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问题化,教师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总是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全方位落实三维目标。
第二,尽量把高中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内容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
第三,高中化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使学生将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深化、发展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获得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
二、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可以分为自主、主动、创造三个层面。自主的学习,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材料的给予,问题的设计,结果的讨论等角度组织学习过程,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过程;主动的学习,则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主动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强调学习的亲历性。创造性地学习,则是学习者在自主、独立、主动基础上反映出来的更高形态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主动去感知、求疑、解疑,才能产生直觉和顿悟,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创造性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于结果中。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特别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使多个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承受挫折后的心理调适力,并能对学习的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培养。对选修模块中的“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要指导学生改变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参观、咨询、制定计划书、讨论与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三、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个人的能力是其参与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的比,而其风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知、个性等方面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和习惯化的方式。因此,不同学生在风格相同的情况下,有能力强弱之分;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又有风格的差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又要重视学生在风格上的不同。
差异学习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体最优化学习。以往面对全体同学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不够。新课程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全过程,进一步突显差异性。实施差异教学,要尽量在模块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内容的同化或顺应作用;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强化诊断、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个别指导,使教学能突显其个性化。具体可以采取练习自主选择,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实行分类评价和学习矫正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四、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精简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等)和物质变化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前(模块3),介绍碱金属、卤素,从而使学生易于归纳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及其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氧族、碳族、氮族知识,使学生通过演绎的方法,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第二个理论高峰就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处理采取了和元素周期律同样思路的处理方式。有机化合物知识以化学键理论为指导,以官能团为体系进行组织,强调了官能团在学习有机化学中所起的规律概括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强化和突出信息的输出,进行分类归纳,建立良好完备的认知结构,使之条件化、结构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把握。
精简教学策略首先要求教师在上课、布置预习、课堂演示和观察、思考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板书设计、归纳小结等环节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其次要精选学习材料,组织教学模式,优化课堂设计,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给出不同的讲授顺序。如理论性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可以从直观入手,力求通俗易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结构—反应—性质的知识,充分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障碍,降低学习难度;特别要注意新引入的一些概念如电负性、电离能、晶格能、手性分子、熵、焓、盖斯定律、沉淀溶解平衡等,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讲适度,不能过分拔高,人为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最后,注意要精选例题与习题;选择典型、有层次,可以举一反三的练习题;精讲,分层训练,及时反馈,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重视化学实验,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策略,也就是学习注意保持比率很高的“实际操作”。高中化学新课程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学科的鲜明特点。通过实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提高学习的注意保持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课程内容问题化,教师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景”中的高中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解决总是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全方位落实三维目标。
第二,尽量把高中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学科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建构学科学习内容的意义是十分有益的。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
第三,高中化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使学生将知识、方法、能力、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深化、发展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最终使学生获得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
二、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自主学习可以分为自主、主动、创造三个层面。自主的学习,可以是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从教学材料的给予,问题的设计,结果的讨论等角度组织学习过程,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参与过程;主动的学习,则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的关系,主动探求未知问题的解决,强调学习的亲历性。创造性地学习,则是学习者在自主、独立、主动基础上反映出来的更高形态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主动去感知、求疑、解疑,才能产生直觉和顿悟,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创造性的学习,不仅体现在行为上,也体现于结果中。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特别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使多个个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表现的注意力、承受挫折后的心理调适力,并能对学习的内容形成客观的评价。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培养。对选修模块中的“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要指导学生改变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参观、咨询、制定计划书、讨论与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
三、关注学生差异,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个人的能力是其参与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的比,而其风格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知、个性等方面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和习惯化的方式。因此,不同学生在风格相同的情况下,有能力强弱之分;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又有风格的差异。教师既要了解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又要重视学生在风格上的不同。
差异学习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体最优化学习。以往面对全体同学的教学,强调教学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性强调不够。新课程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全过程,进一步突显差异性。实施差异教学,要尽量在模块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内容的同化或顺应作用;按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强化诊断、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个别指导,使教学能突显其个性化。具体可以采取练习自主选择,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实行分类评价和学习矫正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提高。
四、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精简课堂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在不同模块间,以物质结论理论(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等)和物质变化理论(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规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等)相联系,构成理论框架,以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作为初、高中知识的联结纽带。在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前(模块3),介绍碱金属、卤素,从而使学生易于归纳物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及其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在元素周期律之后,介绍氧族、碳族、氮族知识,使学生通过演绎的方法,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又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的第二个理论高峰就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这部分理论知识的处理采取了和元素周期律同样思路的处理方式。有机化合物知识以化学键理论为指导,以官能团为体系进行组织,强调了官能团在学习有机化学中所起的规律概括作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强化和突出信息的输出,进行分类归纳,建立良好完备的认知结构,使之条件化、结构化,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把握。
精简教学策略首先要求教师在上课、布置预习、课堂演示和观察、思考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板书设计、归纳小结等环节精心设计,重点突出;其次要精选学习材料,组织教学模式,优化课堂设计,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给出不同的讲授顺序。如理论性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可以从直观入手,力求通俗易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结构—反应—性质的知识,充分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化解思维障碍,降低学习难度;特别要注意新引入的一些概念如电负性、电离能、晶格能、手性分子、熵、焓、盖斯定律、沉淀溶解平衡等,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精讲适度,不能过分拔高,人为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最后,注意要精选例题与习题;选择典型、有层次,可以举一反三的练习题;精讲,分层训练,及时反馈,使学生能用较少的时间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重视化学实验,以实验为基础进行探究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教学策略,也就是学习注意保持比率很高的“实际操作”。高中化学新课程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去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初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化学学科的鲜明特点。通过实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提高学习的注意保持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