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结论的形成,体会科学家走的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1构建有效的课堂
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潜力,做课堂教学的引路人,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言堂,应该为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获取新知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情境中合作、探究、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境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扶一把,让他们克服自卑、不敢说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2 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框框,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形式,加强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整体思维等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有机构成部分的主体存在,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根据自身不同的潜质、不同的特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气氛,设计出带有自身个性标志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行教学,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湮没在问题与缺点中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者委派某些是其所长的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就会使他们重新燃起自尊的火种,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生活中找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以从这些兴趣点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4 向重过程转变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教会学生怎样获得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是只重知识的结论、结果,忽略了来龙去脉,压缩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老师的包办代替,取代了学生的思维,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削弱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使学生一知半解。运用知识不灵活,对学习没有兴趣,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课堂效果好了,学习效果才可能好,在课堂上我主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有的学生上课听的特别好,注意力很集中,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师,这时我就会悄悄记下这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就在今天他的作业上写上“今天听课状态很好,继续加油”,如果那个学生上课跑神了或听的不认真我就会不点名的提醒他,并且在本周的课堂分上有所体现,提醒他要改进,面对一本作业,能看出这个学生是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的,哪怕正确率并不是很高,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好的作业,对这样的作业给予好的评价,对这样的学生在班上表扬。
5 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作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体现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带着学习目标,搜索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以前的知识构成了以后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以前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兴趣是学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生只有当对他所学学科日益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想学,才愿学、才爱学,才能使他们乐学、会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激活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们认识到“人人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改革教法,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许多学校还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6S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互助能力等,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
在新课程下,教师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只有教师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严启英.“知─研─行”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01
[2] 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3] 赵翠兰、苏春景.对“问题学生”认识的思维转向——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0.01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探索结论的形成,体会科学家走的路,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1构建有效的课堂
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潜力,做课堂教学的引路人,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的途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言堂,应该为课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学生的存在,重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自觉地获取新知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情境中合作、探究、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境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知识有缺陷、能力不强的学生要扶一把,让他们克服自卑、不敢说心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良好习惯。
2 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一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因此,教师应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框框,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形式,加强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整体思维等多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而且对培养创造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有机构成部分的主体存在,不再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决策者。在新的课程环境中,教师根据自身不同的潜质、不同的特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级气氛,设计出带有自身个性标志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以更大的自主性进行教学,使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湮没在问题与缺点中的“闪光点”和“兴趣点”,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或者委派某些是其所长的为全班服务的任务以表示信任,就会使他们重新燃起自尊的火种,我们可以从现实的生活中找到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可以从这些兴趣点入手,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
4 向重过程转变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教会学生怎样获得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是只重知识的结论、结果,忽略了来龙去脉,压缩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老师的包办代替,取代了学生的思维,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削弱了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使学生一知半解。运用知识不灵活,对学习没有兴趣,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课堂效果好了,学习效果才可能好,在课堂上我主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有的学生上课听的特别好,注意力很集中,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老师,这时我就会悄悄记下这个学生的名字,然后就在今天他的作业上写上“今天听课状态很好,继续加油”,如果那个学生上课跑神了或听的不认真我就会不点名的提醒他,并且在本周的课堂分上有所体现,提醒他要改进,面对一本作业,能看出这个学生是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的,哪怕正确率并不是很高,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好的作业,对这样的作业给予好的评价,对这样的学生在班上表扬。
5 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
教师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当作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体现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让学生自己带着学习目标,搜索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以前的知识构成了以后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以前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提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向着“更好”迈进!兴趣是学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生只有当对他所学学科日益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想学,才愿学、才爱学,才能使他们乐学、会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激活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6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们认识到“人人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改革教法,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许多学校还在课外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独立思考6S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互助能力等,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
在新课程下,教师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只有教师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身份,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升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严启英.“知─研─行”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01
[2] 莫永华、仇雪梅、张际平.建构主义的澄清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0.01
[3] 赵翠兰、苏春景.对“问题学生”认识的思维转向——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