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内廷行走”看朝臣的“近侍化”倾向

来源 :清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廷行走"是清代特有的官称,它的出现与朝臣的"近侍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内廷行走"人员的构成、来源、身份及其职事特点,认为这些行走内廷的重臣,在日值内廷、与谋国事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皇帝身边形成了"要职"再聚合的办事机制。而朝政处理日趋"内廷化"的结果,使决策越来越突出皇帝的个人意志,朝臣的身份本质上也在向皇帝的"近臣"和"近侍"转变。"内廷行走"官称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内廷官"、"内廷王公大臣"、"办事大臣"等概念和术语一样,体现了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并在官僚体制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和特征。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激励性语言作用的正确认识,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运用课堂激励性的语言来形成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60-02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