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护理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yueyu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总结2010年—2012年收治的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以临床症状消失或完全消失作为治愈标准,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血肿复发5例,继发性癫痫1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和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和康复期护理,是提手术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50—01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病因诊断尚无统一的认识。血肿好发生于额顶颞大脑半球表面。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其次以肢体进行性偏瘫、精神症状、癫痫等为首发症状。手术方式多以钻孔引流术为主,对于少数混杂有血凝块的患者,现在亦可开小骨窗清除血肿。此病好发于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治疗后有易出现肺部感染、血栓、再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对护理提出更高要求。我科自2010年—2012年共对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本地区2010年至2012年共86例患者,其中男性73例,女性13例,年龄39-88岁,其中年龄大于50岁有78例,占90.6%。有明确外伤史64例,占74.4%。病程在3周-2个月。术后拔管时间在3-5d。
  1.2治疗方法
  86例患者70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其中57例均于顶结节处钻孔引流,另外13例于血肿最厚处钻孔引流,余18例采用开小骨窗清除硬膜下血肿。
  1.3结果
  以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作为治愈标准,全组患者均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其中血肿复发5例,繼发性癫痫1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
  2 术后护理
  2.1常规护理
  虽然钻孔引流术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但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再出血、继发性癫痫、张力性气颅、硬膜下积液等。术后予患者采用去枕头稍低位,偏向患侧,不仅能有效预防张力性气颅,而且有利于充分引流,同时嘱患者多饮水。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引流管通畅,指导患者变换体位时注意勿扭曲、受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对于不能配合的患者,可予以肢体约束。整个引流系统应保持密闭、无菌、通畅,并置于引流管口水平以下。术后详细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和引流量。正常血肿腔引流液为暗红色,引流液颜色为鲜红色,提示有新鲜出血可能大。若引流液转清并逐渐减少,提示脑组织复位良好,血肿腔缩小,予夹闭引流管24小时,患者无明显头疼、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考虑拔管。一般术后48~72h拔管,本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第5d拔管。
  2.2病情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运动和生命体征变化,术后血压需控制相对稳定,血压波动过高容易引起出血,而术后低血压又易加重脑水肿、诱发脑梗死。加强患者的创口观察和护理: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出、引流管口有无脑脊液漏的发生。
  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1肺部感染
  高龄男性患者,伴既往有长期吸烟史的,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疾病,控制与预防肺部感染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我们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前提下,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以利痰液排出;对于意识障碍者,及时清除口咽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加用化痰药液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同时加强病室内通风换气,减少探视。
  2.3.2癫痫
  癫痫是颅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癫痫大发作,考虑为留置引流管刺激脑皮层所致,我们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未再次发作。1)首选地西泮 10~20mg 静推迅速控制抽搐; 2)及时吸痰、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3)予20%甘露醇 125ml 静滴、呋塞米 40mg 静推利尿脱水降颅压;4)出现高热时可予冰枕物理降温5)保护患者安全,防止舌咬伤和坠床等意外发生。该患者拔除引流管并抗癫痫治疗后好转。
  2.3.3压疮 高龄、意识不清、合并有糖尿病和偏瘫者最易发生压疮,护理对策:
  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无渣屑;保持患者皮肤干燥清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缺血表现,必要时骨骼突出部位加放气圈或安装气垫床;对于压疮高危患者翻身1次/2h,受压部位给予按摩。
  2.4安全护理
  老年患者行动迟缓,反应能力差,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做好安全护理尤为重要。予悬挂防跌倒警示牌、防跌倒监控,做好防坠床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护理宣教工作:行动不便的患者严格卧床休息,禁止擅自下床活动,术后24h家属全程陪护。本组患者无一例安全意外。
  2.5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尤其是80岁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害怕孤独、担心预后不良。因此,应多主动关心老人,多陪伴、多交流,交流时语速要慢、音量稍大,及时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
  2.6康复护理
  意识不清和偏瘫者早期康复锻炼以被动运动为主,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同时通过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肿胀,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肢体肌力的恢复,逐步过渡为主动运动为主,鼓励患者进行肌肉收缩锻炼,进行移动和动作训练。康复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而造成伤害。
  2.7出院指导
  鼓励患者出院后多下床活动,建议在室内可增设适当的防滑措施,外出需有家属陪同,但应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防止感染其他疾病。若出现头痛、头昏、肢体渐进性偏瘫或伴有精神症状时应及时门诊随访。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好发于老年人,尤其高龄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机体代偿能力弱,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加强引流管的护理和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康复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42.
  [2] 戴素良 老年患者手术护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3):28-29.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頜面部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9例口腔頜面部脂肪瘤临床资料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口腔頜面部脂肪瘤常表现為无痛性肿物,超声图像上,脂肪瘤呈实质性或等回声区,境界清晰,可区别肿瘤是实质性、囊性或混合性,有无包膜及动静脉情况,CT和MR上,脂肪瘤有特殊的密度和信号,CT显示為边界清晰,均匀低密度灶。MR上T1W及T2W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未见显著强化。所有病例均採用手
【摘 要】目的:设计专科化护理记录单,以减少护士护理记录书写量,连续、动态、客观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根据科室特点设计表格、文字书写相结合的记录单,并与原有护理记录单比较。结果:两种护理记录单在单位时间记录信息量、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化护理记录单书写效率明显提高,记录信息量更大,书写质量显著提高,护士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
【摘要】 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手术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的68例糖尿病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方式,对照两组患者手术后1h及24h的血糖指标、尿酮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过程顺利,观察组患
【摘 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的实用性。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与文献调查法,对比对护士实施分层管理前后的静脉穿刺结果、并发症出现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将进行分层管理前作为对照组,实施分层管理之后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静脉穿刺结果更好、并发症出现率更小、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更高,经对比,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