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师:第一遍读课文,我想看看你们词语掌握得怎么样了?(呈现词语)这些都是表示心情的词,谁能读好?(指名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拿出铅笔来,找一找表示心情的词语,画下来。(师范读全文)
师:你是从哪部分内容找到这些词的?
生:第2自然段。
师:这是写我们在干什么?
生:写我们在做风筝。
师:这个词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在第3自然段。“风筝越飞越高……”这是从放风筝的过程中找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心情呢?(指名读屏显)
师:“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什么是“憧憬”呢?
生:我查字典了,是向往的意思。
师:(出示)这是小篆体中的“憧憬”,这图案像什么啊?
生:像人的心脏。
师:从心里感受到的,你体会得真好,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师:从哪儿能看出这是心里的向往呢?
生: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
师:做风筝美滋滋的,那放风筝呢?
生:放风筝也是快活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放风筝也是快活的?拿出笔画出风筝飞得高,飞得美的词。
生:翩翩飞舞。
师:风筝怎么样凌空飞舞? 我们一起读,分工读,绿色、黑色,谁愿意来读?(师生配合读)
师:这“一托、一牵、一放”,放得真美。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呢?
生:往下一拉,能飞得高,不会掉下来。
师:这个“翩”字真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出示字源)还认识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古诗《村居》)
师:一个个小诗人真有味道啊!我们是怎么让风筝越飞越高的?
生:从早晨飞到下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师随即出示“奔”的字源,讲解。练习写一写“奔跑”,师在田字格上指导,让生练习)
师:放风筝是那样的快活,心里美不美啊?我们把这一段积累下来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生读)
师:我们快活地放,我们快活地飞,它飞得越高,我们越开心。突然,飞来一阵风——(生接读)
师:四处去找,找到了吗?我们忽然看到了这是什么呀?(出示水车图)
生:水车。
师:我先读。你们来读红色的字。
师:日复一日,这个巨大的木轮,在和孩子们说着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这一省略号饱含了太多太多的情。能用课文中的词说吗?
生:快活、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师补充:“憧憬、希望”)
【点评】这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宋老师紧扣散文中“我”的心情,将关键词语“揉进”教学,识字、解词与文本的解读有机融通在一起,立体地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新奇的学习状态中,体验文中“我”的心情以及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片段最大的亮点是识字与解词,尤其是对“憧憬”“翩然”和“奔”的教学。
“憧憬”是内心的向往。宋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词典的解释上,而是富有底蕴地出示小篆体中的“憧憬”,篆体特有的方中带圆、圆中带方的奇趣首先吸引了学生,再加上象形的竖心旁,学生一下子就将部首与“人的心脏”联系起来,“发自内心的向往”这一点拨使这个词的形与义有了巧妙的统一。“憧憬”一词,由原先单一的陌生的符号化语词,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性语词。
“翩”字是飘飞的舞姿。宋老师将这一难点的突破锁定在对“翩”字的理解上,“这个‘翩’字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翩”字字源的呈现,如同一幅翩跹的画,将学生视觉与想象完美融合,“快活”之感都融进了朗读中,这样就做到了语感和语理的统一。
“奔”字是急跑的姿态。风筝“翩翩飞舞”的姿态是缘于“一托”“一牵”“一放”,缘于“一紧一松”,更缘于“我们”在“田野里拼命奔跑”。学生对“奔跑”一词并不陌生,“奔”的字源中,上半部分表现为一个人甩开手臂大步跨跃的样子,学生似乎能看到文中的“我们”也同样欢畅地急跑的姿态,这份“快活”之心情亦趋深刻。
除了这一亮点外,这一片段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1. 学生是他主,还是自主?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是否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在这节课上,宋老师关注学习起点,学生自学课文,在朗读好表示心情的词语之后,学生找一找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并画下来体验,这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设计主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并思索。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课堂再开放一些,通过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阅读、去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2. 阅读课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教课文的重心是放在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教阅读的重心是放在阅读经验、阅读策略的建构上。《风筝》一课,如果是教课文,则可以按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最后体会坚持不懈地寻求幸福这一主题,但这仅仅做到了“了解事件梗概”,是无法使学生描述感受的。宋老师的教学则是在教阅读,着眼点放在教阅读策略上,让学生抓住心情这一主线,联系语言环境,生活经验,体会到憧憬、快活、垂头丧气等心情,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3. 语文课程是研究语言,还是学用语言?新课程将语文定位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上,宋老师注重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她不是就词解词,而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语用经验。如在学习风筝凌空飞舞时,体会放飞的动作,“一托、一牵、一放”,这三个动作很直观,是学生都已经知道的,但对于“一紧一松”,如果没有放风筝的经验,则比较难于理解,宋老师只是轻轻一问“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啊”,有放风筝经验的学生自然就回答“往下一拉,能飞得更高”,这一连串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已经在运用中得到了积累。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春桃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魏星节选)
(宋杨,天津市河西区水晶小学青年教师;魏星,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师:第一遍读课文,我想看看你们词语掌握得怎么样了?(呈现词语)这些都是表示心情的词,谁能读好?(指名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拿出铅笔来,找一找表示心情的词语,画下来。(师范读全文)
师:你是从哪部分内容找到这些词的?
生:第2自然段。
师:这是写我们在干什么?
生:写我们在做风筝。
师:这个词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在第3自然段。“风筝越飞越高……”这是从放风筝的过程中找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心情呢?(指名读屏显)
师:“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什么是“憧憬”呢?
生:我查字典了,是向往的意思。
师:(出示)这是小篆体中的“憧憬”,这图案像什么啊?
生:像人的心脏。
师:从心里感受到的,你体会得真好,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师:从哪儿能看出这是心里的向往呢?
生: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
师:做风筝美滋滋的,那放风筝呢?
生:放风筝也是快活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放风筝也是快活的?拿出笔画出风筝飞得高,飞得美的词。
生:翩翩飞舞。
师:风筝怎么样凌空飞舞? 我们一起读,分工读,绿色、黑色,谁愿意来读?(师生配合读)
师:这“一托、一牵、一放”,放得真美。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呢?
生:往下一拉,能飞得高,不会掉下来。
师:这个“翩”字真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出示字源)还认识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古诗《村居》)
师:一个个小诗人真有味道啊!我们是怎么让风筝越飞越高的?
生:从早晨飞到下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师随即出示“奔”的字源,讲解。练习写一写“奔跑”,师在田字格上指导,让生练习)
师:放风筝是那样的快活,心里美不美啊?我们把这一段积累下来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生读)
师:我们快活地放,我们快活地飞,它飞得越高,我们越开心。突然,飞来一阵风——(生接读)
师:四处去找,找到了吗?我们忽然看到了这是什么呀?(出示水车图)
生:水车。
师:我先读。你们来读红色的字。
师:日复一日,这个巨大的木轮,在和孩子们说着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这一省略号饱含了太多太多的情。能用课文中的词说吗?
生:快活、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师补充:“憧憬、希望”)
【点评】这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宋老师紧扣散文中“我”的心情,将关键词语“揉进”教学,识字、解词与文本的解读有机融通在一起,立体地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新奇的学习状态中,体验文中“我”的心情以及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片段最大的亮点是识字与解词,尤其是对“憧憬”“翩然”和“奔”的教学。
“憧憬”是内心的向往。宋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词典的解释上,而是富有底蕴地出示小篆体中的“憧憬”,篆体特有的方中带圆、圆中带方的奇趣首先吸引了学生,再加上象形的竖心旁,学生一下子就将部首与“人的心脏”联系起来,“发自内心的向往”这一点拨使这个词的形与义有了巧妙的统一。“憧憬”一词,由原先单一的陌生的符号化语词,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性语词。
“翩”字是飘飞的舞姿。宋老师将这一难点的突破锁定在对“翩”字的理解上,“这个‘翩’字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翩”字字源的呈现,如同一幅翩跹的画,将学生视觉与想象完美融合,“快活”之感都融进了朗读中,这样就做到了语感和语理的统一。
“奔”字是急跑的姿态。风筝“翩翩飞舞”的姿态是缘于“一托”“一牵”“一放”,缘于“一紧一松”,更缘于“我们”在“田野里拼命奔跑”。学生对“奔跑”一词并不陌生,“奔”的字源中,上半部分表现为一个人甩开手臂大步跨跃的样子,学生似乎能看到文中的“我们”也同样欢畅地急跑的姿态,这份“快活”之心情亦趋深刻。
除了这一亮点外,这一片段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1. 学生是他主,还是自主?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是否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在这节课上,宋老师关注学习起点,学生自学课文,在朗读好表示心情的词语之后,学生找一找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并画下来体验,这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设计主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并思索。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课堂再开放一些,通过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阅读、去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2. 阅读课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教课文的重心是放在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教阅读的重心是放在阅读经验、阅读策略的建构上。《风筝》一课,如果是教课文,则可以按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最后体会坚持不懈地寻求幸福这一主题,但这仅仅做到了“了解事件梗概”,是无法使学生描述感受的。宋老师的教学则是在教阅读,着眼点放在教阅读策略上,让学生抓住心情这一主线,联系语言环境,生活经验,体会到憧憬、快活、垂头丧气等心情,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3. 语文课程是研究语言,还是学用语言?新课程将语文定位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上,宋老师注重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她不是就词解词,而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语用经验。如在学习风筝凌空飞舞时,体会放飞的动作,“一托、一牵、一放”,这三个动作很直观,是学生都已经知道的,但对于“一紧一松”,如果没有放风筝的经验,则比较难于理解,宋老师只是轻轻一问“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啊”,有放风筝经验的学生自然就回答“往下一拉,能飞得更高”,这一连串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已经在运用中得到了积累。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春桃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魏星节选)
(宋杨,天津市河西区水晶小学青年教师;魏星,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