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前列。2019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同比增长9%。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项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方向。
2018年5月召开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5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6.2%。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2019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9%,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2015-2017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6.88%; 2018年,国家开展了第四次经济普查,省政府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数据修订,海洋经济数据也相应调整,前后数据不具可比性,但海洋经济的增速均跑赢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优化,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优化调整为2019的4.2:38.7:57.1,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19年底,山东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一个个亮眼的数字,记录着山东经略海洋的奋进足迹。
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目前,山东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达到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到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海洋牧场的建设,将山东省以往在沿海-5米以下范围的传统养殖,推到-15米以下范围的近远海区域。今年7月份烟台投入运营的“耕海1号”,为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采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可以实现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海洋牧场正在成为海洋渔业发展新六产的综合载体,即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构建起的科学、生态、高效的渔业发展新模式。在远洋渔业方面,截止到2019年底,山东省拥有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达到42家,投入作业的专业远洋渔船487艘,渔船总功率66万千瓦,实现产量41.4万吨,产值5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山东加大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创建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复合增速是海洋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山东省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省,产值超过200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一半。青岛市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产业基地,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正大海尔制药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烟台东诚药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软骨素原料生产企业,国内唯一的注射剂硫酸软骨素供应商。
在全面推进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青岛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此外,海洋产业基金投入不断加大,山东西海岸海洋产业基金、涉海债券、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展。
海陆开放格局不断拓展
向海图强,港口是重要的支点和引擎。山东沿海港口处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是我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省稳外贸、保畅通、促增长的物流大通道。港口发展迈进全新阶段,全省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规模超过1200亿元。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山东沿海四大港口集团——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握指成拳,一条“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形成。一体化改革后,山东省港口集团确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渤海湾港为延展,以众多内陆无水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港口业务普遍遭受重创的大环境下,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成绩单引人注目。2019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1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100万标箱,吞吐量总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二位。今年前三季度,集团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7183万吨,同比增长7.96%;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96.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5%,实现了逆势双增长。青岛港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营,获得国家“绿色港口”和“2019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6%。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向好发展,2019年海运出口贸易总额为16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向海洋要“空间”,不断搭建海洋经济发展平台。海洋经济排名首位的广东省理念先行、平台先行、科技先行,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具有海洋特色的广东沿海三个自贸区片区——广州南沙、深圳蛇口和珠海横琴在海洋经济中抢占制高点。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
海工装备制造业迈向千亿层级
山東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技术研发历经多年奋斗,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征程上持续取得进展,载人深潜技术装备能力与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从蛟龙号到后来的“三龙探海”,实现了我国重大深海装备成体系化,集中运行管理,可以发挥几大装备的综合效应,为国家深海基地增添了科考利器。
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蓝鲸2号”,成功承担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山东将加快发展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助力海洋开发迈向深远海。
海洋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这是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山东积极推进实施“退养还湿”“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多亿元,整治修复岸线200多公里;拆除清理垃圾废弃物100多万立方米;恢复养护沙滩40多公里,生态修复海域2000多公顷,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在此次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中,青岛将在蓝谷南部构筑“岸线+离岛”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提升海岸线稳定性和自然灾害防护能力,保护小管岛典型生态系统。
5年时间,山东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已经交出满意的答卷。伴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陆续对外公布,山东将擘画海洋经济新蓝图。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这项任务标注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指明了方向。
2018年5月召开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5年来,山东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前列。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8.9万亿元,同比增长6.2%。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2019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9%,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2015-2017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6.88%; 2018年,国家开展了第四次经济普查,省政府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数据修订,海洋经济数据也相应调整,前后数据不具可比性,但海洋经济的增速均跑赢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优化,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优化调整为2019的4.2:38.7:57.1,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到2019年底,山东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一个个亮眼的数字,记录着山东经略海洋的奋进足迹。
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目前,山东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达到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到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海洋牧场的建设,将山东省以往在沿海-5米以下范围的传统养殖,推到-15米以下范围的近远海区域。今年7月份烟台投入运营的“耕海1号”,为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采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可以实现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海洋牧场正在成为海洋渔业发展新六产的综合载体,即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构建起的科学、生态、高效的渔业发展新模式。在远洋渔业方面,截止到2019年底,山东省拥有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达到42家,投入作业的专业远洋渔船487艘,渔船总功率66万千瓦,实现产量41.4万吨,产值5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山东加大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创建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复合增速是海洋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山东省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省,产值超过200亿元,约占全国比重的一半。青岛市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产业基地,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正大海尔制药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烟台东诚药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软骨素原料生产企业,国内唯一的注射剂硫酸软骨素供应商。
在全面推进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青岛出台《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此外,海洋产业基金投入不断加大,山东西海岸海洋产业基金、涉海债券、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不断拓展。
海陆开放格局不断拓展
向海图强,港口是重要的支点和引擎。山东沿海港口处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是我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省稳外贸、保畅通、促增长的物流大通道。港口发展迈进全新阶段,全省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值规模超过1200亿元。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山东沿海四大港口集团——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握指成拳,一条“覆盖山东,辐射沿黄,直达中亚、南亚、欧洲”的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形成。一体化改革后,山东省港口集团确立了“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渤海湾港为延展,以众多内陆无水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港口业务普遍遭受重创的大环境下,山东省港口集团的成绩单引人注目。2019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1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100万标箱,吞吐量总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二位。今年前三季度,集团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07183万吨,同比增长7.96%;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296.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5%,实现了逆势双增长。青岛港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营,获得国家“绿色港口”和“2019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运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4.6%。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向好发展,2019年海运出口贸易总额为16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向海洋要“空间”,不断搭建海洋经济发展平台。海洋经济排名首位的广东省理念先行、平台先行、科技先行,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具有海洋特色的广东沿海三个自贸区片区——广州南沙、深圳蛇口和珠海横琴在海洋经济中抢占制高点。201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1059亿元,同比增长9.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6%。
海工装备制造业迈向千亿层级
山東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十三五”期间,我国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技术研发历经多年奋斗,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征程上持续取得进展,载人深潜技术装备能力与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从蛟龙号到后来的“三龙探海”,实现了我国重大深海装备成体系化,集中运行管理,可以发挥几大装备的综合效应,为国家深海基地增添了科考利器。
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蓝鲸2号”,成功承担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山东将加快发展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助力海洋开发迈向深远海。
海洋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这是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山东积极推进实施“退养还湿”“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0多亿元,整治修复岸线200多公里;拆除清理垃圾废弃物100多万立方米;恢复养护沙滩40多公里,生态修复海域2000多公顷,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修复长效机制。在此次入选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城市中,青岛将在蓝谷南部构筑“岸线+离岛”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提升海岸线稳定性和自然灾害防护能力,保护小管岛典型生态系统。
5年时间,山东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已经交出满意的答卷。伴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陆续对外公布,山东将擘画海洋经济新蓝图。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