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小练笔是单元习作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课堂教学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堂精心选择落笔点,并对课堂练笔进行有效的管理,既能让课堂练笔独具魅力,又能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
关键词 课堂小练笔 落笔点 有效管理 及时反馈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作文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请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称什么‘语文教师’!” ——冯贻联
一、课堂小练笔在学生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刘锡庆教授在《轻松阅读自由写意》一文中曾说:“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少占半壁江山,它的重要性至少占五十分或还稍高一点。从某种程度说要比阅读高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
课堂小练笔作为单元习作的有益补充,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效果尤其不容忽视,理由有二:一是由于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较大的比例,仅课后设计的部分“小练笔”,是远远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的。二是由于课堂小练笔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而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学生不会因为顾及到作文的篇幅及要求而冲淡了写作文的欲望,且练笔后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所以,有利于学生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课堂教学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二、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练笔独具魅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挖掘教材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让学生练笔,又能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不至于中断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让课堂练笔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词语联珠,训练技能。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教《师恩难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这些词语写一段话。这样的写话训练比让学生背解释、抄解释的效果好多了。
2.技能迁移,体情悟道。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写作的技能后,立即进行仿写,这是一种技能的迁移,这种方法能立竿见影地检查学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能起到体情悟道的作用。如教完《装满昆虫的衣袋》,重点学习文中法布尔痴迷于昆虫的事例后,让学生也围绕“××迷”描写一个事例。
3.拨动情弦,以情促思。文章中能拨动学生情弦,引起强烈共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如巧妙引导,则能引发学生与文本的高端对话,达到既内化文本语言又升华主题的作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为了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依依惜别之情,在学到目送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充满诗意的过渡语,然后引出练笔主题:此时,他在想什么呢?由于,前文已经有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亲密关系的铺垫,所以,此时,让学生练笔,拨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思维闪现出串串火花。
4.填补空白,释放精彩。教材中的语言都是精炼的,有许多引人深思、让人遐想的余地,同时这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加以补充。
5.拓展文本,促进共鸣。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孩子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这既是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6.移花接木,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在作文中,我们既可用它比喻写作素材的剪辑嫁接之法,又可用它比喻考场作文的应急补救之术。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材料,结合表达内容,灵活剪辑,自由组合,做到既貌合又神似,材料和观点基本统一。如教完《蚁国英雄》后,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谭千秋老师的颁奖词拿过来,让学生学习后也来为蚂蚁写一写颁奖词。一次巧妙的移花接木法,收获了精彩。
三、对课堂练笔进行有效管理,使学生对练笔产生持久的兴趣
及时反馈是课堂练笔的一个重要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教师若能对课堂练笔进行有效管理,则能使学生对练笔产生持久的兴趣。
学生练笔时,教师应及时巡视,及时指导,进行温情点拨,以一对一的指导让学生的练笔个性张扬。同时挑出优秀的范文在全班共赏,使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练笔进行自主的修改,促进主体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写出的作品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所以,教师也应秉着沙里淘金、劣中取优的原则,及时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秀”出自己的练笔作品,这样,学生的兴趣一定能得以保持。
课堂小练笔犹如整篇作文上的“组件”,组件精良了,何愁成品没有质量?小练笔就是每日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扎实了,学生作文定能收获精彩!
关键词 课堂小练笔 落笔点 有效管理 及时反馈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作文教学不去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作,请问,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称什么‘语文教师’!” ——冯贻联
一、课堂小练笔在学生作文训练中的必要性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刘锡庆教授在《轻松阅读自由写意》一文中曾说:“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少占半壁江山,它的重要性至少占五十分或还稍高一点。从某种程度说要比阅读高一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
课堂小练笔作为单元习作的有益补充,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效果尤其不容忽视,理由有二:一是由于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了较大的比例,仅课后设计的部分“小练笔”,是远远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的。二是由于课堂小练笔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而且因其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学生不会因为顾及到作文的篇幅及要求而冲淡了写作文的欲望,且练笔后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感受到作文成功的快乐。所以,有利于学生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课堂教学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二、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练笔独具魅力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挖掘教材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让学生练笔,又能与课堂教学“无缝衔接”,不至于中断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让课堂练笔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渗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这是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词语联珠,训练技能。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教《师恩难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这些词语写一段话。这样的写话训练比让学生背解释、抄解释的效果好多了。
2.技能迁移,体情悟道。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写作的技能后,立即进行仿写,这是一种技能的迁移,这种方法能立竿见影地检查学生对写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能起到体情悟道的作用。如教完《装满昆虫的衣袋》,重点学习文中法布尔痴迷于昆虫的事例后,让学生也围绕“××迷”描写一个事例。
3.拨动情弦,以情促思。文章中能拨动学生情弦,引起强烈共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如巧妙引导,则能引发学生与文本的高端对话,达到既内化文本语言又升华主题的作用。《黄鹤楼送别》一课中,为了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依依惜别之情,在学到目送一部分时,我设计了充满诗意的过渡语,然后引出练笔主题:此时,他在想什么呢?由于,前文已经有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亲密关系的铺垫,所以,此时,让学生练笔,拨动了学生的情弦,学生思维闪现出串串火花。
4.填补空白,释放精彩。教材中的语言都是精炼的,有许多引人深思、让人遐想的余地,同时这也是最好的读写训练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小练笔的形式加以补充。
5.拓展文本,促进共鸣。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孩子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这既是对课文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6.移花接木,一材多用。“移花接木”在作文中,我们既可用它比喻写作素材的剪辑嫁接之法,又可用它比喻考场作文的应急补救之术。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掌握的材料,结合表达内容,灵活剪辑,自由组合,做到既貌合又神似,材料和观点基本统一。如教完《蚁国英雄》后,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谭千秋老师的颁奖词拿过来,让学生学习后也来为蚂蚁写一写颁奖词。一次巧妙的移花接木法,收获了精彩。
三、对课堂练笔进行有效管理,使学生对练笔产生持久的兴趣
及时反馈是课堂练笔的一个重要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教师若能对课堂练笔进行有效管理,则能使学生对练笔产生持久的兴趣。
学生练笔时,教师应及时巡视,及时指导,进行温情点拨,以一对一的指导让学生的练笔个性张扬。同时挑出优秀的范文在全班共赏,使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练笔进行自主的修改,促进主体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写出的作品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此意好。”所以,教师也应秉着沙里淘金、劣中取优的原则,及时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秀”出自己的练笔作品,这样,学生的兴趣一定能得以保持。
课堂小练笔犹如整篇作文上的“组件”,组件精良了,何愁成品没有质量?小练笔就是每日的基本功训练,基本功训练扎实了,学生作文定能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