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欣赏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izui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的欣赏是一门艺术,笔者主张欣赏诗歌时要由整体到字、词、联的欣赏。欣赏诗歌,感悟诗歌的美,或者是一种妙处,或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我们结合诗歌的方方面面,在自身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联想、感受、领悟,挖掘其意旨之妙,品味其意境之美,从而使诗人表达的情感与自身情感形成心灵上的共鸣。笔者认为,欣赏诗歌还与阅读者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阅读范围、文化修养、文字功底及感悟能力都有密切的关系。品诗和读诗的区别就在于品诗是要把诗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关键词:整体;字词句;意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古典诗歌整体欣赏
  整首诗的欣赏这要求我们具有全局观念。既要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全诗的内涵,解析诗中的趣味。又要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人生哲理,品味诗歌带来的美学价值。
  《踏莎行》是贺梅子的著名的作品。“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开头两句便勾勒出一个绿树环绕,鸳鸯戏水的池塘。荷花在绿叶的托浮下更显优美,作为男女爱情象征的鸳鸯双宿双飞,与水中独自摇曳的荷花形成对照。后一句中“池塘涨断莲舟路”,不甚宽广的水面上,绿色的浮萍遮断了小舟采莲来往的路,我们不禁感叹道,菜莲,谁又能够去欣赏那荷花呢,最后只不过是孤零零的而已。后一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无蜂蝶”却仍旧向往着“幽香”,这是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芳心苦”着眼于一个苦字,这个苦,更是作者处境的悲哀寂寥之苦。这里作者用荷花自喻,实际上则隐含了自己的命运多舛。最后的结尾两句巧妙的将荷花的品质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自己不作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式人物”的高洁志趣,不与统治阶级同流河污。但是,诗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迁世之悲。同时这首诗塑造了完美的意境。荷花、绿萍、云、雨交互组合,情景交融,将荷花喻自己,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愁苦寂寥,托物喻志的手法浑然天成,实乃词中之龙凤耶!
  笔者认为,对诗歌的整体欣赏难度较大大,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我们在欣赏过程中综合把握字、词、句的特色,把握每一句话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整体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体味并总结。
  二、诗歌的意境欣赏
  意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艺术审美范畴,诗歌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后又有人说,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迷其中竟不知已到黄昏。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香飘四溢,色彩缤纷的,幽杳中又有神秘的世界。这样的景色让词人又惊又喜,迷醉其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穿梭的情景,可谓词中有话,话中有词,寓情于景让人切身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是虚幻的主观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不同,大多数时候对意境的欣赏常常带有个性色彩。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空灵,不为世俗的忙碌所侵扰,对于一个追求高雅生活的人来说他一定能将自己融入此情此景中并且产生优思禅思。但是对于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忙于世事的人来说或许又是平淡无奇。
  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与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意境与情感本应当分别说明的。但是笔者认为,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将感情彻底融入其中。诗中必言情,诗中必有情,诗人将创作时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意境等来传达。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因为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从而出发产生共鸣。马致远的《天净沙》,通过各种景物的描写所营造的意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是可以理解,而这份情究竟有多重有多深,我们又怎能感受得到,更不能体味“断肠”所包含的辛酸痛楚。或许,对于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又别有一番滋味吧!
  三、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上对诗歌欣赏
  1.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容易理解,八种修辞手法中诗歌通常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杖、典故。相对于对杖,用典来说,比喻、夸张、拟人在古典诗歌欣赏中难度不大,且非常常见。笔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释。只针对对杖和典故展开说来。(1)对仗,是诗词中对格律的严格要求。对杖的巧妙体现出作者对诗词格律的深刻理解和诗歌创作中的匠心独运。诗词本就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而对杖使诗词的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展现。(2)典故,又称为用典。“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咏怀。
  2.另一个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这里只谈比兴、渲染、托物言志等几种。比兴手法是用比喻或者借物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见于先秦两汉,犹以《诗经》为典型,而在之后的诗歌中并不常见。如《诗经》中的《关雎》,用关雎鸟求偶比而起兴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白描手法在景物描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用粗勒的线条勾画美景而不做细致的描绘。最典型的便是《天净沙.秋思》短短几十个字便描绘了一幅落日秋景图,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清新,淡雅,高洁,灵秀;渲染也是描写景物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渲染主要用于营造诗歌的气氛,或悲凉、或孤寂、或欢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情绪。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驿外”“断桥”营造出了梅花的孤单寂寞之情,为下文写梅花渲染了气氛,从而更好的突出了梅花高洁的品质。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便是托物言志,即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写自己,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和高洁品质融入诗歌中表答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花高傲孤寂,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自己的品格,不与世俗争艳。同时决不向北风低头的顽强精神,体现出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这里的“北风”实际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灭亡了国家,却无法征服像作者一样的铮铮铁骨。诗人通过写菊花而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的《咏竹》等等。
  诗歌的欣赏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整体中有局部观念,局部中有整体观念。同是要在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方面对诗歌有双重把握,不失其表不失其里。从表面来看,字、词、句、联,表现手法及诗歌整体。从内部来看,诗歌的感情,意境,象征性的表现以及话外之意。要善于从整体把握,而非一个方面的单独欣赏。尤其注重表现手法和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表现手法是诗歌在外美,意境则是诗歌的内在美,在诗歌欣赏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参考文献:
  [1]《杜甫》.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53页—54页.
  [2]许心传:中国典故类别.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2007(10):96-97.
  作者简介:张鑫(1996-),湖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元文化背景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实现创新的有利环境,本文重点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结合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的发展潮流,提出了对工笔人物画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背景;工笔人物;创作  中国工笔人物画有着漫长的发展史,在唐代已达高峰,各体俱备,异彩纷呈,当代工笔人物画更是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宽松的艺术范围使工笔人物画创作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期刊
摘 要:信号光纤传输系统有着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近年来,随着信号光纤传输系统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应用于工业生产现场,为工业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将在对信号光纤系统的内涵与结构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就信号光纤传输系统在工业场所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号光纤传输系统;工业;应用  通信向大容量、长距离的方向发展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光纤通信以其高带宽的优势正在逐渐
期刊
摘 要: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史实基础上,结合图片,充分挖掘课本资源,同时结合历史故事以及各种媒体,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避免单一化、机械式的说教,要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构建一个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活跃,掌握知识的速度更快,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够得到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学生  本文首先针对
期刊
摘 要:近日,在《汉字文化》期刊2015年第3期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陈耀祖 《说“曌(瞾)”》,其赞同《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刊登的邹晓丽的文章 《“曌”与“瞾”》中提出的观点,文章指出“瞾”最早出现于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题目中将“曌”写成“瞾”是骆宾王别出心裁,有意为之,而非错别字,旨在警示武则天的罪行。在此,经过一番考证和史料的查阅,我认为这样的结论颇值得讨论,斗胆尝试着提出一些想
期刊
摘 要:纪律和规矩是党的生命。我们要守住思想的防护线、权力的“分界线”、法纪的“高压线”、道德的“基准线”,切实把纪律规矩立起来、讲起来、守起来,带头做严规矩守纪律的模范。  关键词:深刻反思理想信念坚不坚定;行使权力端不端正;遵纪守法严不严格;道德操守纯不纯洁;守住“四线”;使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成为思维自觉、行动自觉  纪律和规矩是党的生命。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
期刊
摘 要:早在唐代中国出现了“茶道”一词,但是陆羽的《茶经》及以后的茶书都不提“茶道”,而是重点阐述品茗艺术(茶艺)。相反,日本将中国的饮茶引进本国之后,却发展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两国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文人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日本的僧侣则将饮茶变为了佛门的清规。  关键词:茶艺;茶道;中日茶文化;发展方向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
期刊
摘 要:“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为唐代杜甫《戏为六绝句》所首创。前代不乏影响力深远,见解独到的论诗著作。诸如钟嵘《诗品》分上、中、下三品对五言诗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而一代诗圣杜甫的论诗著作除了对齐梁文学有中肯评价,坚持正确原则之外,其以七言绝句论诗的形式美也让人耳目一新。而后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更是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其后不乏明清时期的王士祯、赵翼等文学家
期刊
一、马克思的环境伦理理念  (一)善待自然  自然界有着本身的不依赖人的价值,自然生命有着各自的生存和延续的权利,“没有一种动物……是带着镣铐出世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抹灭自然生命存在物的永续存在和自在发展的权利,相反,我们要领悟到自然作为“地球母亲”对人类的孕育和养育之情,自觉地焕发出对大自然的感恩、赞美、热爱和敬畏之情,养成关爱万物、善待自然、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操,,恢复
期刊
摘 要:艺术,是画家自身的一种感觉和体验,由于蒙克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的经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多是通过强烈的表现手法宣泄自己对于经历过的痛苦的感觉和情绪,虽然蒙克在对待事物表现上十分简化,但是他对于情感的表现也是十分的夸张的。蒙克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他在焦虑、恐惧和强烈的爱欲状态下,把创作的题材和自己的经历密切的结合起来,由此而开辟了以精神性为主要创作风格的之路。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论述
期刊
摘 要:古筝因表演风格和音律变化讲究意境和气韵而著名。本文重点从古筝演奏技法、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讨论了古筝表演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古筝;演奏;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和审美特点而衍生的概念,“意”指的是视觉上的美感冲击,“境”指的是给鉴赏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国古筝流派众多,历史渊源颇深,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在古代就被视为是文人雅士高品位的艺术享受,那么对于表演者来说,如何能够达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