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是一种心理管理的过程。制度的实施、工作的落实,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教师的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和所处的心理环境直接影响着他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因此,在新形势下,学校管理者要研究教师的心理特征,掌握教师的心理活动,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创造适于教师工作的心理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一、教师的不同需要考量管理者的智慧
需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因此,进行教师心理管理,首先要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开始,以有效地激发动机,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个体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其优势需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管理者要了解需要的发展性、动态性特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两方面来分析教师个体的需要,从而始终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把握教师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了解教师需要的首要环节。同时,要把握教师需要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更要把握教师群体需要的特殊性。教师作为社会阶层中一个特殊的角色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因而他们的需要表现和别的群体有所不同,形成自身的种种特点。总之,要达到了解教师需要的目的,要求管理者深入教师当中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艰苦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以掌握当代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和教师个体需要的特殊性,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奖励是学校管理中常用来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但是对具体的教师个体而言,奖励应针对其优势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重名誉者,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对重实惠者,则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物质奖励的分量。如果管理者忽视教师需要的内容和特点,盲目进行奖励,既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的心理也不会满意。
当然满足教师的需要是指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而对教师的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需要,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疏导,注意方法要恰当,态度不要生硬,以达到相互体谅的目的。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点,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确定个体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做好教师心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进行管理。性格有优劣之分,所以管理工作应扬利抑弊。管理者要努力寻找教师性格中的“闪光点”,耐心加以引导,促成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应根据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比如,批评教育教师时,对性格开朗、自以为是的教师,可采取直接批评,毫不含糊地讲清其错误性质、危害及改正方法;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教师,可采用暗示批评,这样既能顾全其面子,又能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卑感严重的教师,可采取对比批评,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对心胸狭窄、疑心较重的教师,可采用商讨式批评等,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心理上予以接受,达到批评的效果。
其次,要根据教师的能力,量才使用。能力是指个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个体因为其所受教育的程度、经历及所处的背景不同,因而其能力类型、能力水平和能力展现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管理者在使用教师时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另外还要鼓励教师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有公平感和紧迫感。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我们知道, 心理承受力小,人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最终产生埋怨、牢骚、泄气情绪,易被他人鼓动或为偏激情绪所左右,影响工作效率;而心理承受力大,个人情绪稳定、高昂,工作效率就高。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首先要重视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不仅是各师范院校的事,也应是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事。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切实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对教师工作性质充分地了解,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招聘学校也应在新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学校时,进行一定的短期职业培训,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让其熟悉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这样,当他们真正扮演和适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时,不至于因没有心理准备而手忙脚乱,也不至于因心理准备状态不佳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其次要求管理者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目标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水平,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能否实现目标则受到个体的能力和客观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管理者要帮助教师依靠这些条件树立适当的目标,使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这样才能使教师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迎接困难的挑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还要求管理者指导教师预防和消除心理挫折。当教师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性格特点、自信心强度等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教师产生受挫心理。如果产生挫折,要及时采取改善挫折情境、让受挫者进行情绪宣泄、给予教育疏导和心理安慰等措施予以减轻或消除,以增强教师对挫折的忍耐力和提高对成功的期望,进行自我勉励,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心情愉快地投入新的工作。
四、培养团队精神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是创设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教师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优化学校人际关系,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管理者运用人格效应凝聚教师力量。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对教师具有吸引、感化和愉悦心情、激励人心的作用。这对于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作用呢?
加强自身修炼是人格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要使自己充满人格魅力,必须通过锤炼养成下列人格特征:在品德方面,具有随和谦虚、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民主清廉等品德和作风;在才学方面,具有学识渊博、懂教育教学和管理、善于宏观思维和科学决策等素质;在敬业方面,具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等精神;在心理方面,具有善于进取、勇于开拓、待人宽容、善解人意、情绪乐观、性格开朗等优秀品质。当校领导具备了优秀的人格特征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日常的种种管理行为都会带上人格的烙印,折射出人格的光芒。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学校领导仅靠日常接触的自然流露,还是无法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人格特质。因此要讲究“显露艺术”。这种展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可以是面向全体或个别的。
其次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情况。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教师沟通的管理者才能让教师们众志成城。管理就是做人的心理工作,其本质就是心理沟通。从管理教师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有两条渠道,一是正式的组织渠道,如开展党团、教研、文体等活动,可以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心灵、优化心理之目的,这种沟通带有指令性;二是非正式渠道,如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小道消息的传播、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人际协调等,这种沟通带有情绪性和情境性。由于它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常能给管理者提供不易得到的信息,因而不应忽视。总之,学校管理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接收和传送信息,以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
最后是管理者要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各种破坏性冲突。任何组织都有冲突存在,破坏性冲突是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它对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及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消极影响。因此,及时处理这种冲突应成为学校控制不良人际关系、消除隔阂以形成轻松和谐人际环境的重要一环。教师间的破坏性冲突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个人价值的体现等方面。解决这种冲突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多做“活血化瘀”工作,平衡人们的心理差异。
一、教师的不同需要考量管理者的智慧
需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基础。因此,进行教师心理管理,首先要从满足教师的需要开始,以有效地激发动机,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个体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教师由于其经历、地位和自身条件的差异,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个教师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其优势需要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因此,管理者要了解需要的发展性、动态性特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状态两方面来分析教师个体的需要,从而始终抓住教师的优势需要。把握教师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了解教师需要的首要环节。同时,要把握教师需要的时代性、社会性特征,更要把握教师群体需要的特殊性。教师作为社会阶层中一个特殊的角色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因而他们的需要表现和别的群体有所不同,形成自身的种种特点。总之,要达到了解教师需要的目的,要求管理者深入教师当中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艰苦细致的统计分析工作,以掌握当代教师需要的一般特点和教师个体需要的特殊性,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需要的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奖励是学校管理中常用来满足教师需要的激励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但是对具体的教师个体而言,奖励应针对其优势需要,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对重名誉者,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对重实惠者,则须在可能的情况下加大物质奖励的分量。如果管理者忽视教师需要的内容和特点,盲目进行奖励,既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教师的心理也不会满意。
当然满足教师的需要是指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而对教师的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需要,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疏导,注意方法要恰当,态度不要生硬,以达到相互体谅的目的。
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点,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管理者确定个体管理方式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者做好教师心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因人而异,进行管理。性格有优劣之分,所以管理工作应扬利抑弊。管理者要努力寻找教师性格中的“闪光点”,耐心加以引导,促成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应根据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比如,批评教育教师时,对性格开朗、自以为是的教师,可采取直接批评,毫不含糊地讲清其错误性质、危害及改正方法;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教师,可采用暗示批评,这样既能顾全其面子,又能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卑感严重的教师,可采取对比批评,把批评和表扬结合起来;对心胸狭窄、疑心较重的教师,可采用商讨式批评等,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位教师都能从心理上予以接受,达到批评的效果。
其次,要根据教师的能力,量才使用。能力是指个人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个体因为其所受教育的程度、经历及所处的背景不同,因而其能力类型、能力水平和能力展现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所以,管理者在使用教师时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把教师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其有胜任感、成就感;另外还要鼓励教师之间在合作的基础上公平竞争,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有公平感和紧迫感。
三、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我们知道, 心理承受力小,人们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最终产生埋怨、牢骚、泄气情绪,易被他人鼓动或为偏激情绪所左右,影响工作效率;而心理承受力大,个人情绪稳定、高昂,工作效率就高。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首先要重视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不仅是各师范院校的事,也应是各级各类中小学的事。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切实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对教师工作性质充分地了解,做好当教师的心理准备。招聘学校也应在新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学校时,进行一定的短期职业培训,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让其熟悉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这样,当他们真正扮演和适应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时,不至于因没有心理准备而手忙脚乱,也不至于因心理准备状态不佳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力,其次要求管理者帮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目标反映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水平,它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能否实现目标则受到个体的能力和客观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管理者要帮助教师依靠这些条件树立适当的目标,使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通过一定的努力才可达到。这样才能使教师既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能迎接困难的挑战,从而提高心理承受力。
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还要求管理者指导教师预防和消除心理挫折。当教师在工作中遭遇失败时,学校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性格特点、自信心强度等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防止教师产生受挫心理。如果产生挫折,要及时采取改善挫折情境、让受挫者进行情绪宣泄、给予教育疏导和心理安慰等措施予以减轻或消除,以增强教师对挫折的忍耐力和提高对成功的期望,进行自我勉励,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心情愉快地投入新的工作。
四、培养团队精神是管理者的工作重点
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在工作关系的基础上,由个体个性调节,并伴随情感状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良好的教师人际关系是创设教师理想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群体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工作任务的认同,而且有助于教师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以及教师之间有效的人际沟通。优化学校人际关系,要求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管理者运用人格效应凝聚教师力量。学校领导的人格魅力对教师具有吸引、感化和愉悦心情、激励人心的作用。这对于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作用呢?
加强自身修炼是人格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要使自己充满人格魅力,必须通过锤炼养成下列人格特征:在品德方面,具有随和谦虚、诚实守信、关心他人、民主清廉等品德和作风;在才学方面,具有学识渊博、懂教育教学和管理、善于宏观思维和科学决策等素质;在敬业方面,具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等精神;在心理方面,具有善于进取、勇于开拓、待人宽容、善解人意、情绪乐观、性格开朗等优秀品质。当校领导具备了优秀的人格特征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和日常的种种管理行为都会带上人格的烙印,折射出人格的光芒。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学校领导仅靠日常接触的自然流露,还是无法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向教师展示自己的人格特质。因此要讲究“显露艺术”。这种展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或口头的,可以是面向全体或个别的。
其次要改善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情况。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善于与教师沟通的管理者才能让教师们众志成城。管理就是做人的心理工作,其本质就是心理沟通。从管理教师的角度来看,管理就是管理者与教师的心理沟通。学校中的人际沟通有两条渠道,一是正式的组织渠道,如开展党团、教研、文体等活动,可以解除思想包袱、消除心理障碍,达到净化心灵、优化心理之目的,这种沟通带有指令性;二是非正式渠道,如教师之间的个人交往、小道消息的传播、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人际协调等,这种沟通带有情绪性和情境性。由于它不受约束,往往更能暴露和反映教师的真实思想和动机,常能给管理者提供不易得到的信息,因而不应忽视。总之,学校管理要建立各种信息反馈系统,及时接收和传送信息,以达到有效的人际沟通。
最后是管理者要及时处理教师间的各种破坏性冲突。任何组织都有冲突存在,破坏性冲突是在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它对学校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及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消极影响。因此,及时处理这种冲突应成为学校控制不良人际关系、消除隔阂以形成轻松和谐人际环境的重要一环。教师间的破坏性冲突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个人价值的体现等方面。解决这种冲突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多做“活血化瘀”工作,平衡人们的心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