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一节初中的作文公开课。授课教师结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描写家乡的秋景。课的一开始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了教材中三个写景的精彩片段,并总结出进行景物描写的四个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这四个方法尝试写片段,写好后将学生的片段进行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拨,好不热闹。可是展示的学生习作中却少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语段,泛泛而谈的较多。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准备也相当充分,但就是课堂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文课似乎并没有起多大效果。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思之再三,可能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许多教师教了多年作文,却始终对作文的最基本而十分关键的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
问题一:作文是什么。
《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到:“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认为,写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内容,这好比文辞的经线,而文辞好比纬线;必须先定经线才能织上纬线。为文应该先有思想、情感、内容,再有文;为文者则应该首先修身养性,才会有好文章。学生的写作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写文章,但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是表达的需要,是学习、生活的需要。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则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表述确立了新的作文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是为了满足我们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这是写作的外在价值;另一方面,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通过写作滋养自己的德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
总而言之,作文不是“作秀”,不是无病呻吟,也不能是为写而写,一定要有感而发,正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成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学生才不会怕作文,这时,作文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发挥,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因而有些专家就说: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智商的训练,更需要情商的培养。
问题二: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是写作技能的培养,当然,这些都不是。可现实中,我们往往把作文课上成文学创作指导课,上成范文模仿课,试图交给学生更多的“套路”、“技巧”、“公式”等,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出口说假话、套话、空话,落笔为“八股”,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虽然偶尔考试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众所周知,许多名篇佳作都是质朴无华的无技巧之作。
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自由写作、交流提高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所感知的生活,唤回他们对青春自主表达的话语权,展示他们与生活亲密的接触后最个性化的体验。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正如叶圣陶所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又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不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一点限制,多一点开放;少一点速成,多一点体验;少一点立意高下,多一点真情实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鼓励引导,这样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才真正有实效。
原本并不难写的“秋天景色”,学生却写不出几篇佳作,问题在于我们对学生的内在情感无所触动,写作的需求没有激发。文章的粗糙往往是因为我们对生活观察的不细致,体验的不深刻。前面这节公开课之后的讨论交流中,不少同志建议:上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留心观察一下,找到并记录下对自己感触最深的瞬间;课的一开始,教者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特有的风光,让学生激活内心的记忆。这样学生就可写出自己眼中特有的家乡风光了。
虽是简单的一节课,但确实需要我们借此好好地反思一下,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
横梁镇初级中学)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准备也相当充分,但就是课堂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这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也有过类似的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文课似乎并没有起多大效果。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思之再三,可能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许多教师教了多年作文,却始终对作文的最基本而十分关键的两个问题没有搞清楚。
问题一:作文是什么。
《文心雕龙·情采篇》中说到:“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认为,写文章首先要有思想内容,这好比文辞的经线,而文辞好比纬线;必须先定经线才能织上纬线。为文应该先有思想、情感、内容,再有文;为文者则应该首先修身养性,才会有好文章。学生的写作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写文章,但其中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文是表达的需要,是学习、生活的需要。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则进行了集中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表述确立了新的作文价值取向,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是为了满足我们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这是写作的外在价值;另一方面,写作是学生认识自我的需要,通过写作滋养自己的德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
总而言之,作文不是“作秀”,不是无病呻吟,也不能是为写而写,一定要有感而发,正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只有当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需要,成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学生才不会怕作文,这时,作文的主体性才会真正发挥,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因而有些专家就说:写作训练不仅是学生智商的训练,更需要情商的培养。
问题二:作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是知识理论的传授,是写作技能的培养,当然,这些都不是。可现实中,我们往往把作文课上成文学创作指导课,上成范文模仿课,试图交给学生更多的“套路”、“技巧”、“公式”等,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出口说假话、套话、空话,落笔为“八股”,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虽然偶尔考试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众所周知,许多名篇佳作都是质朴无华的无技巧之作。
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自由写作、交流提高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所感知的生活,唤回他们对青春自主表达的话语权,展示他们与生活亲密的接触后最个性化的体验。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正如叶圣陶所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又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不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少一点限制,多一点开放;少一点速成,多一点体验;少一点立意高下,多一点真情实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鼓励引导,这样对学生作文的指导才真正有实效。
原本并不难写的“秋天景色”,学生却写不出几篇佳作,问题在于我们对学生的内在情感无所触动,写作的需求没有激发。文章的粗糙往往是因为我们对生活观察的不细致,体验的不深刻。前面这节公开课之后的讨论交流中,不少同志建议:上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留心观察一下,找到并记录下对自己感触最深的瞬间;课的一开始,教者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家乡特有的风光,让学生激活内心的记忆。这样学生就可写出自己眼中特有的家乡风光了。
虽是简单的一节课,但确实需要我们借此好好地反思一下,这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大有好处。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
横梁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