──蔬菜生产。在现有7万亩蔬菜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引进台湾特色优质蔬菜品种,同时要侧重抓好蔬菜基地的大棚滴漏灌设施建设,提高蔬菜种植科技含量。
──豆腐皮生产。豆腐皮生产是清流县近几年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强项。它具有分散生产,集中销售,价格波动不大,农民收入稳定的特点,在清流县区域有很强的适应性,必须大力发展。但是,近几年清流县豆腐皮年产销量在3500吨左右排徘徊,产销量没有新的突破,为此,豆腐皮产业要在嵩溪爱珍豆腐皮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的同时,重点抓好七仙岩豆腐皮有限、九龙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年产3000吨豆腐皮的工厂化生产基地设施建设,使豆腐皮年产销量达到1万吨以上,增加农民收入。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带动促增收。一是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扩大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做为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在发展花卉苗木、蔬菜、烤烟、豆腐皮、茶油、雪薯、水果、红心地瓜、水产、畜牧等特色农业的的基础,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对一些有规模、有效益、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进行重点培育,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尤其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设施农业、引进新品种及农产品“三品”认证方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示范社和示范场,以此带动农民发展规模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全面实施合作社品牌战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不断开拓产品市场。三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体现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服务促增收。依靠社会力量,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和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办农副产品仓储设施和储运企业,支持发展储运专业户,储运联合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重奖营销大户,重点扶持一批专业营销公司和营销专业户;依靠科技力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在技术、体制、服务方面有创新,全面推进村会协作,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实行科技承包和农业综合开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一批典型示范村,引导和带动农民学好科学,用好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矞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牢牢把握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台湾农民创业园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抓紧策划生成一批农业大项目,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列入中央和省、市盘子,争取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政策资金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加快烟田整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钢架大棚以及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降低农业风险,确保增加农民收入。
6.加快小城镇建设、“城乡互补”促增收。立足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加快小城镇和农村中交通、电力、电信、商贸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以城关为核心,乡镇为基点的城镇体系,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共荣、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
[2]《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
[3]《清流县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