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怒江州主要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汉族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约四千多人,主要居住在贡山县。这一地区藏族民间音乐文化主要有:民歌、歌舞和器乐。由于这一地区民族杂居,藏族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关键词:怒江 人文地理 藏族 民间音乐文化
一、人文地理概况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北接西藏自治区,西邻缅甸。这里有雄伟壮丽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还有世外桃源之称的“丙中洛”及“怒江第一湾”、砥柱中流的怒江“江中松”、终年积雪的“嘎娃嘎普雪山”“石月亮”等等。
该区域主要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汉族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约四千多人(2006年),主要居住在贡山县。由于这里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因此这里的藏族人民在生活、生产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点。比如,服饰上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而且吸收了怒族服饰的特点,形成了怒江式的藏族服饰。同时,他们的住房也受到了当地怒族和傈僳族的影响,体现出民族间相互融合的特点。怒江地区的藏族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也有信奉天主教的。
二、民间音乐文化
(一)民歌
歌词大意为:美丽幸福的地方到处都有,没有一个地方能与我的家乡相比;美丽幸福的北京啊,是我神往的地方。
乐曲为bA宫调式;旋律呈抛物线形态(亦称“波浪型”,即旋律音斜向上方运动之后又斜向下方运动,形成紧张度的增长—→缓和,先张后馳的心理平衡①)。乐曲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平行乐段结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一乐句(8小节)结束在属音上,第二乐句(8小节)结束在主音上。
歌词大意为:山上的杜鹃花儿开了,最美丽的只有一朵;星星布满了夜空,最闪烁的只有一颗;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希望我俩也能成双对。
乐曲为五声徴调式,单乐句重复构成的乐段。主要特征有:1.乐句进行中形成“侵入终止”(叠合)现象,即乐句的终止小节又是重复时的开头小节;2.旋律线呈“大波浪”式进行;3.“回文”式旋法的运用。即歌曲从低音c1,上行至最高音f2,稍事停顿后,再以f2为中轴,逆向下行,回到c1,形成“回文”式旋法;4.歌曲节奏舒缓自由,优美动听。
该曲的旋律与本地怒族民歌《为维格》相同,属于“同曲异名”现象。
(二)歌舞
怒江地区的歌舞主要是弦子舞。弦子舞是由弦子伴奏,边唱边跳、边演奏的歌舞形式。可一人跳,也可以上百人跳;男操胡琴女挥长袖,围成半圈;顺时针旋转,与藏传佛教中的转经方向一致。速度多数由慢渐快,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加快。旋律中多用颤音和倚音,体现藏族民歌的特点。弦子伴奏中运用“弱位细分”的手法模仿骏马在草原上奔跑的节奏。
歌词大意为:今天是个好日子,金色的太阳照亮我们的心坎,我们欢聚一堂跳起舞;跳起来吧,跳起来!我们是太阳的儿女,欢快的跳起舞;跳起来吧,跳起来!我们的动作要整齐,跳着自己的弦子舞;抬起腿,跳起来!使劲、使劲、使劲;合了、合了、合了。
该曲以re、la弦拉奏,五声羽调式;非方整性对比乐段结构,上一句为10小节,下一句为8小节,均终止于主音。乐曲有引子和前奏部分,其中,前奏部分为第二乐句的加花演奏。结尾部分的衬词“xia zhu”是“使劲”的意思,“ha sa”是“合了”的意思,表现出演唱者的欢乐心情。
“衣雄里罗”为衬词。汉语意思为思念故乡,故本曲又称“思乡曲”。
歌词大意为:人在他乡,思念着故乡,度日如年。跳起家乡的舞蹈,唱起家乡的歌谣。兄弟姐妹们,一起跳起家乡的舞蹈,脚步整齐、应和着音乐的节奏。
乐曲为五声羽调式;四句体结构。其中第三句为第一句的引申发展;第四句为第三句的引申发展。乐曲中前倚音的运用,突出了藏族民歌的特点。旋律上行中多出现四度音程的跳跃,下行进行较平稳;体现出演唱者居住的地域特点。衬词“xia zhu”和“ha sa”表现出演唱者的愉悦、欢快心情。乐曲旋律为老曲,词为新填入的,在创作手法上属于“旧曲填新词”。
“阿格其巧怒罗”汉语意思为“我们这一群青年”。
歌词大意为:我们这群欢乐的青年,想不到今天能够欢聚在一起;各族人民欢聚在这里,土地也显得格外美丽;我们能够欢聚在一起,这都是毛主席的好主意。
这首曲子是怒江自治区藏族同胞最喜爱的歌子,早先是由贡山一区传播出来,贡山的怒族、傈僳族人民,都采用了它的曲调,填入怒语或藏语来歌唱。此外,该曲还与德钦县中甸地区的《毛主席格得车》(汉语为《毛主席的时代》)和贡山县《毛主席格尼麻》(汉语为《毛主席的光辉》)旋律相同,歌词、名称不同,均属于“同曲异名”的流变现象。
乐曲以sol、re弦拉奏。宫调式,四句体结构。乐曲中下滑音、后倚音的运用,突出了藏族民歌的特点。曲调流利动听,意味深长,歌词有弦外之音,词中有书。它在当地群众跳舞场合中几乎每次都要出现,特别是在开大会前,这支歌子便成了召集群众的响亮号角。
(三)器乐
怒江地区藏族乐器主要有弦子。弦子,藏语称“比拥”,类似汉族的“二胡”。琴桶由木、竹或牛角制成,蒙以羊皮、猪皮或驴皮等。琴杆多使用质地较坚硬的木材制成。琴弓用竹条弯成满弓状或半圆形,两端系以黑色马尾为弓毛。主要为弦子舞和说唱音乐伴奏。琴杆上方栓丝带。演奏时,扣住左手拇指,稳住琴身并便于移动“把位”。
2. 外空弦,以无名指打音。实际演奏效果为:
该曲以sol、re弦拉奏,徵调式。四句式乐段结构,每句均为4小节(第三句结尾小节是第四句开始小节,形成“侵入终止”(叠合)现象)。乐曲前三小节为引子;速度从每分钟120拍到每分钟180拍变化,每反复演奏一遍速度就加快一些,最后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凡旋律中的长音,均运用打音来节奏化旋律,形成弦子音乐的主要特色。由于演奏者习惯的不同,打音(符号为“ ”)所用的手指也不同,有中指打音、无名指打音两种。在该曲中,sol音用中指打弦,re音用无名指打弦。
三、结语
本地区的音乐旋律多呈波浪式进行,旋律起伏较大。同时,“同曲异名”现象也频频出现,这一地区民族杂居,藏族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具体表现如下:
1.藏族借鉴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曲调后,发展出自己的新曲调(谱例2)。
2.其他民族学唱藏族歌曲。在本文所用谱例中,基本上都是由怒族人演唱的。
注释:
①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选自禾雨著,云南民歌第三辑《金花献给毛主席(藏族民歌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16页。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关键词:怒江 人文地理 藏族 民间音乐文化
一、人文地理概况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又称潞江,上游藏语叫“那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北部,北接西藏自治区,西邻缅甸。这里有雄伟壮丽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担当力卡山;还有世外桃源之称的“丙中洛”及“怒江第一湾”、砥柱中流的怒江“江中松”、终年积雪的“嘎娃嘎普雪山”“石月亮”等等。
该区域主要聚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彝族、纳西族、藏族、傣族、汉族等民族。其中藏族人口约四千多人(2006年),主要居住在贡山县。由于这里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因此这里的藏族人民在生活、生产等方面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点。比如,服饰上不仅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而且吸收了怒族服饰的特点,形成了怒江式的藏族服饰。同时,他们的住房也受到了当地怒族和傈僳族的影响,体现出民族间相互融合的特点。怒江地区的藏族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也有信奉天主教的。
二、民间音乐文化
(一)民歌
歌词大意为:美丽幸福的地方到处都有,没有一个地方能与我的家乡相比;美丽幸福的北京啊,是我神往的地方。
乐曲为bA宫调式;旋律呈抛物线形态(亦称“波浪型”,即旋律音斜向上方运动之后又斜向下方运动,形成紧张度的增长—→缓和,先张后馳的心理平衡①)。乐曲起伏较大,音域较宽。平行乐段结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一乐句(8小节)结束在属音上,第二乐句(8小节)结束在主音上。
歌词大意为:山上的杜鹃花儿开了,最美丽的只有一朵;星星布满了夜空,最闪烁的只有一颗;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希望我俩也能成双对。
乐曲为五声徴调式,单乐句重复构成的乐段。主要特征有:1.乐句进行中形成“侵入终止”(叠合)现象,即乐句的终止小节又是重复时的开头小节;2.旋律线呈“大波浪”式进行;3.“回文”式旋法的运用。即歌曲从低音c1,上行至最高音f2,稍事停顿后,再以f2为中轴,逆向下行,回到c1,形成“回文”式旋法;4.歌曲节奏舒缓自由,优美动听。
该曲的旋律与本地怒族民歌《为维格》相同,属于“同曲异名”现象。
(二)歌舞
怒江地区的歌舞主要是弦子舞。弦子舞是由弦子伴奏,边唱边跳、边演奏的歌舞形式。可一人跳,也可以上百人跳;男操胡琴女挥长袖,围成半圈;顺时针旋转,与藏传佛教中的转经方向一致。速度多数由慢渐快,随着内容的发展而加快。旋律中多用颤音和倚音,体现藏族民歌的特点。弦子伴奏中运用“弱位细分”的手法模仿骏马在草原上奔跑的节奏。
歌词大意为:今天是个好日子,金色的太阳照亮我们的心坎,我们欢聚一堂跳起舞;跳起来吧,跳起来!我们是太阳的儿女,欢快的跳起舞;跳起来吧,跳起来!我们的动作要整齐,跳着自己的弦子舞;抬起腿,跳起来!使劲、使劲、使劲;合了、合了、合了。
该曲以re、la弦拉奏,五声羽调式;非方整性对比乐段结构,上一句为10小节,下一句为8小节,均终止于主音。乐曲有引子和前奏部分,其中,前奏部分为第二乐句的加花演奏。结尾部分的衬词“xia zhu”是“使劲”的意思,“ha sa”是“合了”的意思,表现出演唱者的欢乐心情。
“衣雄里罗”为衬词。汉语意思为思念故乡,故本曲又称“思乡曲”。
歌词大意为:人在他乡,思念着故乡,度日如年。跳起家乡的舞蹈,唱起家乡的歌谣。兄弟姐妹们,一起跳起家乡的舞蹈,脚步整齐、应和着音乐的节奏。
乐曲为五声羽调式;四句体结构。其中第三句为第一句的引申发展;第四句为第三句的引申发展。乐曲中前倚音的运用,突出了藏族民歌的特点。旋律上行中多出现四度音程的跳跃,下行进行较平稳;体现出演唱者居住的地域特点。衬词“xia zhu”和“ha sa”表现出演唱者的愉悦、欢快心情。乐曲旋律为老曲,词为新填入的,在创作手法上属于“旧曲填新词”。
“阿格其巧怒罗”汉语意思为“我们这一群青年”。
歌词大意为:我们这群欢乐的青年,想不到今天能够欢聚在一起;各族人民欢聚在这里,土地也显得格外美丽;我们能够欢聚在一起,这都是毛主席的好主意。
这首曲子是怒江自治区藏族同胞最喜爱的歌子,早先是由贡山一区传播出来,贡山的怒族、傈僳族人民,都采用了它的曲调,填入怒语或藏语来歌唱。此外,该曲还与德钦县中甸地区的《毛主席格得车》(汉语为《毛主席的时代》)和贡山县《毛主席格尼麻》(汉语为《毛主席的光辉》)旋律相同,歌词、名称不同,均属于“同曲异名”的流变现象。
乐曲以sol、re弦拉奏。宫调式,四句体结构。乐曲中下滑音、后倚音的运用,突出了藏族民歌的特点。曲调流利动听,意味深长,歌词有弦外之音,词中有书。它在当地群众跳舞场合中几乎每次都要出现,特别是在开大会前,这支歌子便成了召集群众的响亮号角。
(三)器乐
怒江地区藏族乐器主要有弦子。弦子,藏语称“比拥”,类似汉族的“二胡”。琴桶由木、竹或牛角制成,蒙以羊皮、猪皮或驴皮等。琴杆多使用质地较坚硬的木材制成。琴弓用竹条弯成满弓状或半圆形,两端系以黑色马尾为弓毛。主要为弦子舞和说唱音乐伴奏。琴杆上方栓丝带。演奏时,扣住左手拇指,稳住琴身并便于移动“把位”。
2. 外空弦,以无名指打音。实际演奏效果为:
该曲以sol、re弦拉奏,徵调式。四句式乐段结构,每句均为4小节(第三句结尾小节是第四句开始小节,形成“侵入终止”(叠合)现象)。乐曲前三小节为引子;速度从每分钟120拍到每分钟180拍变化,每反复演奏一遍速度就加快一些,最后乐曲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演奏时凡旋律中的长音,均运用打音来节奏化旋律,形成弦子音乐的主要特色。由于演奏者习惯的不同,打音(符号为“ ”)所用的手指也不同,有中指打音、无名指打音两种。在该曲中,sol音用中指打弦,re音用无名指打弦。
三、结语
本地区的音乐旋律多呈波浪式进行,旋律起伏较大。同时,“同曲异名”现象也频频出现,这一地区民族杂居,藏族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具体表现如下:
1.藏族借鉴并吸收其他民族的曲调后,发展出自己的新曲调(谱例2)。
2.其他民族学唱藏族歌曲。在本文所用谱例中,基本上都是由怒族人演唱的。
注释:
①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②选自禾雨著,云南民歌第三辑《金花献给毛主席(藏族民歌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16页。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