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疑三探”的“三”是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三个步骤,设疑自探是基础,解疑合探是过程,质疑再探是提升。
关键词:“三疑三探” 设疑 解疑 质疑 探究
“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这种模式首先确立了学生的主人意识,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一、“三疑三探”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理论,它以简明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疑”与“探”两个字是该方法的灵魂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疑”与“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疑”是指路的明灯,“探”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不“疑”就“探”,就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气;“疑”而不“探”,就像黑夜走路,愈加迷茫。只有“疑”、“探”结合,方向明确,路线清晰,相得益彰,效果最佳。
“疑”是学生学习的开端,而设疑是关键,思疑是基础,解疑是重点;“探”是获取知识的经过,自探是起点,“合探”是发展,“再探”是升华。“疑”和“探”两根线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
二、“三疑三探”的“三”是课堂教学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三个步骤,更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三种境界,“设疑自探”是基础,“解疑合探”是过程,“质疑再探”是提升
“设疑自探”所设之“疑”,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更是学习本课的纲领。学生在未了解所学知识之前,其疑问重重,他们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设疑,尽管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单纯的、零碎的、不具体的,但对每一个学生自身来说,每个问题都是思考的结果,要么是百思不解的困惑,要么是孜孜以求的收获,要么是灵光闪现的发现……只要有一点点的相近或切中核心,其意义和价值就无法估量,这正是“我要学”的源泉,思考的火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提问”,给予必要的点拨、归纳、整理,最后形成“自学提纲”性质的“疑”,这个“疑”鲜明突出,新颖生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探”是学生根据所设的“疑”,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已形成的能力,利用学习工具独立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解疑合探”所解之“疑”,是在学生独立自学之后,仍不能解决的“疑”,或者是学生在初步了解知识以后,又会出现解决深层次的疑问的愿望,而这些问题在再次独立思考后,需要合作交流,从而对知识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解决较难问题。在同学们合作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解疑合探,是“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这时,学习成为自觉的愿望。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乐无穷。在解疑合探中首先是要自我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现实出发,在创设具体情景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思考、探索有关结论,这些都是合探的关键。其次是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解疑获知的重要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给他们探索的体验、实践和机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强烈兴趣。再其次,合作交流是合探的主要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集体活动,是不断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既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还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学生同桌商量、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都属于以上这三个层次交流范畴。在“合探”过程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我寻找,思路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
“质疑再探”所质之疑,是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后进一步发现更新、更深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本节课对知识掌握较深刻的情况下,又会据此产生新的疑问,于是学生需要质疑再探,力求彻底解决这个疑问。而这种疑问,往往不同于前两次的疑问,它的难度较大,解疑比较费力,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回顾前面的知识,甚至还要合作探究,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解决。而这个环节在课堂上学生大多提不出来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个环节是形式,可以省略。其实不然,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回顾反思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提不出来,正说明这些意识缺乏,需要着力培养,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够提出问题,一定能够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生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增知的学习自主性。
三、“疑”与“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洋溢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由学生自己解答。这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与其它任何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包办、不代替,而是适时而恰当地“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的问题个别点悟;共性难题组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引导学生自学自悟。
“疑”与“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次”,有时需九次,有时也可能是两次。这需要视教材情况、学习能力、课堂情况灵活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在起步阶段,教师要扶着学生走,这一步虽然小,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是由被动走向主动的第一步,是成长的第一步,以后教师可逐步放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成长,教师也要不断变化。“三疑三探”正是具有不断变化的灵活性,以及广泛的适用性,诠释着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怎样变化,它的实质不能变,那就是学生的提问要替代教师的提问。“疑”“探”两个字平凡中露着伟大,简单中透着神奇,过程中蕴含着模式的灵魂,体现着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嬗变。
关键词:“三疑三探” 设疑 解疑 质疑 探究
“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这种模式首先确立了学生的主人意识,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一、“三疑三探”符合事物认知规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理论,它以简明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疑”与“探”两个字是该方法的灵魂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疑”与“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疑”是指路的明灯,“探”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不“疑”就“探”,就像无头苍蝇,乱撞一气;“疑”而不“探”,就像黑夜走路,愈加迷茫。只有“疑”、“探”结合,方向明确,路线清晰,相得益彰,效果最佳。
“疑”是学生学习的开端,而设疑是关键,思疑是基础,解疑是重点;“探”是获取知识的经过,自探是起点,“合探”是发展,“再探”是升华。“疑”和“探”两根线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
二、“三疑三探”的“三”是课堂教学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三个步骤,更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三种境界,“设疑自探”是基础,“解疑合探”是过程,“质疑再探”是提升
“设疑自探”所设之“疑”,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更是学习本课的纲领。学生在未了解所学知识之前,其疑问重重,他们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可启发学生设疑,尽管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单纯的、零碎的、不具体的,但对每一个学生自身来说,每个问题都是思考的结果,要么是百思不解的困惑,要么是孜孜以求的收获,要么是灵光闪现的发现……只要有一点点的相近或切中核心,其意义和价值就无法估量,这正是“我要学”的源泉,思考的火星。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提问”,给予必要的点拨、归纳、整理,最后形成“自学提纲”性质的“疑”,这个“疑”鲜明突出,新颖生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探”是学生根据所设的“疑”,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已形成的能力,利用学习工具独立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解疑合探”所解之“疑”,是在学生独立自学之后,仍不能解决的“疑”,或者是学生在初步了解知识以后,又会出现解决深层次的疑问的愿望,而这些问题在再次独立思考后,需要合作交流,从而对知识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解决较难问题。在同学们合作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解疑合探,是“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这时,学习成为自觉的愿望。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其乐无穷。在解疑合探中首先是要自我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现实出发,在创设具体情景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思考、探索有关结论,这些都是合探的关键。其次是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解疑获知的重要途径。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给他们探索的体验、实践和机会,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强烈兴趣。再其次,合作交流是合探的主要方法。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集体活动,是不断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既包括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还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交流。课堂上学生同桌商量、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都属于以上这三个层次交流范畴。在“合探”过程中,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我寻找,思路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
“质疑再探”所质之疑,是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后进一步发现更新、更深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本节课对知识掌握较深刻的情况下,又会据此产生新的疑问,于是学生需要质疑再探,力求彻底解决这个疑问。而这种疑问,往往不同于前两次的疑问,它的难度较大,解疑比较费力,这就需要认真学习回顾前面的知识,甚至还要合作探究,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才能解决。而这个环节在课堂上学生大多提不出来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有的教师认为这个环节是形式,可以省略。其实不然,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回顾反思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提不出来,正说明这些意识缺乏,需要着力培养,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一定能够提出问题,一定能够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生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现,在合作中增知的学习自主性。
三、“疑”与“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洋溢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由学生自己解答。这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与其它任何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包办、不代替,而是适时而恰当地“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的问题个别点悟;共性难题组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引导学生自学自悟。
“疑”与“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三次”,有时需九次,有时也可能是两次。这需要视教材情况、学习能力、课堂情况灵活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在起步阶段,教师要扶着学生走,这一步虽然小,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是由被动走向主动的第一步,是成长的第一步,以后教师可逐步放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成长,教师也要不断变化。“三疑三探”正是具有不断变化的灵活性,以及广泛的适用性,诠释着强大的生命力。不管怎样变化,它的实质不能变,那就是学生的提问要替代教师的提问。“疑”“探”两个字平凡中露着伟大,简单中透着神奇,过程中蕴含着模式的灵魂,体现着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