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辛、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并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顾护中焦,共奏清热生津之效。其中粳米煮熟后增加药汁的黏度,提高石膏在药汁中的含量,进而更好发挥白虎汤的临床疗效。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言白虎汤有四大禁忌:“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主要说的是外有寒邪郁遏、正气不足、水饮内停等情况,不宜使用本方。
白虎汤根据病情可以进行加减,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故可看出本方具有清热、益气、生津之功效,用于气分热盛热,兼有气津两伤之证。《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本方是治疗热痹的基础方。历代各家对白虎汤多有发挥,如《太平圣惠方》中有白虎加葛根汤增解肌发表之力;《景岳全书》中有玉女煎治治疗胃火有余,肾阴不足之证;《医方集解》制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温病条辨》之化斑汤清透气血两燔之热等等。
目前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临床报道其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现代研究其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肌体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降低内生性致热源和中枢致热介质,拮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李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师从著名中医专家房定亚教授,临床工作十余年。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2015年进入京津冀“晨曦60”中医人才培养计划。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辛、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并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顾护中焦,共奏清热生津之效。其中粳米煮熟后增加药汁的黏度,提高石膏在药汁中的含量,进而更好发挥白虎汤的临床疗效。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言白虎汤有四大禁忌:“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主要说的是外有寒邪郁遏、正气不足、水饮内停等情况,不宜使用本方。
根据病情加减,白虎汤应用广泛
白虎汤根据病情可以进行加减,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有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伤寒论》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故可看出本方具有清热、益气、生津之功效,用于气分热盛热,兼有气津两伤之证。《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本方是治疗热痹的基础方。历代各家对白虎汤多有发挥,如《太平圣惠方》中有白虎加葛根汤增解肌发表之力;《景岳全书》中有玉女煎治治疗胃火有余,肾阴不足之证;《医方集解》制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温病条辨》之化斑汤清透气血两燔之热等等。
目前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临床报道其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现代研究其具有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肌体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降低内生性致热源和中枢致热介质,拮抗自由基损伤的作用。
李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师从著名中医专家房定亚教授,临床工作十余年。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2015年进入京津冀“晨曦60”中医人才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