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式迫切要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生态园区建设、新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和土地整理复垦,可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更应该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利用;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式,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两大趋势的必然性。知识经济要求尽可能在经济生存中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循环经济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当务之急。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许多优越性。
土地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到土地资源上,就是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解析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而产生,该理论也就成了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模型。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的系统,是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的,最终也将随着资源的耗尽而毁灭,而唯一能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尽力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同理,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只有实现循环经济才能得以长存。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许多优越性(见图1)。
根据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循环经济如下特征:
新的系统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新的生产观。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
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新的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而不是征服能力。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是近20年的事。FAO(1993)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的定义是:“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应性的退化,则可以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周诚的定义是:“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刘书凯的定义为:“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得土地能够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持久性。土地资源的消耗量低于土地资源的再生量与技术替代量之和,土地利用应是一种持久行为。
公平性。土地利用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
协调性。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做到人与资源、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保护地力。利用土地应当与保护土地相结合,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中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无害化,实施资源再循环。因此,必须从上述原则出发,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并在管理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减量化主要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方面:要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强化建设用地预审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土地开发使用的供应量,要采取“三个集中”等措施,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
再使用主要是针对农用地的质量而言,要扩大耕地地力调查范围,全面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要采取有效措施,严禁破坏与损毁土地,注重用地与养地相协调,使土地资源能够多次使用。
再循环是采取土地整理、生态恢复等综合整治措施,对各地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导致使用价值丧失的土地进行治理与恢复。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一)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规划修编
目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新的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划修编是实现未来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指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规模和布局。因此,必须立足于地区实际,对区域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对此要求修编需要一个科学的理念,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环境对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调节能力有限,科学评估人口规模、用地范围,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畅通和良性循环。
(二)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垃圾的“产量”减少80-90%;奥地利要求必须对80%的回收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处理式再利用。由此可见,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率。
(三)建立开发区循环经济的核算体系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为前提的,目前,开发区的考核机制主要偏重于经济指标,不能充分反映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客观上也刺激了开发区不惜土地资源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培育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需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因此,对于开发区的核算机制不能再单纯地比较经济总量,而应该列入土地成本、环境损耗,用绿色GDP取代传统的GDP,以指导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发区土地闲置、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分割破碎、高低不平,且不同程度的分散着一些闲置地,通过农用地的整理,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外可以通过土地复垦挖掘土地潜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目标是努力实现土地复垦与土地塌陷、破坏、压占面积的数量平衡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废弃地复垦利用率仅4%,而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如采取有力措施,可以将废弃地恢复为耕地,或经整治可作为建设用地或绿化、娱乐用地,就可以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更应该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2、张凯.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3(5).
3、叶立青.“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J].生态经济,2003(10).
4、FAO.FESLM:I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R].World Soild Resources Reports,1993(73).
5、周诚.土地经济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6、刘书凯.土地经济学[M].地质出版社,2000.
7、王永生.土地管理重在土地的利用[N].国土资源报,2005-03-21.
8、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其中,高建华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关键词:土地资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利用;和谐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稀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式,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两大趋势的必然性。知识经济要求尽可能在经济生存中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循环经济是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当务之急。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许多优越性。
土地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主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如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到土地资源上,就是要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循环经济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解析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而产生,该理论也就成了循环经济理论的最早模型。他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的系统,是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的,最终也将随着资源的耗尽而毁灭,而唯一能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尽力实现宇宙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同理,地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只有实现循环经济才能得以长存。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许多优越性(见图1)。
根据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循环经济如下特征:
新的系统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新的生产观。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资源。
新的消费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新的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新的价值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而不是征服能力。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是近20年的事。FAO(1993)在《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中的定义是:“如果预测到一种土地利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引起土地适应性的退化,则可以认为这样的土地利用是可持续的。”周诚的定义是:“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刘书凯的定义为:“在特定的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人地关系,使得土地能够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持久性。土地资源的消耗量低于土地资源的再生量与技术替代量之和,土地利用应是一种持久行为。
公平性。土地利用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
协调性。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做到人与资源、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保护地力。利用土地应当与保护土地相结合,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点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中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无害化,实施资源再循环。因此,必须从上述原则出发,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并在管理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减量化主要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方面:要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强化建设用地预审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土地开发使用的供应量,要采取“三个集中”等措施,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与集约利用。
再使用主要是针对农用地的质量而言,要扩大耕地地力调查范围,全面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壤肥力和环境监测,及时掌握耕地质量变化状况,要采取有效措施,严禁破坏与损毁土地,注重用地与养地相协调,使土地资源能够多次使用。
再循环是采取土地整理、生态恢复等综合整治措施,对各地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导致使用价值丧失的土地进行治理与恢复。
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措施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
(一)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规划修编
目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面临新的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划修编是实现未来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指导着土地利用的方向、规模和布局。因此,必须立足于地区实际,对区域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对此要求修编需要一个科学的理念,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环境对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调节能力有限,科学评估人口规模、用地范围,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畅通和良性循环。
(二)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生态工业园区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产业园区,通过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次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来实现园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在10年内把全国垃圾的“产量”减少80-90%;奥地利要求必须对80%的回收包装材料进行循环处理式再利用。由此可见,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率。
(三)建立开发区循环经济的核算体系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为前提的,目前,开发区的考核机制主要偏重于经济指标,不能充分反映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客观上也刺激了开发区不惜土地资源代价换取经济总量的增长。培育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需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因此,对于开发区的核算机制不能再单纯地比较经济总量,而应该列入土地成本、环境损耗,用绿色GDP取代传统的GDP,以指导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开发区土地闲置、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
(四)加强土地资源的整理复垦
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分割破碎、高低不平,且不同程度的分散着一些闲置地,通过农用地的整理,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外可以通过土地复垦挖掘土地潜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目标是努力实现土地复垦与土地塌陷、破坏、压占面积的数量平衡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废弃地复垦利用率仅4%,而发达国家都在50%以上,如采取有力措施,可以将废弃地恢复为耕地,或经整治可作为建设用地或绿化、娱乐用地,就可以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更应该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2、张凯.发展循环经济是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3(5).
3、叶立青.“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J].生态经济,2003(10).
4、FAO.FESLM:I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R].World Soild Resources Reports,1993(73).
5、周诚.土地经济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6、刘书凯.土地经济学[M].地质出版社,2000.
7、王永生.土地管理重在土地的利用[N].国土资源报,2005-03-21.
8、齐振宏.循环经济与生态园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其中,高建华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