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内容,有效提问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阅读是个体积累知识,认知世界,体验审美的主要途径,在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阅读的重要性,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散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建构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获取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如此教学要求,离不开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所以,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针对文本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驱动学生探究文本,实现教学要求。我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一般会针对如下文本内容提问:
  一、抓住文本内容提问
  理解文本内容是学生阅读文本首要完成的任务。提问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服务,所以,在组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抓好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语文教材中不乏写人记事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描写故事内容的时候,为了突出人物特点、展现事件要求,往往会采用类似于矛盾的写法。于漪老师结合其教学实践曾提到,抓住文本中的矛盾之处,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所以,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深入文本,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冲突处向学生提问。
  以《孔乙己》为例,作者在文章最后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联系已有的知识储备,觉得“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这句话是病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病句”的存在,孔乙己的生死才具有悬念性。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我立足语句的矛盾性,向学生提出了如此问题:这句话有没有交代出孔乙己的生死呢?如果交代了,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作者为什么要采用如此方式交代孔乙己的生死呢?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发动思维,对“吃人”的社会进行分析。此时,孔乙己的生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本质的认知,如此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文章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为了增强文章的阅读效果,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不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平铺直叙,而是加入一些情感上的波动。一般情况下,这些情感波动正是文章重点所在,在理解全篇上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使读者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由此,我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针对文本的情感波动处,向学生提出问题。
  以《紫藤萝瀑布》为例,在文章结尾,作者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文章整体角度看,作者按照自己的动作变化情况来展现文本内容。如,从一开始的停住脚步,到后来的驻足凝望,再到最后的加快脚步,如此充分地展现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对此,在课堂教学实施過程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借此使学生再次回归文本,透过语言文字,分析、感知作者情感。
  二、抓住文本手法提问
  写作手法的使用在文章书写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课标中不光要求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学习写作经验。所以,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抓住文本中的写作手法,向学生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写作手法,借此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获取写作经验,为读写结合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中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点。句式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点。而且,在获取句式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自己积累写作经验,便于在参与写作活动的时候,进行有效应用,提升写作水平。由此,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会抓住文本中的句式变化,向学生提出问题。
  以《春》为例,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找出文章中的句式变化内容,接着联系上下文,分析如此句式变化有何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变化句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是以记叙文阅读和记事性散文为主,且大部分文章是以叙事为主。叙事自然不能缺少叙事角度。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将叙事角度当作是叙事人称,且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人称角度,对事情的发展进行分析,看看人称与事情有怎样的关系,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如此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所以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会从叙述角度入手,为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从“我”的视角来进行描写的。通过父母在面对富有和贫穷的于勒的不同表现的记录,深刻地展现出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立足于此,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在这篇文章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我”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作者为什么要从“我”的角度来刻画这个故事呢?
  三、抓住作者写作意图提问
  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是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阅读文本的阻碍。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可能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我在组织阅读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会抓住写作意图,提出不同的问题。中外名篇之所以流传到现在,是因为作者在文章中,利用生动的笔触写出了大部分人的共同心声,或者是语言文字中寄予的情感,深深地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实施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名篇的语言特点,抓住其中的精辟语句,向学生提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细细琢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岳阳楼记》为例,这篇文章中有一句传诵至今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向学生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在现代有没有意义呢?借此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获取深刻的阅读体验,增加生活感悟。有些文章在结尾处,会用一些有意义的句子来引发读者的共鸣,或驱动读者进一步思索,对于整篇文章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抓住文章结尾有意义的句子,向学生提出问题。以《社戏》为例,立足文章最后的语句,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那一夜好,到底好在哪里呢?那一夜真正令“我”怀念的是什么呢?借此使学生再次阅读全篇,实现对文章的理解。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文本内容,从不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借助问题使学生积极思考,建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510300)
其他文献
房间外一片嘈杂,房间内的我却定定地站在已蒙尘的旧物前,不停地用手摩挲着。即使搬家也不愿丢弃的物品,上面承载了太多。  一只折翼的航模是幼时的玩伴。小时候的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总是爱把完好无损的小电器拆得七零八落,再重新组装起来,有一部分就难免遭受拼装错误的厄运。妈妈对此不但不反对,有时候甚至与我一起拆,边拆边讲解它的工作原理,无形中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八岁那年,妈妈特意为我买了一只航模,当时发
期刊
事件  2016年4月17日上午,一位冯姓顺丰快递员驾驶电动三轮车运送快递,与一辆黑色现代轿车发生刮蹭。现代车司机下车后连续掌掴快递员6次,这个场景被围观者用手机拍下并发到互联网上,引起了社会对快递“小哥”尊严的广泛讨论。当晚,朋友圈和微博疯传一张据说为王卫个人朋友圈的截图,上面写道:“我王卫向着所有的朋友声明!如果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顺丰总裁!”此举又激发了舆论热议。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任
期刊
事件  近日一篇关于搜索和医院的网文,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被查出患有“滑膜肉瘤”的21岁大学生魏则西,辗转多家医院,病情不见好转。后通过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于4月12日去世。魏则西生前曾在知乎撰文,详述此次经过,并称这种生物免疫疗法,在国外早已因为“效率太低”而被淘汰了。而据报道,涉事医院也并没有如宣传中那样,与斯坦福医学院有合作。  该网帖引发网友大量
期刊
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常常沉醉在这个中国脊梁式人物的铿锵话语之中,那句“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便是我学习中的座右铭。  那天,我做了件很不光彩的事,借同桌作业本秒杀了老师布置的数学题,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假苹果的故事。他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在课堂上拿出一个假苹果,询问学生是否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当第一个闻的人说苹果很香后,接下来的绝大多数人都毫不犹豫地表示赞同。他启发我说,在
期刊
事件  2016年4月17日,央视关于常州外国语学校遭受毗邻化工厂旧址污染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央视报道称,自2015年年底开始,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究其原因,学校原址旁是三家相邻化工厂,临近土地污染严重超标。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显示:该地块土壤、地下
期刊
主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五中学  校长:周玉清  首席指导老师:石春翔  看一个风筝飞得高不高、远不远,当然还要看放风筝的人了。今天,我亲身体验了放风筝,做了一回放风筝的人,有多么的困难啊!  依然记得,那天的作文课,我们是在操场上上的。老师带着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年,寻找逝去的童年乐趣,也就在那一瞬间,让我顿悟了一些事。  驰骋在空旷的操场,我们的心也随之激荡。在放风筝之前,首先要组装风筝。
期刊
2016年是猴年,但你知道还有一个叫法是“农历丙申年”么?丙申年的命名来源于我国古代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一种常见的历法概念。今年呢,有一个罕见的历法现象——三猴贺新春(2月8日)。三猴就是猴年、猴日、猴时。这一稀奇历法现象,上一次出现在1920年2月20日春节(庚申年),距今96年;下一次将发生在2076年2月5日春节(丙申年),距今60年。这其中有何玄机?我们还要从斗转星移说起,一同探索时间
期刊
作为一篇经典教材,鲁迅的《社戏》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文章曲折优美的故事情节,为读者带来了良好的阅读体验,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篇好文章的韵味之美。本文对鲁迅小说《社戏》的情节进行解析,以便将这篇文章的曲折韵味之美、情节之美更清晰地进行呈现。  一、片言居要、点睛之韵  在对鲁迅的小说《社戏》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淳厚的人情味、浓郁的乡土之情扑面而来。它绘制了一幅动态的江南农村生活的色彩画卷,唱
期刊
传统语文教学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统称为“三大文体”,这三者之间应是一种并列关系。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说明文常常是被“边缘化”了,说明文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说明文很枯燥、很无趣,这些话语常常能从学生口中听到。这一切让教师茫然,学生无措。而作为教学环节中最重要一环——考试,考察的难度却不断加大,形式也更加多变。基于此现状,抓住说明文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
期刊
不阅读就学不好语文,对于这一点,统编教材有着明确的强调。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每组课文基本是依照教读、自读到课外拓展阅读的方式编排的。因此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教学应当与单元教学相呼应,这样才更利于阅读教学的深入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单元活动、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呼应。以下将以《红星照耀中国》与新闻单元为例来分析。  一、与知识能力相呼应  统编教材正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