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历程研究

来源 :科技智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o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100年来,科技创新给湖南带来的荣耀历历在目、带来的启示也更加清晰,湖南正努力向着由国家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省向科技创新强省转变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助力科技强国建设。文章以建党百年为契机,梳理了湖南科技在4个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的特点及创新发展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借以激励所有科技工作者在助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为科技创新谱写新的篇章,迈向更广阔的征程。
  关键词:湖南;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成就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7.04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Centennial of the Founding of CPC
  Zhang Chunxia1 Zeng Dechao1 Zhai Xiaoye2
  (1.Hun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Hunan,Changsha,410001;2.Party School of CPC Changsha Wangcheng District,Hunan,Changsha,410299)
  Abstract:2021 i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 the past 100 years,the glory brought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Hunan can be seen clearly,and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Hunan is also clearer, Hunan is striving to forge ahead from a major provi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important national influence to the grand goal of a strong provi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o help build a powerful coun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will take the centen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n opportunity to sort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unan in four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a series of major achievements i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so as to encourage al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to strive forward in boos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rite a new chapter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march towards a broader journey.
  Key words:Hunan;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Development history;Achievement
  自1921年中國共产党成立以来,湖南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发展科技事业,科技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1—1949年,服务战事需要,湖南科技发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第二阶段是1949—1978年,湖南积极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科技事业在探索中步入正轨;第三阶段是1978—2012年,湖南科技发展在改革中迎来春天;第四阶段是2012年至今,湖南坚持创新引领,努力迈向科技强省的新征程。
  一、服务战事,湖南科技发展在困境中寻求希望(1921—1949年)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困局中诞生,通过开展一系列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服务战事、赢得战争这样特殊的背景下,湖南党组织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批爱国科技人士。但此时的湖南整体科技发展仍旧落后,只能在困境中努力寻找出路。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区域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支持土地农民所有,并协助湘赣地区的老百姓修建基础灌溉工程,鼓励开展农业农民互助合作,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同时允许私人工商业合法经营,合作社形式的手工业、生活合作社工厂等经营单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小规模的产业体系。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更大范围的社会力量对抗战的支持,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得到一定缓和,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公私兼顾”“军民兼顾”思想的指导下,农业、手工业、军用与民用工业和商业相互促进,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商、贸相结合的产业结构。但经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战火,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湖南,其农业生产环境很大程度上都被破坏了,粮食、茶叶、鲜果等的产量急剧下降,渔业凋敝之状令人惨目。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思潮影响,“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影响着湘籍爱国青年,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由此涌现了一批爱国志士。1919—1921年,我国先后共20批约1600人赴法国进行勤工俭学,其中湘籍青年留法勤工俭学学子近400人,成为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中坚力量。[1]这批湘籍学子怀着救亡图存、报效祖国的志向,漂洋过海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他们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加深了与工人阶级的联系。留法后期,这部分人群逐步演化成两个不同群体,一部分人走上革命之路,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奋斗终生;另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科学救国,他们矢志勤工、埋头苦读,掌握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学成之后毅然回国从事科技相关工作。例如,1922年湘籍学子熊信吾(熊静)赴法勤工俭学,经谢仲刚介绍进入背利哥公学,3年毕业后赴比利时攻读飞机制造专业,7年后归国任梁山飞机场检验科工程师;湖南新化人钟巍,1921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里昂大学电机科,1924硕士毕业后回国任湖南大学工科教授,志在“实业救国”,在湖南多个矿务局担任总工程师;女性代表劳君展,1921年赴法国里昂大学勤工俭学,获硕士学位后,考入巴黎大学,跟从居里夫人学习镭学,1927年回国任高校教授,著有《微积分教程》;电机专家侯昌国、土木工程专家肖光炯等,他们学成回国后为湖南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响应号召,湖南科技发展在探索中步入正轨(1949—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专门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科研设备严重缺乏,基础设施十分落后,部分科学家流落海外,现代科学技术几乎一片空白。[2]中国共产党深知落后就会挨打,必须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个多月后,国家就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多家科研机构,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翻开崭新的一页。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后被称作“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传达和阐明了毛泽东关于“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同时,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了国家重大科技任务57项,其后又发布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国家科技事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
  湖南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采取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推动科技情报(信息)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发展科技事业。科研机构数量由1949年的3个发展到1964年的25个,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由1949年的约0.4万人,发展到1964年的7.16万人[3],科技人员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湖南化工研究院(1951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1957年)、湖南省林业科学院(1958年)等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同时,湖南省创立了省级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大量科技相关专家,编制了《湖南省1958—196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3],人才、机构、产业等得到科学布局。以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1959年)为代表的湖南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在这个时期相继建立,这些机构致力于收集、了解、跟踪和掌握国内外科技领域重要成就与动向,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等提供科技信息决策支持,湖南科技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1966—1976年間,由于受“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影响,湖南省的科技人才、研究机构、工业等在不同程度遭到破坏,科技事业进入暂时的“冷冬期”。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结束,湖南省的科技事业发展逐渐回归正轨。
  1949—1978年,湖南的科技事业在曲折探索中步入正轨,并在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例如,1954年,我国首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三三一厂研制成功,毛泽东主席在给该厂全体职工的信中说:“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1956年,陈国达教授发现大陆地壳的新结构单位——地洼区,并开创“地洼学说”,该学说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年表。1966年2月,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湖南省科委于1967年将“水稻雄性不育”正式列入省级科研项目,1973年袁隆平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世界上率先获得成功。
  三、改革开放,湖南科技发展在改革中迎来春天(1978—2012年)
  1978年,科技之春再次开篇,党中央向全社会发出了“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号召。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2年,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和教育的结合度,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进行了系统调整,建立了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在政策上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在这种背景下,湖南省围绕“科技兴湘”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与规划,有效进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本省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湖南科技事业在改革的春风中迅速发展。
  (一)科技创新规划初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为努力清除“文化大革命”期间给科技事业带来的阻碍,改变科技缓慢发展的困局,湖南省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基本方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湖南特色的科技政策与规划。1978—1984年,湖南省颁布科技事业发展相关政策共6个,这些政策侧重于计划管理,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4]1985—1994年间,围绕科研管理、技术研发与应用、科技奖励与成果推广等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关于推动科研生产联合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特别是1991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将科技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和目标明确定位于“科技兴湘”。随后的10~20年间,湖南省围绕“科技兴湘”这一目标,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等文件,加速提升湖南科技创新竞争力,为推动建设科技大省和科技强省夯实了基础。   (二)重大科技计划有效实施
  为有效落实各项科技制度、战略及规划,国家于1986—1988年相继推出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湖南根据本地科技资源禀赋有重点地落实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计划。例如,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该计划主要覆盖8个高技术领域,湖南着重选择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两个领域集中突破。20世纪80、90年代,湖南在全国率先研发出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黄培云院士团队研制的粉末冶金材料,成功打破外国“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封锁。针对国家“星火计划”,湖南省1986—1996年,仅10年就安排星火项目1136项,其中国家级299项,项目实施覆盖了超过90%的县市。[5]针对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火炬计划”,湖南省建立了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株洲硬质合金特色产业基地、衡阳输变电装备产业基地和益阳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基地等多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在这时期,湖南各项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有效实施,创新发展实现重大突破。
  (三)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湖南针对科技与经济不能有效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效能不足等突出问题,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加速推动湖南科技体制机制变革。例如,印发《关于全民所有制独立科研机构扩大自主权的若干具体规定》《进一步放活科技单位的决定》《湖南省民办科技机构管理办法》等文件,提出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研究所可以同生产、科研、教学、设计等单位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以及其他形式的协作关系;开发的科技成果有权自行转让等规定。这些改革有效释放了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力与动力,推动了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
  (四)科技信息事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不断提高科技信息(情报)服务能力,以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为依托,先后成立湖南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和湖南省科学技术情报局,统筹协调全省科技信息(情报)力量。1978—2012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信息资源,建立了包括支撑科技创新的文献与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支撑新型工业化的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12396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务。同时,湖北省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在科技信息(情报)业务结构上进行大胆调整和改革,部分机构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开办经营型实体”,20世纪90年代的“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再到21世纪的“公益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信息(情报)服务手段也从传统的科技信息(情报)咨询、服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向以战略决策咨询、科技政务、竞争情报服务为主的多种服务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转变。湖南逐渐形成了以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企业信息中心、科技咨询机构等为主要骨架的科技信息(情报)系统。
  四、创新引领,湖南阔步迈向科技强省新的征程(2012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活跃阶段,世界各国迎来科技创新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湖南省于2012年率先在全国颁布并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2016年,湖南在全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重大决策。同年,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奏响建设科技强省的号角。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为此,湖南将“三高四新”战略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助推湖南迈向科技强省新征程。
  (一)科技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科技投入显著增加。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及湖南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20年,湖南财政科技拨款234.2亿元,比2012年的48.19亿元,增长386%。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由2012年的287.6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92亿元,占GDP比重由1.3%上升到2.5%,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3.6∶47.4∶39调整优化为2020年的10.2∶38.1∶51.7。湖南省已建立起门类齐全、梯次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近几年,湖南产业集群化加速发展,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产业和13个千亿级产业。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湖南科技人才在数量上增长了40多倍,高层次科技人才增长迅速,数量居中部前列。2020年,湖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100万人,拥有两院院士73人,其中在湘两院院士为42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约1400人。粉末冶金专家黄伯云、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一批享誉中外的科学家数十年扎根湖南从事科学研究。近几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迅速,引进了70余个省外院士创新团队、1100多名高层次专家来湘创新创业。
  (二)创新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创区龙头核心作用明显。2014年,国务院批复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及苏南之后的我国第6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6年的努力建设,湖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建设成效令人振奋。自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创建之初的1000多家,增长了6倍多;技工贸收入由6000多亿元,增加到了2.25万亿元。自创区核心区研发投入强度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5%。[6]2020年,长株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全省41%,自创区已成为湖南乃至于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高新技術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湖南拥有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40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0000家,约为2012年的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约1万亿元。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所有高新技术企业按高新技术领域划分,占比前三的是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物与新医药技术,3类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总比约36%。根据公开报道,2020年,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长沙高新区位列14位,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排名中,湖南5区上榜,长沙高新区排名第10,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三)民生改善实现重大突破
  脱贫攻坚取得傲人佳绩。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7]湖南作为“精准扶贫”开启之地,谨记总书记嘱托,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7年间,湖南累计安排科技扶贫资金超6亿元,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对湖南省123个县市区进行全覆盖科技服务,形成了“科技人才撬动、科技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带动”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经过多年艰苦奋战,2020年,湖南省6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八洞村成为全国精准脱贫样板,湖南向国家交出了“精准扶贫、三湘巨变”的优异答卷。
  科普工作不断深入拓展。目前,湖南建有省级及以上科普基地200多家,科普基地通过普及专业科技知识,倡导科学家精神、科学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同时,科普基地针对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和社会热点等重大民生问题的关注,广泛开展了系列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等群众性科普活动。2001年,湖南省首届科技活动周正式举办,至2020年已连续成功举办20届,搭建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科技活动平台。经过多年努力,湖南现已形成集科技服务平台、科研基地、科普活动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
  (四)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拓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湖南要抓住处在东、中、西三大地区过渡带,以及长江和沿海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一带一部”优势,高站位推动湖南创新发展。为此,湖南积极寻求和探索对外开放的思路与途径,不断实践与创新,将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相结合,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重点在农业、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不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和层次。截至2020年8月,湖南搭建了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中意工业设计湖南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一大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有58家省级及以上国际合作基地,形成了“培育基地+省级基地+国家级基地”模式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发展梯队,与70多个国家以及10多个区域性国际组织展开了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8]
  建党百年,湖南的科技事业经历着漫长、曲折、向前发展的历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湖南将努力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秉承和发扬老一辈湖湘科技人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携手奋进。
  参考文献:
  [1] 黄中军.论湖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发展60年[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巢宏,方华婵,谢华,等.浅议湖南科技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及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纵横,2013(19):246-247,249.
  [4]刘凯.湖南科技政策的制定状况与实施效果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5] 曹汝贤.湖南星火计划实施现状与展望[J].华夏星火,1997(06):13-14.
  [6] 贺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为湖南创新发展打造“超级引擎”[EB/OL].(2021-06-26)[2021-06-28].http://www.hn.xinhuanet.com/2021-06/26/c_1127599924.htm.
  [7] 李蔚.我國脱贫攻坚实践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8(33):38-41.
  [8] 雷筱娱,曾德超,鞠邦青,等.推进合作共赢的湖南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战略研究[J].科技智囊,2020(08):27-32.
其他文献
摘 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相伴的是国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广东省作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其科学创新的发展经验能够代表国家在改革浪潮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开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提出,促进了广东省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广东省目前已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的重要发生地,甚至在一些科技创新领域领先全球。文章通过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省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从政策、人才
做好“后疫情时代”社交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必须综合施策,壮大主流声音、消解负面信息,提升治理成效、斩断信息病毒,压实监管责任、把好传播关口,掌握制胜利器、赢得话语优势,洞悉舆情态势、精准信息管控,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磅礴意志力量。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广播电视台就必须实现创新发展,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究出行之有效的创新路径。本文着重论述了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在发展中遇到的障碍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