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年头,“带货”眼见着越来越热门,越来越重要了。
偶尔看快手,发现几年前一位扛水泥扛出名的“水泥姐”已经转型卖东西了,虽然卖的和“水泥界”风马牛不相及,但名头还是打着“水泥姐”的烙印。
于是内心就猜,平台上某位跳舞跳出名的女孩会不会“舞”而优则“售”?现实毫无悬念,在她拥有几十万粉丝之后的一天,她终于开了直播卖东西了。
张爱玲早就说了,出名要趁早。看来带货也趁早,借着名气麻溜地进入销售界啊。
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一位成天和猫狗家禽玩游戏,看上去土得掉渣的活跃主播,居然有一天也玩起了直播代销化妆品。
据说,一个直播者是否成功,就看其是否直播卖东西而且大卖。
加了玉石、红木老板的微信,只要你“请价”,他们多会不遗余力地介绍货品,甚至每天一次请你专享“高货”链接,直到你不胜其烦才作罢。
和远方的写作朋友闲聊“转型”,对方来一句:不如我们合作卖茶叶吧……
说谁都想带货,恐怕有点过头,但“带货热”确实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
偏僻的乡间有农产品需要推销出去,就会上马各种项目。城市呢,为了拉动就业,也会在摆摊设点的问题上有所放开。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促进各种形式的“带货”,还出台了不少暖政策。而企业更是少不得激情吆喝,新媒体时代,自我代言、亲自直播带货的老板越来越多了。
前一段,一些城市开抢电商主播的新闻引来热议。李佳琦新近落户上海,更是增加了这一话题的热度。设置丰厚落户条件,当然是为了吸引主播们看过来,但根本上还是显示卖东西的价值和重要性。
如果说行行都能成名成家,带货自然一样可以。至于叫什么倒是成问题了,叫“带货家”?“带家”?好像不合适。叫“卖家”?有点不是那意思——扯远了,总之,“卖”字当头,“卖”字走俏,“卖”字活跃……“卖”字已经成了各行各业最突出的关键字了。
可有卖就得有买。某种意义上,买更重要——现在不过是“卖”被特别强调了——如果没有买家,或者购买力不能保证,那卖就会卡壳,就会遭遇最大难题。买与卖的经济学关系,怕是几天几夜说不完,但一句话就可以断言:没有“买”,再好的“卖”也出不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卖家难做无“买”之生意。这都是明摆着的事。但关于“买”的问题,可能被忽视了。
比如说,有些地方希望大规模培养网红主播,以带货经济提振地方发展。但没听说过打算培养买家的。
按理说,培养精明的买家也很重要。要知道,因为不善于合理消费,导致月光、入不敷出的有之;因为不善于买,不懂避开买卖中的陷阱,买家吃亏上当的事更是没停过。大到买到问题房子、问题车子、问题玉石、问题红木,小到吃进农药残留蔬菜、死鱼虾,或者遭遇销售合同欺诈、买来与价值不符的货品,这样的苦痛史,真真让人愤懑不已。
常言说,“买家没有卖家精”,卖家都那么精了,尚且下劲培养扶持,“买家培训”咋就没人提呢?大概是买东西这事,人人无师自通,也“自生自灭”惯了。
其实,要我说,微妙之处还是在于,此一时彼一时。前些年,不是也有过“消费即爱国”的声音吗,不仅国内喊过,国外也喊过。把“买东西”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候都有现实疑惑:都去卖东西,谁来买东西?
按照经济学原理,群众的购买力总是有限的。当我买过一块挺贵的海黄物品之后,卖玉石的再“逗”我,短时间内我也无能为力。我就经常在直播间听见有人喊:再不剁手这个月就吃土了——好像吃土不花钱似的——吃土吃坏肚子,不得花钱看病啊?
反正,我不太相信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购买力无穷尽。那是神话。“你不买总有人买”,这话确实有道理,很多小老板最喜欢拿这话噎那些看起来“抠抠搜搜”的买家。但想想大众收入、地区差异等情况,这个“总有人买”,我相信也是相对的。
作为卖家,自然无须考虑“培养”购买力的问题——尽管他们有这样的“义务”发展买家。圈来粉变成客户,也是早已有之的一种营销艺术。
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或者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命题。卖家多,人心思“售”,是好事,说明就业思路更活泛了,也说明更多的人对于自身的“售技”胸有成竹。但做生意最终还是要赚钱,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买货天团”相适配。買家越有钱,越舍得掏钱,有实力的买家越多,对卖家越有利。整个买卖体系,也就更具活力和张力。而这正是搞活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个“任务”具体谁来扛起?当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但肯定涉及所有人,所有部门。多年来,“平民增收”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
逛条街,逛个商场,谁都希望货品琳琅满目、商铺鳞次栉比不是?所以,群众是不惧卖家多的,就希望口袋里多一些底气。而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计,以及在共克时艰背景下采取的诸多惠民之策,就是底气之源。
偶尔看快手,发现几年前一位扛水泥扛出名的“水泥姐”已经转型卖东西了,虽然卖的和“水泥界”风马牛不相及,但名头还是打着“水泥姐”的烙印。
于是内心就猜,平台上某位跳舞跳出名的女孩会不会“舞”而优则“售”?现实毫无悬念,在她拥有几十万粉丝之后的一天,她终于开了直播卖东西了。
张爱玲早就说了,出名要趁早。看来带货也趁早,借着名气麻溜地进入销售界啊。
最让我目瞪口呆的是,一位成天和猫狗家禽玩游戏,看上去土得掉渣的活跃主播,居然有一天也玩起了直播代销化妆品。
据说,一个直播者是否成功,就看其是否直播卖东西而且大卖。
加了玉石、红木老板的微信,只要你“请价”,他们多会不遗余力地介绍货品,甚至每天一次请你专享“高货”链接,直到你不胜其烦才作罢。
和远方的写作朋友闲聊“转型”,对方来一句:不如我们合作卖茶叶吧……
说谁都想带货,恐怕有点过头,但“带货热”确实是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
偏僻的乡间有农产品需要推销出去,就会上马各种项目。城市呢,为了拉动就业,也会在摆摊设点的问题上有所放开。一些政府部门为了促进各种形式的“带货”,还出台了不少暖政策。而企业更是少不得激情吆喝,新媒体时代,自我代言、亲自直播带货的老板越来越多了。
前一段,一些城市开抢电商主播的新闻引来热议。李佳琦新近落户上海,更是增加了这一话题的热度。设置丰厚落户条件,当然是为了吸引主播们看过来,但根本上还是显示卖东西的价值和重要性。
如果说行行都能成名成家,带货自然一样可以。至于叫什么倒是成问题了,叫“带货家”?“带家”?好像不合适。叫“卖家”?有点不是那意思——扯远了,总之,“卖”字当头,“卖”字走俏,“卖”字活跃……“卖”字已经成了各行各业最突出的关键字了。
可有卖就得有买。某种意义上,买更重要——现在不过是“卖”被特别强调了——如果没有买家,或者购买力不能保证,那卖就会卡壳,就会遭遇最大难题。买与卖的经济学关系,怕是几天几夜说不完,但一句话就可以断言:没有“买”,再好的“卖”也出不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卖家难做无“买”之生意。这都是明摆着的事。但关于“买”的问题,可能被忽视了。
比如说,有些地方希望大规模培养网红主播,以带货经济提振地方发展。但没听说过打算培养买家的。
按理说,培养精明的买家也很重要。要知道,因为不善于合理消费,导致月光、入不敷出的有之;因为不善于买,不懂避开买卖中的陷阱,买家吃亏上当的事更是没停过。大到买到问题房子、问题车子、问题玉石、问题红木,小到吃进农药残留蔬菜、死鱼虾,或者遭遇销售合同欺诈、买来与价值不符的货品,这样的苦痛史,真真让人愤懑不已。
常言说,“买家没有卖家精”,卖家都那么精了,尚且下劲培养扶持,“买家培训”咋就没人提呢?大概是买东西这事,人人无师自通,也“自生自灭”惯了。
其实,要我说,微妙之处还是在于,此一时彼一时。前些年,不是也有过“消费即爱国”的声音吗,不仅国内喊过,国外也喊过。把“买东西”提高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候都有现实疑惑:都去卖东西,谁来买东西?
按照经济学原理,群众的购买力总是有限的。当我买过一块挺贵的海黄物品之后,卖玉石的再“逗”我,短时间内我也无能为力。我就经常在直播间听见有人喊:再不剁手这个月就吃土了——好像吃土不花钱似的——吃土吃坏肚子,不得花钱看病啊?
反正,我不太相信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购买力无穷尽。那是神话。“你不买总有人买”,这话确实有道理,很多小老板最喜欢拿这话噎那些看起来“抠抠搜搜”的买家。但想想大众收入、地区差异等情况,这个“总有人买”,我相信也是相对的。
作为卖家,自然无须考虑“培养”购买力的问题——尽管他们有这样的“义务”发展买家。圈来粉变成客户,也是早已有之的一种营销艺术。
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或者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命题。卖家多,人心思“售”,是好事,说明就业思路更活泛了,也说明更多的人对于自身的“售技”胸有成竹。但做生意最终还是要赚钱,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买货天团”相适配。買家越有钱,越舍得掏钱,有实力的买家越多,对卖家越有利。整个买卖体系,也就更具活力和张力。而这正是搞活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个“任务”具体谁来扛起?当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但肯定涉及所有人,所有部门。多年来,“平民增收”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
逛条街,逛个商场,谁都希望货品琳琅满目、商铺鳞次栉比不是?所以,群众是不惧卖家多的,就希望口袋里多一些底气。而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计,以及在共克时艰背景下采取的诸多惠民之策,就是底气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