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出发,紧紧围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这一中心,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工作岗位及任务,阐述了制定以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必要性、开发思路及方法,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他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教学 职业教育 改革 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46-02
專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却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学过程中如何配置教学资源、如何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量度教育的准绳,量度的是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所具备能力的质量、教学的质量、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的质量等等,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及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阐述的一种课程文件,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作为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它与教学大纲既已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区别是:教学大纲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定的标准规范,是学生接受教育后应达到的具体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等。课程标准的缺失使得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课程模式以及方法很难在实践中落实推广、课程难于规范、难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与效率。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高,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了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都要引起重视,使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努力去做。
1 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首先,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所从事的专业无论是素质还是职业能力都要过硬,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上要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挂钩,而现实中由于教学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照搬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训练出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很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另外,由于教材反映的滞后性,一些在职业工作中采用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在教材可能没有被编入,而一些早已过时的或已很少在工程中应用的知识却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比如建筑装修中的石材湿贴法),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造成课堂所授知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建筑业也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热门行业之一,很多高等院校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大量扩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缺乏充分的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很多院校原来并没有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这一专业,既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更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场地和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专业可以说一窍不通,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只能照搬照抄一些网络资料或其他同等院校的做法,甚至还模仿普通高校本科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突出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性知识安排过多,而实践性课程安排过少,即使安排了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对实际生产的仿真性内容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几乎为零,一些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看似比较合适,但由于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制约,真正操作时与培养方案大相径庭,事实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无法对接,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无用的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许多教材内容都没有及时更新,一些新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讲解,使学生不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前沿。
另外,一些学校教学缺乏规范化,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目前市场紧缺的专业之一,教师的缺口往往较大,需要社会支援大量的师资力量,一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专业课程计划,但课程教学基本是专业教师根据本人工作经验结合教材确定课时,并通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统一的依据和基础。虽然我国已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列举了每个专业的参考课程,但各院校课程名称仍不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大相径庭,效果和标准也不明确或无法考核。 再者,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学生的学习也因此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置教学情境、实践项目,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提高;课程标准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结构体系、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课程要达到的标准。
最后,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方式来评定,这与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而且成绩评定主要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无法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也不适合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考核体系偏重于评价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的创新性,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职业再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培养。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把原先单一的考试评价变为考试与考核结合的多元评价,学生也因此由被动应试转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教学评价方面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因此,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2 以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制订得是否科学、严谨、实用,关系到高职教与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同时,还要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
2.1 课程标准开发思路
基于建筑物形成过程的特点,该文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开发首先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还要体现出教育层次的“高等”性,因此,在制定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时,应该首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
2.2 课程标准开发方法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按图1步骤来建立高职课程标准。
3 结语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准确把握专业职业活动的类型、范围,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进行,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制定,要体现职业岗位 (群)对人才的要求,要反映其服务对象。另外,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制定课程标准不应搞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想当然地去设想,而应广泛地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课程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考核,应尽量选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改革上走出了第一步,要想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改造教学情境,转变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4] 姜大源.学科系统的解构与行动系统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8).
[6]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9]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1] 张亚英,赵春荣.基于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12] 穆兰,刘良军.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
关键词:教学 职业教育 改革 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46-02
專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却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学过程中如何配置教学资源、如何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量度教育的准绳,量度的是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所具备能力的质量、教学的质量、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的质量等等,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及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阐述的一种课程文件,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作为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它与教学大纲既已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区别是:教学大纲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定的标准规范,是学生接受教育后应达到的具体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等。课程标准的缺失使得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课程模式以及方法很难在实践中落实推广、课程难于规范、难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与效率。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高,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了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都要引起重视,使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努力去做。
1 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首先,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所从事的专业无论是素质还是职业能力都要过硬,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上要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挂钩,而现实中由于教学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照搬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训练出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很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另外,由于教材反映的滞后性,一些在职业工作中采用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在教材可能没有被编入,而一些早已过时的或已很少在工程中应用的知识却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比如建筑装修中的石材湿贴法),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造成课堂所授知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建筑业也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热门行业之一,很多高等院校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大量扩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缺乏充分的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很多院校原来并没有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这一专业,既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更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场地和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专业可以说一窍不通,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只能照搬照抄一些网络资料或其他同等院校的做法,甚至还模仿普通高校本科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突出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性知识安排过多,而实践性课程安排过少,即使安排了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对实际生产的仿真性内容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几乎为零,一些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看似比较合适,但由于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制约,真正操作时与培养方案大相径庭,事实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无法对接,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无用的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许多教材内容都没有及时更新,一些新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讲解,使学生不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前沿。
另外,一些学校教学缺乏规范化,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目前市场紧缺的专业之一,教师的缺口往往较大,需要社会支援大量的师资力量,一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专业课程计划,但课程教学基本是专业教师根据本人工作经验结合教材确定课时,并通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统一的依据和基础。虽然我国已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列举了每个专业的参考课程,但各院校课程名称仍不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大相径庭,效果和标准也不明确或无法考核。 再者,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学生的学习也因此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置教学情境、实践项目,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提高;课程标准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结构体系、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课程要达到的标准。
最后,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方式来评定,这与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而且成绩评定主要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无法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也不适合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考核体系偏重于评价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的创新性,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职业再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培养。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把原先单一的考试评价变为考试与考核结合的多元评价,学生也因此由被动应试转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教学评价方面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因此,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2 以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制订得是否科学、严谨、实用,关系到高职教与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同时,还要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
2.1 课程标准开发思路
基于建筑物形成过程的特点,该文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开发首先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还要体现出教育层次的“高等”性,因此,在制定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时,应该首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
2.2 课程标准开发方法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按图1步骤来建立高职课程标准。
3 结语
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准确把握专业职业活动的类型、范围,围绕高职教育的目标进行,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制定,要体现职业岗位 (群)对人才的要求,要反映其服务对象。另外,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制定课程标准不应搞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想当然地去设想,而应广泛地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与探讨。同时,课程标准应便于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考核,应尽量选用可观察、可检测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不能过于宽泛,否则将无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改革上走出了第一步,要想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改造教学情境,转变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 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4] 姜大源.学科系统的解构与行动系统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8).
[6]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9]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 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11] 张亚英,赵春荣.基于建筑施工全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12] 穆兰,刘良军.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