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种影响,文化更是一种力量,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弘扬民族文化,关键因素是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当前,受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有些地方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冷热不均的状态。
一、社会需求“热”与学生报考“冷”
近年来,我省各地都确立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文化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名城申报、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惠民、文化旅游等都急需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省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经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学生和家长对文化发展的不了解,甚至对民族文化人才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没有发展前途,玩的是“手工活”,吃的是“青春饭”,所以不愿意报考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有学校的地方戏剧专业由于招生困难已经停办。2013年某校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专业方向,但报考人数很少,与该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主持播音等专业招生火爆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专业设置“热”与专业师资“冷”
目前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一共11所,设置了包括戏剧戏曲、舞蹈表演、器乐演奏、民间工艺等多个专业,涵盖了锡剧、评弹、昆曲、淮剧、琵琶、二胡、竹笛、古筝、乱针绣、留青竹刻等地方民族文化类型。多年来,我省艺术类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要求现有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二是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三是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能手满足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艺术类学校专业教学队伍中名家大师还是稀少,专业学科带头人紧缺,在戏剧戏曲表演方面更是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按统一的公开招聘程序办理,过多地强调硕士、博士学位,从行业引进的难度大,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明显考虑不够,民族文化人才培养面临师资短缺的窘境。
三、艺术表演“热”与工艺美术“冷”
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表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有专业院团、企业作为依托,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前身即为常州市戏剧学校,早期的京剧表演、锡剧表演、滑稽戏表演都是为当地的京剧团、锡剧团、滑稽剧团定向培养戏剧专业人才;后来的舞蹈表演和民乐演奏则主要和常州市歌舞团合作,现在该校又与当地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常州恐龙园、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天目湖等旅游景点培养具有艺术表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受到家长、学生和企业的欢迎。而工艺美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相对滞后,大多采用家族式的传帮带或者作坊式的学徒培养等形式。近年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犹如阵阵春风,各地民族民间工艺的申遗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强。每一种民间工艺都有其特殊的形式、内容和技法,但就我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而言,还很少把这些民间工艺作为专业来开设,有也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训练,民间工艺人才成批培养所需的师资、实训场地等条件比较薄弱,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加快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民族文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优化机制、保障经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艺术类学校要根据文化艺术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积极大胆探索专业招生、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训实习等工作,勇于创新文化艺术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三是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通行业和学校之间的壁垒,在引进时更加注重艺术专业水平,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在职称晋升时更加强调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行业指导能力和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四是调整现有的艺术类学生学费减免政策,适度增加财政投入。目前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学费减免标准参照其他专业,即一、二年级每年每生2200元、三年级每生1100元,距离原先省有关部门核定的艺术类专业学费标准不到二分之一。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充分发挥文化艺术职业教育联盟优势,在招生就业、师资培训、专业设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艺术创作、定岗实习、文化展演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能请进来,又能走出去,实现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的多赢局面,全面促进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一、社会需求“热”与学生报考“冷”
近年来,我省各地都确立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文化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名城申报、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惠民、文化旅游等都急需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我省艺术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经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学生和家长对文化发展的不了解,甚至对民族文化人才存在片面认识,认为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没有发展前途,玩的是“手工活”,吃的是“青春饭”,所以不愿意报考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有学校的地方戏剧专业由于招生困难已经停办。2013年某校依托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民族民间工艺专业方向,但报考人数很少,与该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主持播音等专业招生火爆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专业设置“热”与专业师资“冷”
目前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一共11所,设置了包括戏剧戏曲、舞蹈表演、器乐演奏、民间工艺等多个专业,涵盖了锡剧、评弹、昆曲、淮剧、琵琶、二胡、竹笛、古筝、乱针绣、留青竹刻等地方民族文化类型。多年来,我省艺术类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要求现有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二是引进高学历专业教师;三是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和技术能手满足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艺术类学校专业教学队伍中名家大师还是稀少,专业学科带头人紧缺,在戏剧戏曲表演方面更是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有关部门只按统一的公开招聘程序办理,过多地强调硕士、博士学位,从行业引进的难度大,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明显考虑不够,民族文化人才培养面临师资短缺的窘境。
三、艺术表演“热”与工艺美术“冷”
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表演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有专业院团、企业作为依托,而且起步也比较早,比如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的前身即为常州市戏剧学校,早期的京剧表演、锡剧表演、滑稽戏表演都是为当地的京剧团、锡剧团、滑稽剧团定向培养戏剧专业人才;后来的舞蹈表演和民乐演奏则主要和常州市歌舞团合作,现在该校又与当地文化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常州恐龙园、嬉戏谷、东方盐湖城、天目湖等旅游景点培养具有艺术表演专业能力的复合型文化人才,受到家长、学生和企业的欢迎。而工艺美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则相对滞后,大多采用家族式的传帮带或者作坊式的学徒培养等形式。近年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犹如阵阵春风,各地民族民间工艺的申遗和产业化力度不断加强。每一种民间工艺都有其特殊的形式、内容和技法,但就我省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而言,还很少把这些民间工艺作为专业来开设,有也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训练,民间工艺人才成批培养所需的师资、实训场地等条件比较薄弱,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
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必须加快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民族文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优化机制、保障经费,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二是艺术类学校要根据文化艺术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积极大胆探索专业招生、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实训实习等工作,勇于创新文化艺术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三是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通行业和学校之间的壁垒,在引进时更加注重艺术专业水平,适当降低学历要求,在职称晋升时更加强调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行业指导能力和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四是调整现有的艺术类学生学费减免政策,适度增加财政投入。目前我省艺术类职业学校学费减免标准参照其他专业,即一、二年级每年每生2200元、三年级每生1100元,距离原先省有关部门核定的艺术类专业学费标准不到二分之一。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充分发挥文化艺术职业教育联盟优势,在招生就业、师资培训、专业设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艺术创作、定岗实习、文化展演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能请进来,又能走出去,实现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的多赢局面,全面促进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