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渗透到幼儿在园内的各项活动中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点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小事做起,所以,我们应该把行为习惯的培养用游戏或集体活动的形式体现出来。
关键词:幼儿 习惯 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来讲,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入手,让幼儿聆听窗外的声音,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我曾对一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孩子的家长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他们都很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养成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成了我们幼儿工作的重点。
一、幼儿行为习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养成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关键,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须注重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研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会几首诗,效果会立竿见影。但我们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却深深地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在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满足和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早期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在活动环境设计、随机教育过程、细节教育方面注重多方面、多种形式上下功夫,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二、支配幼儿行为习惯的心理特征
幼儿园孩子年龄都在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地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常常要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各项能力。 同时,“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做到育人先育己,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三、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1.日常生活中渗透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幼儿的自控力差,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可通过游戏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懂得道理,在情理交融的过程中,使孩子有兴趣并愿意去做。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树立榜样让幼儿模仿。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和文化修养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老师和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3.反复训练,形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所以对每个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坚持很长的时间。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做教师的要持之以恒,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日积月累,使孩子在轻松、愉快、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慢慢形成良好习惯。
4.家园结合。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离开家长的配合是不行的。为了使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流于形式,克服幼儿“在园习惯好,回家老样子”的问题,首先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次,可建立家园联系栏、家长园地,每周布置养成教育的要求,并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再次,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养成教育,以便及时地配合教育。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人生。
关键词:幼儿 习惯 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来讲,习惯养成教育首先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入手,让幼儿聆听窗外的声音,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我曾对一些表现比较优秀的孩子的家长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他们都很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养成习惯——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成了我们幼儿工作的重点。
一、幼儿行为习惯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行为习惯,是人们成长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养成教育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关键,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须注重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早期智力研发是首要的,如识几个字、背会几首诗,效果会立竿见影。但我们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却深深地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在幼儿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满足和引导幼儿生理、心理需要作为早期养成教育的切入口,在活动环境设计、随机教育过程、细节教育方面注重多方面、多种形式上下功夫,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
二、支配幼儿行为习惯的心理特征
幼儿园孩子年龄都在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如果一味单纯地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老师常常要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各项能力。 同时,“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做到育人先育己,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三、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1.日常生活中渗透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活动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幼儿的自控力差,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可通过游戏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懂得道理,在情理交融的过程中,使孩子有兴趣并愿意去做。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2.树立榜样让幼儿模仿。常言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家长的言行和文化修养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老师和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3.反复训练,形成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所以对每个习惯的培养,都需要坚持很长的时间。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做教师的要持之以恒,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日积月累,使孩子在轻松、愉快、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慢慢形成良好习惯。
4.家园结合。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离开家长的配合是不行的。为了使孩子的养成教育不流于形式,克服幼儿“在园习惯好,回家老样子”的问题,首先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次,可建立家园联系栏、家长园地,每周布置养成教育的要求,并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教育方法;再次,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来园观看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养成教育,以便及时地配合教育。
有位哲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一点一滴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进步,为幼儿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