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面对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的小学生,我们要擅于在课堂的导入、新授、练习和课外补充等方面充分、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它的直观性,以其多彩的画面、丰富的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便于学生视听。同时,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极大程度唤醒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爱学、乐学,促进思维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 激发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它的直观性,以其多彩的画面、丰富的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便于学生视听。同时,也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性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使用粉笔、直尺、挂图等静态的教学工具,从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数学问题化“静”为“动”,加上其色彩鲜艳,新颖生动,所以能够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一节“分数大小比较”教学中,教材准备的是一幅静止的挂图。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了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浓厚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孙悟空师徒分西瓜的动画片: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师徒们口渴难耐,唐僧吩咐八戒去找些解渴的水果。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于是,师徒四人准备分瓜。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1/6,最少也要吃1/5。悟空听了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学生也跟着笑了。这时,我把故事情节嗄然卡住,提问:“他们还有你们为什么都哈哈大笑呢? 1/4、1/5和1/6到底谁大谁小呢?”这样,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从而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中。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点拨,为学生探究知识扫除学习障碍
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思维进行点拨,化“难”为“易”,扫除探索过程中的障碍,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1.变抽象为具体,提供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有些数学問题中,数学问题本身极为抽象,如何能让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很好地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呢?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相遇问题”中,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为什么呢?我仔细地研究,发现解决行程问题的重点是:运动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结果是相遇还是背离等等。这些概念非常抽象,这也正好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如何解决这一学习障碍呢?我就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按照题意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变化的动态演示及学生的反复试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了相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相遇问题的要素。尝试下来,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数学教学中,几何基础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部分知识也非常抽象,小学生又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有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吃力,他们对这部分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现几何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一来,便于学生理解有关知识;二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车子,为学生生动地演示出多种车轮前进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圆形车轮从轴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运动起来最稳定的优点,从而加深了对圆的知识的理解。
2.化具体为抽象,凸现本质属性,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特殊时期,我们不能让学生总停留在直观、形象的阶段,要让他们慢慢进行归纳、概括抽象的东西。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我先播放一组实物:沙堆、谷堆、铅笔的笔头部分、陀螺等等,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圆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然后又让学生把直角三角形沿着一条直角边旋转成体,让学生自己领悟圆锥体的形成过程。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隐退实物锥体的其他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最后概括、归纳出圆锥的特征。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展示的过程,使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助练习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和复习,相对于新课来说是枯燥的。但是练习和复习对于巩固知识又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练习,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以往单一的练习方式,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练得主动、有兴趣,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我创设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由易到难的闯关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在练习中,我首先设计了第一关:“小试牛刀”,直接告诉相应的底和高,求面积;接着我设计了第二关:“考考你的眼力,不要看花眼哦”,告诉他们几条底和一条高,让孩子们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第三关“小小设计师”,让孩子们设计形状不同、但是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白只要底和高的乘积相等,它们的面积也就相等。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情感体验
相对于传统教学,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情感体验和思想渗透。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补充相应的课外知识,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成果,为孩子们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
总之,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我们就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都能极大程度唤醒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爱学、乐学,促进思维的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焦溪小学)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课堂 激发兴趣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它的直观性,以其多彩的画面、丰富的声音刺激学生的感官,便于学生视听。同时,也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优化课堂结构。更重要的是,现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有效地使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性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使用粉笔、直尺、挂图等静态的教学工具,从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数学问题化“静”为“动”,加上其色彩鲜艳,新颖生动,所以能够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一节“分数大小比较”教学中,教材准备的是一幅静止的挂图。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了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浓厚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孙悟空师徒分西瓜的动画片: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师徒们口渴难耐,唐僧吩咐八戒去找些解渴的水果。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于是,师徒四人准备分瓜。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1/6,最少也要吃1/5。悟空听了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学生也跟着笑了。这时,我把故事情节嗄然卡住,提问:“他们还有你们为什么都哈哈大笑呢? 1/4、1/5和1/6到底谁大谁小呢?”这样,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从而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中。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点拨,为学生探究知识扫除学习障碍
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探索过程,为学生思维进行点拨,化“难”为“易”,扫除探索过程中的障碍,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
1.变抽象为具体,提供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有些数学問题中,数学问题本身极为抽象,如何能让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很好地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呢?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变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感知,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在“相遇问题”中,学生的错误率非常高。为什么呢?我仔细地研究,发现解决行程问题的重点是:运动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结果是相遇还是背离等等。这些概念非常抽象,这也正好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那如何解决这一学习障碍呢?我就尝试通过信息技术,按照题意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变化的动态演示及学生的反复试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了相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相遇问题的要素。尝试下来,学生的正确率提高了,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数学教学中,几何基础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部分知识也非常抽象,小学生又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有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吃力,他们对这部分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现几何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一来,便于学生理解有关知识;二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车子,为学生生动地演示出多种车轮前进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为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理解了圆形车轮从轴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运动起来最稳定的优点,从而加深了对圆的知识的理解。
2.化具体为抽象,凸现本质属性,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特殊时期,我们不能让学生总停留在直观、形象的阶段,要让他们慢慢进行归纳、概括抽象的东西。比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我先播放一组实物:沙堆、谷堆、铅笔的笔头部分、陀螺等等,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圆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然后又让学生把直角三角形沿着一条直角边旋转成体,让学生自己领悟圆锥体的形成过程。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隐退实物锥体的其他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最后概括、归纳出圆锥的特征。这样就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展示的过程,使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助练习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和复习,相对于新课来说是枯燥的。但是练习和复习对于巩固知识又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喜欢练习,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以往单一的练习方式,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练得主动、有兴趣,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我创设了一个个形式多样、由易到难的闯关题,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在练习中,我首先设计了第一关:“小试牛刀”,直接告诉相应的底和高,求面积;接着我设计了第二关:“考考你的眼力,不要看花眼哦”,告诉他们几条底和一条高,让孩子们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第三关“小小设计师”,让孩子们设计形状不同、但是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明白只要底和高的乘积相等,它们的面积也就相等。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增强情感体验
相对于传统教学,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情感体验和思想渗透。在数学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补充相应的课外知识,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成果,为孩子们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
总之,只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我们就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都能极大程度唤醒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使他们爱学、乐学,促进思维的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焦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