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赣榆县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探讨了家长、教师心理健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为改善学校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对策略。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干预
一、背景
夸美纽斯(J?A?Comenius)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如处于思维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社会交往范围更为广阔,学习责任感进一步增加,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等等。随着竞争的加剧,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加,他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些压力如果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则会引起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认真调查和了解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父母、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对策的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笔者对连云港市赣榆县随机抽取5所小学,在所抽取的学校中,5—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15个班级8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1.2岁。其中男生420人(51.8%);女生390人(48.2%)。
(二)调查研究方法及相关结论
我们将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作为评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工具。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操作过程,实际向学生发放问卷810份,收回805份,有效应答率为99.3%。本文的相关结论都以此调查为依据。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本研究从情绪、人际关系、自我、人格、学习适应性几个维度考察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赣榆县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是学习焦虑。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方面,除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两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和总分无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六年级学生。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亲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消极情感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4.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教师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5.教师的强迫、躯体化、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对策
针对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使父母和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认为这需要父母、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
1.父母方面
众所周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无法估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既是一种启蒙教育,又是一种终生教育。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教育的进行。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父母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逐步完善自身性格,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保持良好心态,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确立积极的人格导向。另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从而造就他们健康的人格。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对自己和学生的重要性,主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寻求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策略,提高自身的心理保健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在了解、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真诚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创设尊重和自由的教育气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支持、指导、鼓励等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第三,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为基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困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努力构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还应该深入了解和切实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干预
一、背景
夸美纽斯(J?A?Comenius)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高年级小学生处于身心迅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如处于思维和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品质逐步完善,社会交往范围更为广阔,学习责任感进一步增加,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等等。随着竞争的加剧,随着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以及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高年级小学生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加,他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些压力如果超过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则会引起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认真调查和了解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父母、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对策的研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笔者对连云港市赣榆县随机抽取5所小学,在所抽取的学校中,5—6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共15个班级8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被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1.2岁。其中男生420人(51.8%);女生390人(48.2%)。
(二)调查研究方法及相关结论
我们将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作为评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工具。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个别交谈的形式进行。操作过程,实际向学生发放问卷810份,收回805份,有效应答率为99.3%。本文的相关结论都以此调查为依据。
根据目前学术界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本研究从情绪、人际关系、自我、人格、学习适应性几个维度考察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赣榆县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是学习焦虑。
2.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方面,除孤独倾向和恐怖倾向两个因子外,其他因子和总分无性别差异:在年级差异上,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六年级学生。
3.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亲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SCL-90总均分、消极情感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4.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教师的躯体化、抑郁、敌对、偏执、SCL-90总均分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
5.教师的强迫、躯体化、生活满意度、消极情感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显著预测作用。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对策
针对赣榆县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那么如何使父母和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我认为这需要父母、教师、学校的共同努力。
1.父母方面
众所周知,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无法估量,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既是一种启蒙教育,又是一种终生教育。父母自身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整个教育的进行。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父母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逐步完善自身性格,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保持良好心态,为孩子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家庭氛围,确立积极的人格导向。另一方面,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从根本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行为方式,进而养成良好习惯,从而造就他们健康的人格。
2.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心理健康对自己和学生的重要性,主动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寻求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策略,提高自身的心理保健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态、健康高尚的人格投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在了解、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真诚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学生,创设尊重和自由的教育气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支持、指导、鼓励等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每位学生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健康发展。第三,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为基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困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努力构建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还应该深入了解和切实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