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新的教材观。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分析教材结构,把握教材主旨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教师可以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对教材某些内容变动补充;对课时进行调整等,以便更好地开发教学资源,不断充实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教师;创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39-02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其价值在于学生接受、吸收而构建起其认知系统,形成能力。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有些材料的鲜活性、时代感减弱;又由于各地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同,教材中有些材料不适合当地学生,因此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学会创新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开发充实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改的新理念、新教材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崭新的风貌。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和落实课标的基本理念,知悉总目标及分类目标,尤其是所授课在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等,然后依据课程标准备课并开展教学活动。
分析教材结构,把握教材主旨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师要认真地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准、处理好教材的重难点,因材施教,以达到科学地驾驭教材。
教师只有在明确课程理念、知悉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对教材进行创新。教师对教材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时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教材的结构是:自信一族——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调整后的结构为:自卑——自信——自负。教学中可以从表现自卑的事例引入,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它有何表现?它有何危害?”使学生懂得自卑心理对于健康成长的危害,明白自信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获得“我能行”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从自己的体验、感悟中懂得自信对成长乃至将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告别自卑,逐步树立自信心。之后,还可组织学生表演,再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例。例如表演这样的内容:一次数学考试,他们都考了92分,表演出他们当时的言语、形态(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让学生分析、讨论、区分他们的表现是自卑还是自信,明确自负和自信的区别,提高、巩固对自信的认识。这样处理教材,安排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知道了自卑、自负的特点和危害,对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修养,告别自卑,超越自负,树立自信。
二、变更调整补充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资源
1.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某些政策、法律法规必然要作相应调整、修改、变动,教师必须适时地对教材内容作相应和增补、删改、变更。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书中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的文字表述。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教师就必须按这个变更,将课本中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改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及时地对相关的知识作必要的调整。
2.根据当地的教学实际,对书中的一些情景材料进行调整补充变更,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教材中有关于小珊要不要纳税问题的材料,有位老师对其做了这样的调整: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把书中的内容表达出来,让两位学生扮演纳税人小珊和她奶奶,其他同学做群众,剧情是“纳税人”走到“群众”中间请教“为什么纳税”,“群众”发表各自的见解,可是“奶奶”还是不明白“小珊”为什么要纳税,这时老师让“小珊”作解释,“奶奶”还是不太明白。最后老师也作为剧中人参与讲解,“奶奶”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应该纳税的观点。这样安排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接受了一次政策法规教育。对材料的适当调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看书中的材料要好得多。
3.采用鲜活性、时代感强的材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材料来补充或替代书中的相关材料,能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更具感染力。
在教材中引入学生自己的事、身边的事、村里的事、学校里的事、家庭里的事,来说明某些问题,效果会更好些。例如学习“自立的重大意义”时,让住宿学生来谈,让“早当家”的穷苦孩子来谈,效果会更明显些;学习“环境问题”时,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用当地的环境污染事例等材料,会更有利于教学。
三、对课时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的变更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必然会引起教学课时的调整。如果教材内容比较多,或者学生在某方面存在问题、困惑多,就有必要增加课时,一课时学不完就改用两课时;反之则可以减少课时。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法律和道德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等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多数老师觉得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学习很紧张,这样就用两课时来学习。
总之,教材的使用应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按部就班,固守成规;二是脱离教材,随意舍弃。前者古板、教条,心中无学生,不重实效;后者貌似创新,实则盲目、随意,华而不实。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利于对学生潜能的发掘,不利于学生探究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性地使用教材。
【责任编辑:韩立鹏】
关键词:教师;创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39-02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其价值在于学生接受、吸收而构建起其认知系统,形成能力。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有些材料的鲜活性、时代感减弱;又由于各地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同,教材中有些材料不适合当地学生,因此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学会创新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开发充实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改的新理念、新教材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崭新的风貌。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和落实课标的基本理念,知悉总目标及分类目标,尤其是所授课在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内容标准、活动建议等,然后依据课程标准备课并开展教学活动。
分析教材结构,把握教材主旨是教师创新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师要认真地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握准、处理好教材的重难点,因材施教,以达到科学地驾驭教材。
教师只有在明确课程理念、知悉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对教材进行创新。教师对教材进行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教材的结构进行调整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时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七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我能行”,教材的结构是:自信一族——超越自负,告别自卑。调整后的结构为:自卑——自信——自负。教学中可以从表现自卑的事例引入,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它有何表现?它有何危害?”使学生懂得自卑心理对于健康成长的危害,明白自信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获得“我能行”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从自己的体验、感悟中懂得自信对成长乃至将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而告别自卑,逐步树立自信心。之后,还可组织学生表演,再现日常的学习生活实例。例如表演这样的内容:一次数学考试,他们都考了92分,表演出他们当时的言语、形态(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让学生分析、讨论、区分他们的表现是自卑还是自信,明确自负和自信的区别,提高、巩固对自信的认识。这样处理教材,安排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知道了自卑、自负的特点和危害,对自信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修养,告别自卑,超越自负,树立自信。
二、变更调整补充教材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资源
1.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某些政策、法律法规必然要作相应调整、修改、变动,教师必须适时地对教材内容作相应和增补、删改、变更。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书中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的文字表述。而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05年8月28日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并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教师就必须按这个变更,将课本中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改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并及时地对相关的知识作必要的调整。
2.根据当地的教学实际,对书中的一些情景材料进行调整补充变更,使之更符合学生实际,更有利于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教材中有关于小珊要不要纳税问题的材料,有位老师对其做了这样的调整: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把书中的内容表达出来,让两位学生扮演纳税人小珊和她奶奶,其他同学做群众,剧情是“纳税人”走到“群众”中间请教“为什么纳税”,“群众”发表各自的见解,可是“奶奶”还是不明白“小珊”为什么要纳税,这时老师让“小珊”作解释,“奶奶”还是不太明白。最后老师也作为剧中人参与讲解,“奶奶”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应该纳税的观点。这样安排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个问题,还接受了一次政策法规教育。对材料的适当调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看书中的材料要好得多。
3.采用鲜活性、时代感强的材料、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材料来补充或替代书中的相关材料,能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更具感染力。
在教材中引入学生自己的事、身边的事、村里的事、学校里的事、家庭里的事,来说明某些问题,效果会更好些。例如学习“自立的重大意义”时,让住宿学生来谈,让“早当家”的穷苦孩子来谈,效果会更明显些;学习“环境问题”时,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用当地的环境污染事例等材料,会更有利于教学。
三、对课时进行调整
教学内容的变更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必然会引起教学课时的调整。如果教材内容比较多,或者学生在某方面存在问题、困惑多,就有必要增加课时,一课时学不完就改用两课时;反之则可以减少课时。例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框“公民的义务”时,由于学生刚接触法律和道德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等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多数老师觉得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学习很紧张,这样就用两课时来学习。
总之,教材的使用应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按部就班,固守成规;二是脱离教材,随意舍弃。前者古板、教条,心中无学生,不重实效;后者貌似创新,实则盲目、随意,华而不实。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课程改革的精神,不利于对学生潜能的发掘,不利于学生探究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性地使用教材。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