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黄肥。每年九十月,“蟹是母的肥”这个如同咒语一般的句子在每个馋虫食客的耳边不时鸣起。其实螃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古人对螃蟹的鲜美,作诗咏赞者颇多,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到后来,吃蟹、赏菊、饮酒、赋诗四位一体,更是风雅无比。试想,酒香月朗,菊瘦蟹肥,与二三知己,持螯举觞,岂不快哉!
  古人吃蟹最看重蟹螯
  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周礼》中载有“蟹胥”,据说就是一种螃蟹酱,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已作为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筵席上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后来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对蟹的知识更丰富了。《易经》上说:“离为蟹,外刚而内柔也。”所以有人说你“内柔外刚”,千万别沾沾自喜,那是说你像螃蟹。
  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晋朝大酒鬼毕卓就说过:“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蟹螯这个东西,直到终身,一天都不能忘怀。”
  当然也有不爱吃蟹螯的,这人叫刘承勋,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一见到螃蟹,他就捡圆壳胖蟹掰开吃蟹黄。有人问他:“蟹黄好吃吗?大家不都吃蟹螯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回答道:“十万个蟹螯,也顶不上一个蟹黄。”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刘承勋也得了个外号,叫“黄大”。
  文人们对螃蟹可是情有独钟的,写螃蟹的诗歌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大画家倪瓒,他写了本《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其中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方法。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就糟蹋了。至于蜜酿蝤蛑,则要先煮,海蟹一旦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先把蟹肉码在蟹壳里,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上,上面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鲜美。
  但要是比起李渔来,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李渔一顿能吃掉二三十只螃蟹。这种吃法甚至给他造成了经济压力,一到夏天,他就开始攒钱——这笔钱是专门用来买蟹的,被他称作“买命钱”。李渔对螃蟹之痴狂,无以复加,他称秋天为“蟹秋”,还要备下“蟹瓮”和“蟹酿”,来腌制“蟹糟”——大概就是醉螃蟹吧,是冬天吃的。而操办这一切的小丫鬟,则被他称为“蟹奴”。他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后人能与李渔比肩的,可能就是画家徐悲鸿了,徐悲鸿说过:“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
  到了近现代,说起吃蟹的大家,有三个人。一个是鸳鸯蝴蝶派作家许廑父,此人一到季节,一定要去阳澄湖买上一百只大闸蟹,举办百蟹宴,年年坚持,花多少钱都不在意。第二个是名医施今墨,每到秋天一定要下江南,专为吃螃蟹,他还把螃蟹分成三六九等,封官加爵,由“特任官”到“芝麻绿豆官”,玩得不亦乐乎。第三个是黄季刚,章太炎的学生,参加过同盟会。他闲来无事去买南京航空彩票,竟然中了大奖,欣喜若狂,率全家冲进餐厅,狂吃螃蟹,结果回家就病重不治,悲剧了。
  持螯把酒,不仅风雅,而且有范儿
  螃蟹属于寒凉性的食物,不能多食,而配酒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红楼梦》中,大观园中自小体弱的“林妹妹”只吃了一点蟹腿肉就觉得心口微微疼痛,便命丫鬟将合欢花浸泡的酒烫一壶端上来。合欢酒是把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浸泡于烧酒中而制成的一种药酒,具有祛除寒气的功效,林妹妹吃了性寒的螃蟹,喝几口用合欢花浸泡的烧酒,显然是对症下药,恰到好处。
  而江南人的传统做法是热上一壶绍兴黄酒,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黄酒性温,温寒相抵,不容易生疾病,并且黄酒能祛除腥味,使螃蟹吃起来更鲜美。黄酒的最佳绝配当属大闸蟹,即古人所说的“持螯下酒”。
  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他把诗、酒、蟹、月联系在一起,而且看成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他认为,只要喝下三杯酒,就能开启人生通往美好的大道;若喝下一斗酒,便足以使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了。李白认为,酒中有真理,喝酒可使人领悟人生的大道理,更可以使人提升到忘我超然的境界,他显然把酒的作用神化了。
  携菊入诗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重阳节古称菊花节,重阳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深秋有佳色,菊诗有佳篇,古往今来,借菊言志,托花抒情,比比皆是。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东晋诗人陶渊明爱菊一生,他辞官隐居后,在自辟的桃花源中种菊自赏,并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郭主簿》一首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人高度赞赏“霜下杰”,以这菊花的品格和气质自励。后人因陶渊明不慕荣利、志存隐逸的品格,尊称他为靖节先生。天生一副傲骨的菊花是诗人隐居中最好的伴侣,与菊花在一起,使他暂时忘了对世情的烦恼。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形象生动。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那朵雪白的菊花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早期所作的《题菊花》。用“西风”、“蕊寒”、“香冷”、“蝶难来”四个意象,写出了孤寒、冷寂的意境。“青帝”的出现,使菊花改变了孤寒、冷寂的形象,能与桃花在百花争艳中的春光里一同开放。这是诗人大胆的奇想,寄托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作者另一篇咏菊诗《不第后赋菊》中更有具体的表达:“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公元880年,黄巢率军攻占长安,建“大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里的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为脍炙人口。菊花在九九重阳应节而开,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丈夫,因思念而憔悴得比秋风摧残下的菊花还瘦。
  明人唐寅在《菊花》一诗中写道:“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不仅包含着无尽的乡愁,更象征着漂泊无依的游子。菊花的“不随众草出”、“气为凌秋健”的特性常常与反抗世俗、叛逆抗争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从古代名人赞美菊花的诗词中,使我们领略到了菊花那笑傲霜天、高洁无畏的品质!
其他文献
那一年,在20班,你会看到男女生之间互不搭理的一幕。缘起是男生辛辛苦苦杀入篮球联赛,女生忘了到场喝彩,男生集体抗议,却遭到“打篮球是小儿科”的嘲讽。一根细细的导火索炸出一条楚河汉界,似有天堑横亘其间,车马难渡。  高一上学期考试,我们考得惨不忍睹。按惯例,一场重罚是逃不掉的。但班主任老颜的惩罚方式很特别——让男生和女生打一场篮球比赛。打着打着,疲惫感接踵而至。于是,不断有人“歇菜”,四仰八叉地躺在
期刊
在埃及,砍价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总有一堂课会令人印象深刻。  去吉萨看金字塔,骆驼总是要骑一回的,不然太没风情了。司机得知我想骑骆驼,便把我拉到了一户农家。一位埃及大叔很热情地向我推销他的骆驼。在一番天花乱坠的介绍之后,大叔给了我一个不可能接受的价格:120美元骑一次骆驼。我说:“太贵了,你最低能给多少?”大叔很坚决地一摇头:“这是死价,就算我的父亲从坟墓里出来,我也不能给他打一点折扣!”  他父亲
期刊
江西和广东已确定今年起高校执行新学费标准,内蒙古和海南也已召开听证会并通过高校学费调价方案。广东明确调整高校学费后,华南理工大学率先公布了最新学费标准,文科专业每年6060元,理工科专业每年6850元,分别涨了1500元和1690元。江西高校学费涨价后,平均学费每年4000元,较现行的3910元提高了2.3%。尽管学费上涨省份的有关部门和高校,已对此做了不少解释,也有学生和家长表示“如果宿舍条件和
期刊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生意人逆转成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如果将蜀汉政权比喻为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的话,那么,刘备是如何建立起这个大公司的?  刘备早年只是一个小摊贩,想开一家小店都挺难。他创业的资金如何筹集?《三国演义》里这样写道:“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个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
期刊
老屋已历经了百年的风霜,依然坚强屹立,牢固的榫卯把几代人的欢笑、忧伤一股脑儿贮存在椽梁之间。虽然家里盖了新房,我们已经搬离了老屋,但是一家人每每想起老屋、谈起老屋,都觉得有它在,心里就踏实、温暖。  有一天,听到了一个我不想听的消息:老屋要拆了。我的心不禁隐隐作痛,想起当初搬家的时候我还在老屋的墙上写了几个字:“等我回来。”我的眼睛酸酸的,我想,是时候履行我的诺言了。带着紧张、欢喜又惆怅的心情,我
期刊
我曾经是一个不喜欢怀旧的人。  以为再回头看一眼便能够掉头离开。终是没有绝然而去的勇气,我垂下头费力挤出一个微笑,岁月,已成了昨日之歌。  小时候,记得掰文具盒越来越不顺手,原因是文具盒的铁皮变了形,不听使唤。有时实在掰不开,我还得用牙嗑,上下铁皮猛一分开,里面的文具都吓了一跳。最胆小的就是粉笔头,它有时会随着那声“叭”跳出盒外,吓得钻到桌子底下去。别看粉笔头小,要是下手不重,能在路上写出“某某是
期刊
岁月悠悠远去,季节联袂而歌。随着日月的轮转,不经意间,校园的草坪已开始泛出秋天的微黄。  披着晨曦,踏着碎步,漫行于校园,一个人安静地品读着秋的静美,整个校园都弥漫着秋的淡雅,也摇曳着点点若有若无的凉意。透过飞扬的翠竹叶,你会发现天空真的很高很高。在有阳光的午后,捧一本古典诗词,静静品读,沉浸其中,那是闹中取静,却静得恰到好处,随处可见的长条石椅,梧桐树下,玉兰小径边,从未冷清过,走了的人又来了,
期刊
有了春天的绿叶和夏天的红花,秋天留给我们的是沉淀下来的五彩缤纷,充满了成熟和韵味。如果,我们可以保存秋天的绚丽,让它留在身边,在沉闷的冬季一扭头便看到美丽的色彩,这将是一种多么棒的体验啊!  叶  秋天,我们很想留住一片片树叶。因为秋天过后,无论是金黄、火红还是深褐,各种颜色的树叶都要回归大地,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为了能在冬天嗅到叶子的气息,我们开动脑筋把树叶保存下来吧。  ●让书本感受叶的骨感 
期刊
“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  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  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  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  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  这段让人一见钟情的文字,摘自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这是一个不想归属的女孩讲述的故事。她住在芒果街一所红色的小房子。“她步履沉重地登上楼梯,她悲哀的棕色鞋子带着
期刊
贵阳学院食堂出台了一份“最严食堂赔偿制度”,规定饭菜里有虫可赔款20倍、食材变质则赔50倍,引来网友围观。说起高校食堂,网友没少吐槽,坊间甚至流传着“在食堂里吃出什么都不稀奇”的说法——除了虫子这种“随饭附赠”的高蛋白生物,鱼刺、保鲜膜、螺丝帽、铁丝、钢钉、指甲等也争先在餐桌上与大学生朋友见面,让人不忍直视。  @教育评论员王芒 可以说,“食堂奇遇”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话题。它看似微不足道,实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