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写了本有意思的书,叫《前世今生》,说27岁的女病人凯瑟琳莫名焦虑、恐惧,生活一团糟,被他用催眠疗法治好了。此书奇的不是医疗手段,而是病人被催眠后的十几次“前世”经历。
关于前世来生,对我其实没有什么吸引,早些年我就被一个玩玄学的哥们儿鼓吹得有些烦,后又被家族中信佛之人追求来生去西方极乐世界,念叨得耳朵起膙——非对他们不恭,更不敢对宗教不恭,不是有那么句话嘛:信仰自由。你有信的自由,反过来我也有不信的自由。真正吸引我的是凱瑟琳接受“神”的喻示的其中一部分,具体说就是“神”通过她的嘴,告诉凡人,世界其实是多棱形的,我们正在生存的世界,只是这“多棱”中的一个面,无论富贵贫贱,不管顺利坎坷,我们从生到死,只是一个学习技能的过程。学好了,死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的层面,即另一个世界,然后再学,再向更高的层面前进,学不好,对不起,下辈子还留在这个层面继续学习,学得太差,越发对不起,倒退到更低的层面去……
这里的技能,不是会不会开冲床、种西瓜,或是电脑编程什么的,而是像佛教说的“悟”,领悟道理领悟智慧,属于纯内心的活动。
之所以书中这部分吸引我,首先是相比佛教的地狱、人间、天堂三个层面,让人好接受些,不必惶惶然担心哪儿做错了,下地狱被油煎,还有抽筋剥皮什么的;想上天堂享福吧,眼下“斗地主”、“卡五星”这么有趣的乐子必得舍弃,还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实在不甘。好不容易来到人间走一回,清心寡欲到终点总觉得划不来。何况到时候那孟婆将迷魂汤一瓢灌下去,谁是谁哪个知道?
说笑。当不得真!
其次,才是我想说的。这个其次,就是学习技能,和佛教说的“悟”,我理解很一致。但前面说了,我不信前世来生。小时候接受过严厉的唯物主义教育,不是我执著不改,也不是它深入了我的骨髓,是我想在各式各样的“主义”中拼命寻找能让我信服的“主义”,找来找去还是唯物主义。也许依有些说法,是“缘分”问题吧,但不管那个主义说得对不对,我只有这个“缘分”,总不能睁着眼说假话。不信前生来世,又被这个“其次”吸引,并企图推崇,看似矛盾,在我,其实不矛盾。
我是按我自己的想法来理解的。
人这辈子,从小到老,如果不能不断领悟人间的事,不增长心智,那跟猪从小猪仔到养大养肥,被人杀了吃肉还不明白咋回事有什么区别?躺在案板上待杀的时候,它仅能幸福地回忆哪顿槽里的食最香,哪天滚打得最舒畅。
见过不少人,为金钱地位名望,不惜做虫当狗,更不惜损人利己,甚至祸国殃民,终于到手了,歇斯底里仰天大笑,以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实现了;再有心大的,继续沿这条路走得更远。不想诅咒你摔得缺胳膊断腿甚或摔成鬼魂,即使你如愿了,党纪国法中你也幸运成功地逃得如漏网之鱼,到老了没有力气没有机会再爬的时候,为官的,重新回归平民,门前冷落车马稀,你那无边的失落感怎样消解?为财的,吃不动玩不了,万贯家产被不肖子孙们暗中争来抢去,风烛残年时还徒增了多少烦恼?为名望的,只能空叹没有一个头衔能带进坟墓。正如前央视知名主持人陈大惠先生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什么是“德不配位”?且听他说。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那么爱生病,今天的年轻人那么容易英年早逝?平时儿童医院孩子们看病排队排到外面来。有很多年轻的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员一提升重病,有的人家里有钱刚盖完房子,人去世了,出车祸了。为什么?就是这四个字‘德不配位’。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相反是哪句话?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打个比方说,这有一张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分量,您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我们看这个桌子怎么样?它就开始发抖,它就开始变形了,出现崩溃之前的先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清华大学的古训‘厚德载物’,金钱、权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载得了吗?靠什么承载,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
不是说地位、金钱、名望不好,相反,它们是极好的东西。前提是你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它的跟前,你能载得动它。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因为它们和得到了一点或是什么都没得到,还同属于一个平面,就如我们的地球,有的地方穷山恶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地方,当然从人的生存角度说,舒适得多。真正想说的是:摆脱平面,进入3D世界。当然我们的肉身还得呆在平面上,但我们的思想是可以飞翔的。思想的飞翔靠什么?靠智慧。智慧是哪儿来的?就是凯瑟琳的嘴传达的“神喻”:学习技能;宗教的“顿悟”、“彻悟”。每当我们领悟了新的道理,思想就飞翔到更高的领域。不是有“境界”之说吗?当你的思想进入一定的境界,你就能体会人间极致的风光:宁静、快乐。
唯宁静,才不会为俗世烦恼。
唯快乐,才不会被欲望折磨。
这是心灵的力量。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心灵,就拥有怎样的世界!
举个不怎么有高度的例子:你有个朋友,你们的友谊非常深厚,有一天你非常想让他来,陪你喝点小酒,打电话过去,他却说他已经上床了,很困,不想来。一般情况下,你可能生气。真不够朋友!古人说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要你插刀,克服下困有什么难的?你因他“不够意思”烦恼了,你为如果有个“两肋插刀”的朋友多好啊的欲望所折磨。但是,如果你是另外一种境界,你理解的朋友二字,是精神上的默契,心灵上的温情,你知道朋友也是人,有人的正常弱点或者缺点,你从不会要求朋友要如何如何,朋友只是在你孤独的时候想起来的温暖,你还会烦恼吗?你会快乐地冲他床的方向,举起酒杯“呵呵”一笑:这么香的酒,你个懒虫没福喝,来,代你喝一杯,然后快乐地想起了关于他懒的很多趣事……
当思想飞翔到一定高度,原本“身在庐山中”那些困惑你的事,那些你争而未得的东西,现在统统在你的俯瞰之下,你会发现:那是事吗?那是些什么东西啊,相比快乐,它们什么都不是!就如你看见一群狗,为一泡屎抢得皮绽肉开,只有哂笑的份。
回到《前世今生》上来。对“世界是个多棱形”,我愿意这样理解:世界只有一个,不过它不是平面的,思想使它立体化了。思想的深度,决定你此生攀登的高度。而高度,决定你的快乐度。快乐度,证明你明白清醒地在这世界逛了一遭,没枉为人一世!
最后说明一点:这快乐,是洞察后的快乐,非糊里糊涂的快乐。体会一下就知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那双清澈的眸子哪去了
翻看儿时的照片,身高和相貌,像养在家中的一盆文竹,隔隔就有些变化,唯独不变的是一双眼眸:清而亮,似一潭泉,几条鱼儿、数粒石子,一目了然。再看镜中现在的自己,眸子说不上浑浊,然,绝无了清澈,内里迷迷蒙蒙,不知藏了些什么东西。此状起始于何时?十年前,二十年前,抑或更早?还有,只是年龄的原因?
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名字忘了,是前苏联的人写的故事。说有群小孩做军人游戏,扮将军的孩子分配孩子C在街拐角站岗,并嘱,没有命令不许离开岗哨,其他人攻敌军。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当然是散场,各回各家,唯独忘了通知尚在街拐角站岗的C。C认真地站着岗,看看快半夜了,又困又累,但没接到任何命令,不知伙伴们将敌方堡垒攻下来没,不敢大意,依然负责地坚守岗位,直到天亮家长找来。问为何不回家睡觉?答:军人,没有命令怎么可以随便离岗!
虽然是一则故事,但故事里的小孩C在我脑海里刻印颇深,时不时冒将出来自动翻晒,我仿佛能看见他那清澈的眸子,和透过眸子那纯净的心底。
年幼不谙人事的缘故?有点,但不尽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的陶淵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豪迈的李白,为不附庸权贵,“天子呼来不下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潦倒一生尚仁怀大众的杜甫,老大不小了吧,我能想见,他们,一样有着清澈的眸子。
看看身边的人,左邻右舍、单位同事,甚或家人朋友,包括自己,尤其那些官们员们,眼神暗淡,目光迷离,里面,似风如雾,你不用去费劲,什么也捕捉不到的。
有次坐中巴,见着有趣的事:俩30左右女子上得车来,像是很好的朋友,说笑间极亲热,挽臂搭肩的,不待坐稳便抢着买票。一女掏出钱包:“噢,怎么都是红票,记得有零钱的。”另一女边掏侧兜边说:“我也没零的,早餐刚好用光。”说话间钱已掏出兜口,但并不拿到眼前,只是将脸扭着看。我正好坐在她后面靠外的座椅,清楚地看到她捏在手里的几张票子:两张红的,一张蓝的,另有两张绿一块的。谁知她迅速将钱塞回口袋,手在里面捣鼓片刻,摸出张红票来。其时先一个女子已伸红票给售票员,售票员接手正要找零,后一女忙递红票:“我来我来。”一副真诚状。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人家都在找零了,怎么可能拿回她的红票换你的红票?看得我直愣神。
最近网上热炒一则新闻,“司机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讲述发生在江苏如皋的故事:前不久的一天中午,大巴司机殷红彬开着他的车下张黄立交桥时,发现前方有辆三轮车横在路面上,靠近后看清楚是一名老人被压在车下,于是他靠边停车,下车搀扶那位老人。当时,同在车上的乘务员郁维贞反映,搀扶起那位老人后,老人还感谢他们做了好事。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面对警方调查,老人一口咬定那辆撞倒她的车正是这辆大巴车,开车的司机也正是殷红斌。所幸,有监控录像作证,还原了事实真相,还了殷红斌的清白。
近几年这种事没少听说。为什么伤者要反诬恩人呢?两个字:为钱。没逮住真凶之前,先认个有名有姓洗不清的,理赔之事靠谱。
随便想到的两件事,思索起来,我觉得不仅仅涉及人性中的善与恶,首当其冲的是社会的诚信和道德。
作为肉体的人,生存第一,他人处省一分钱,自己处就多一分钱,但在不影响生存的前提下,乐于奉献,还是自私自利,就是诚信和道德起作用了。而诚信和道德不是单个个体能够固守的——当然不排除极少甘当“傻子”愿吃明亏令人无比尊敬的人——社会整体的诚信和道德是上扬还是下滑,让人无法不被左右。譬如你在单位敢直言领导的过错吗?几十年前也许行,他会感谢你帮他发现了问题,现在呢,百分之九十九的结果是你走路越来越困难了,原来有双小鞋不知什么时候穿在了你的脚上,纵有百千才华,你都寸步难行。于是,你学会了,其他人也学会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睁只眼闭只眼,瞎话连篇,如鲁迅一篇文章中形容:这孩子长得……哈哈哈,今天天气真好。
于是,如瘟疫之传染,我们的诚信和道德又整体滑了个坡。
于是,我们故意搅浑了我们该有的一双清澈的眸子,让所有的人看不清那里面有什么,更不能透过它,窥探到我们真实的内心,只让他们听嘴皮里翻出来的不会对自己有丝毫损伤只会对自己有利的假话、空话、套话。
这还是人性尚未泯灭的善良人之举。初时痛苦,时间一长,看看前后左右尽皆如此,遂泰然,再后,习惯成自然,觉得在这个世界做人,本该这样。
更甚的,那个为点钱财杀戮无辜26人、伤20人的张君,那个损国害民疯狂敛财1亿多的抚顺女局长,等等等等们,他们的心已烂掉了,何谈眼眸!
那双清澈的眸子哪里去了?
有的,藏起来了。
有的,让魔鬼拿走了。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窗户没有干净的心灵,如何清澈!
关于前世来生,对我其实没有什么吸引,早些年我就被一个玩玄学的哥们儿鼓吹得有些烦,后又被家族中信佛之人追求来生去西方极乐世界,念叨得耳朵起膙——非对他们不恭,更不敢对宗教不恭,不是有那么句话嘛:信仰自由。你有信的自由,反过来我也有不信的自由。真正吸引我的是凱瑟琳接受“神”的喻示的其中一部分,具体说就是“神”通过她的嘴,告诉凡人,世界其实是多棱形的,我们正在生存的世界,只是这“多棱”中的一个面,无论富贵贫贱,不管顺利坎坷,我们从生到死,只是一个学习技能的过程。学好了,死后进入下一个更高的层面,即另一个世界,然后再学,再向更高的层面前进,学不好,对不起,下辈子还留在这个层面继续学习,学得太差,越发对不起,倒退到更低的层面去……
这里的技能,不是会不会开冲床、种西瓜,或是电脑编程什么的,而是像佛教说的“悟”,领悟道理领悟智慧,属于纯内心的活动。
之所以书中这部分吸引我,首先是相比佛教的地狱、人间、天堂三个层面,让人好接受些,不必惶惶然担心哪儿做错了,下地狱被油煎,还有抽筋剥皮什么的;想上天堂享福吧,眼下“斗地主”、“卡五星”这么有趣的乐子必得舍弃,还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实在不甘。好不容易来到人间走一回,清心寡欲到终点总觉得划不来。何况到时候那孟婆将迷魂汤一瓢灌下去,谁是谁哪个知道?
说笑。当不得真!
其次,才是我想说的。这个其次,就是学习技能,和佛教说的“悟”,我理解很一致。但前面说了,我不信前世来生。小时候接受过严厉的唯物主义教育,不是我执著不改,也不是它深入了我的骨髓,是我想在各式各样的“主义”中拼命寻找能让我信服的“主义”,找来找去还是唯物主义。也许依有些说法,是“缘分”问题吧,但不管那个主义说得对不对,我只有这个“缘分”,总不能睁着眼说假话。不信前生来世,又被这个“其次”吸引,并企图推崇,看似矛盾,在我,其实不矛盾。
我是按我自己的想法来理解的。
人这辈子,从小到老,如果不能不断领悟人间的事,不增长心智,那跟猪从小猪仔到养大养肥,被人杀了吃肉还不明白咋回事有什么区别?躺在案板上待杀的时候,它仅能幸福地回忆哪顿槽里的食最香,哪天滚打得最舒畅。
见过不少人,为金钱地位名望,不惜做虫当狗,更不惜损人利己,甚至祸国殃民,终于到手了,歇斯底里仰天大笑,以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实现了;再有心大的,继续沿这条路走得更远。不想诅咒你摔得缺胳膊断腿甚或摔成鬼魂,即使你如愿了,党纪国法中你也幸运成功地逃得如漏网之鱼,到老了没有力气没有机会再爬的时候,为官的,重新回归平民,门前冷落车马稀,你那无边的失落感怎样消解?为财的,吃不动玩不了,万贯家产被不肖子孙们暗中争来抢去,风烛残年时还徒增了多少烦恼?为名望的,只能空叹没有一个头衔能带进坟墓。正如前央视知名主持人陈大惠先生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什么是“德不配位”?且听他说。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那么爱生病,今天的年轻人那么容易英年早逝?平时儿童医院孩子们看病排队排到外面来。有很多年轻的人一出名就死了,有些官员一提升重病,有的人家里有钱刚盖完房子,人去世了,出车祸了。为什么?就是这四个字‘德不配位’。我们所有的财富、智慧,我们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来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这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说的福报。相反是哪句话?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打个比方说,这有一张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分量,您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我们看这个桌子怎么样?它就开始发抖,它就开始变形了,出现崩溃之前的先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清华大学的古训‘厚德载物’,金钱、权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载得了吗?靠什么承载,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
不是说地位、金钱、名望不好,相反,它们是极好的东西。前提是你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它的跟前,你能载得动它。
但这不是我想说的。因为它们和得到了一点或是什么都没得到,还同属于一个平面,就如我们的地球,有的地方穷山恶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生活在四季如春的地方,当然从人的生存角度说,舒适得多。真正想说的是:摆脱平面,进入3D世界。当然我们的肉身还得呆在平面上,但我们的思想是可以飞翔的。思想的飞翔靠什么?靠智慧。智慧是哪儿来的?就是凯瑟琳的嘴传达的“神喻”:学习技能;宗教的“顿悟”、“彻悟”。每当我们领悟了新的道理,思想就飞翔到更高的领域。不是有“境界”之说吗?当你的思想进入一定的境界,你就能体会人间极致的风光:宁静、快乐。
唯宁静,才不会为俗世烦恼。
唯快乐,才不会被欲望折磨。
这是心灵的力量。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心灵,就拥有怎样的世界!
举个不怎么有高度的例子:你有个朋友,你们的友谊非常深厚,有一天你非常想让他来,陪你喝点小酒,打电话过去,他却说他已经上床了,很困,不想来。一般情况下,你可能生气。真不够朋友!古人说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要你插刀,克服下困有什么难的?你因他“不够意思”烦恼了,你为如果有个“两肋插刀”的朋友多好啊的欲望所折磨。但是,如果你是另外一种境界,你理解的朋友二字,是精神上的默契,心灵上的温情,你知道朋友也是人,有人的正常弱点或者缺点,你从不会要求朋友要如何如何,朋友只是在你孤独的时候想起来的温暖,你还会烦恼吗?你会快乐地冲他床的方向,举起酒杯“呵呵”一笑:这么香的酒,你个懒虫没福喝,来,代你喝一杯,然后快乐地想起了关于他懒的很多趣事……
当思想飞翔到一定高度,原本“身在庐山中”那些困惑你的事,那些你争而未得的东西,现在统统在你的俯瞰之下,你会发现:那是事吗?那是些什么东西啊,相比快乐,它们什么都不是!就如你看见一群狗,为一泡屎抢得皮绽肉开,只有哂笑的份。
回到《前世今生》上来。对“世界是个多棱形”,我愿意这样理解:世界只有一个,不过它不是平面的,思想使它立体化了。思想的深度,决定你此生攀登的高度。而高度,决定你的快乐度。快乐度,证明你明白清醒地在这世界逛了一遭,没枉为人一世!
最后说明一点:这快乐,是洞察后的快乐,非糊里糊涂的快乐。体会一下就知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那双清澈的眸子哪去了
翻看儿时的照片,身高和相貌,像养在家中的一盆文竹,隔隔就有些变化,唯独不变的是一双眼眸:清而亮,似一潭泉,几条鱼儿、数粒石子,一目了然。再看镜中现在的自己,眸子说不上浑浊,然,绝无了清澈,内里迷迷蒙蒙,不知藏了些什么东西。此状起始于何时?十年前,二十年前,抑或更早?还有,只是年龄的原因?
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名字忘了,是前苏联的人写的故事。说有群小孩做军人游戏,扮将军的孩子分配孩子C在街拐角站岗,并嘱,没有命令不许离开岗哨,其他人攻敌军。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当然是散场,各回各家,唯独忘了通知尚在街拐角站岗的C。C认真地站着岗,看看快半夜了,又困又累,但没接到任何命令,不知伙伴们将敌方堡垒攻下来没,不敢大意,依然负责地坚守岗位,直到天亮家长找来。问为何不回家睡觉?答:军人,没有命令怎么可以随便离岗!
虽然是一则故事,但故事里的小孩C在我脑海里刻印颇深,时不时冒将出来自动翻晒,我仿佛能看见他那清澈的眸子,和透过眸子那纯净的心底。
年幼不谙人事的缘故?有点,但不尽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采菊东篱下”的陶淵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豪迈的李白,为不附庸权贵,“天子呼来不下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潦倒一生尚仁怀大众的杜甫,老大不小了吧,我能想见,他们,一样有着清澈的眸子。
看看身边的人,左邻右舍、单位同事,甚或家人朋友,包括自己,尤其那些官们员们,眼神暗淡,目光迷离,里面,似风如雾,你不用去费劲,什么也捕捉不到的。
有次坐中巴,见着有趣的事:俩30左右女子上得车来,像是很好的朋友,说笑间极亲热,挽臂搭肩的,不待坐稳便抢着买票。一女掏出钱包:“噢,怎么都是红票,记得有零钱的。”另一女边掏侧兜边说:“我也没零的,早餐刚好用光。”说话间钱已掏出兜口,但并不拿到眼前,只是将脸扭着看。我正好坐在她后面靠外的座椅,清楚地看到她捏在手里的几张票子:两张红的,一张蓝的,另有两张绿一块的。谁知她迅速将钱塞回口袋,手在里面捣鼓片刻,摸出张红票来。其时先一个女子已伸红票给售票员,售票员接手正要找零,后一女忙递红票:“我来我来。”一副真诚状。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人家都在找零了,怎么可能拿回她的红票换你的红票?看得我直愣神。
最近网上热炒一则新闻,“司机扶起摔倒老人被诬肇事者”,讲述发生在江苏如皋的故事:前不久的一天中午,大巴司机殷红彬开着他的车下张黄立交桥时,发现前方有辆三轮车横在路面上,靠近后看清楚是一名老人被压在车下,于是他靠边停车,下车搀扶那位老人。当时,同在车上的乘务员郁维贞反映,搀扶起那位老人后,老人还感谢他们做了好事。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面对警方调查,老人一口咬定那辆撞倒她的车正是这辆大巴车,开车的司机也正是殷红斌。所幸,有监控录像作证,还原了事实真相,还了殷红斌的清白。
近几年这种事没少听说。为什么伤者要反诬恩人呢?两个字:为钱。没逮住真凶之前,先认个有名有姓洗不清的,理赔之事靠谱。
随便想到的两件事,思索起来,我觉得不仅仅涉及人性中的善与恶,首当其冲的是社会的诚信和道德。
作为肉体的人,生存第一,他人处省一分钱,自己处就多一分钱,但在不影响生存的前提下,乐于奉献,还是自私自利,就是诚信和道德起作用了。而诚信和道德不是单个个体能够固守的——当然不排除极少甘当“傻子”愿吃明亏令人无比尊敬的人——社会整体的诚信和道德是上扬还是下滑,让人无法不被左右。譬如你在单位敢直言领导的过错吗?几十年前也许行,他会感谢你帮他发现了问题,现在呢,百分之九十九的结果是你走路越来越困难了,原来有双小鞋不知什么时候穿在了你的脚上,纵有百千才华,你都寸步难行。于是,你学会了,其他人也学会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睁只眼闭只眼,瞎话连篇,如鲁迅一篇文章中形容:这孩子长得……哈哈哈,今天天气真好。
于是,如瘟疫之传染,我们的诚信和道德又整体滑了个坡。
于是,我们故意搅浑了我们该有的一双清澈的眸子,让所有的人看不清那里面有什么,更不能透过它,窥探到我们真实的内心,只让他们听嘴皮里翻出来的不会对自己有丝毫损伤只会对自己有利的假话、空话、套话。
这还是人性尚未泯灭的善良人之举。初时痛苦,时间一长,看看前后左右尽皆如此,遂泰然,再后,习惯成自然,觉得在这个世界做人,本该这样。
更甚的,那个为点钱财杀戮无辜26人、伤20人的张君,那个损国害民疯狂敛财1亿多的抚顺女局长,等等等等们,他们的心已烂掉了,何谈眼眸!
那双清澈的眸子哪里去了?
有的,藏起来了。
有的,让魔鬼拿走了。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窗户没有干净的心灵,如何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