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学幼儿园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仅一墙之隔,安静的大学校园绿树成荫,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独特。午饭后的户外散步时间,教师经常带孩子们去校园里散步,大家边走边看,被各种各样的建筑所吸引,因为这和他们平时见到的房子很不一样——它们很古老,有尖尖的房顶、墙砖一块一块地裸露在外。一路上,我发现孩子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北大楼。有的孩子说,穿过操场直走,经过小礼堂再左拐就是北大楼;有的孩子说,北大楼有颗红色的五角星可漂亮了;还有的孩子说,那里长满了爬山虎,把整座楼都遮住了!看到孩子们对北大楼如此熟悉,教师便问:“你们都认识北大楼吗?”没想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认识!”还有的孩子很激动地表示去过那里。
孩子们对北大楼的熟知与热情从何而来?为什么北大楼如此吸引他们的目光?看到孩子们对北大楼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教师决定抓住这一契机,与幼儿一起深入探索北大楼。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对北大楼的已有认识,教师请幼儿画出自己与北大楼之间的故事,并在班级内分享。孩子们拿着画作,纷纷说起自己的故事:“我在北大楼前拍过照。”“我在北大楼门前观察过小虫子。”……
从幼儿的交流分享中可以感受到,北大楼和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北大楼,有的常常和好朋友一起去北大楼玩耍,有的会在晚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大楼散步。无论是和同伴间的开心玩耍,还是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些美好的记忆都让孩子们难以忘怀。在孩子们心中,北大楼迎着朝阳、披着晚霞“守”在那里,不仅是连接朋友与家长、自然与生活的纽带,更如同一位老朋友,带给他们亲切和温暖。那么,这座如此受欢迎的北大楼究竟是什么样子?
北大楼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A.G.Small)设计。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東、西两半;塔楼顶部是由西洋式的钟楼演变而来;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因年代久远墙体布满了爬山虎。孩子们都说北大楼的外形和其他的房子不一样,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基于幼儿的兴趣,教师提前设计了调查表,与幼儿来到北大楼前,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远观近看,并用多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回到教室后,大家围绕北大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集体观察,孩子们对北大楼有了很多新发现和疑问:“北大楼没有紫峰(大厦)高。”“中间白色的门上还有灯,真好看!”“红色的窗户和门都掉漆了,还有蜘蛛网。”“屋顶上有好多‘小鸟’。”“大楼的墙砖上有看不懂的字,还有数字1919。”“一楼的窗户怎么这么小,是宠物的家吗?”“小阁楼里是不是藏着宝藏?”“门前台阶的两边有像蜗牛(石鼓)一样的石头。”“爬山虎长得好高好高,这是一座古老的楼。”……
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初步把握了北大楼的外形特点,发现了北大楼有很多与现代建筑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从最初对北大楼的大致了解,开始注意到更多的细节特征,例如发现了墙砖上的刻字、向上翘起的屋檐和坐落在门口处的石鼓等,这些极具特色的装饰深深吸引着孩子,同时也勾起了他们更多的好奇。
“北大楼的造型为什么和现在的建筑不一样?”“塔楼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屋顶用木头不用砖块?”“屋顶为什么要设计许多小鸟?”“墙砖上为什么要刻字?”这些问题超出了教师的认知经验,为解决大家的困惑,教师邀请在南大建筑系工作的小浅妈妈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这一次,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跟着小浅妈妈再一次来到北大楼。小浅妈妈对北大楼的历史和外部装饰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的新收获。有的分享了北大楼的历史:“北大楼在过去与鼓楼一样高,它是南京最高的楼。”“北大楼是美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建造的。”“过去日本人用炮炸掉了我们的城墙,还把我们的砖块都偷走了,中国人很心痛。后来我们有钱了,就把砖块买回来盖了北大楼。”“墙砖上刻着以前造砖块的人的名字,如果砖块坏了就能直接找到那个人。”“北大楼已经一百岁了,是个拄拐棍的老爷爷了。”有的关注到北大楼的外形特点:“过去的房子屋顶都是木头的,像在头顶上盖(戴)了个帽子。”“吻兽是个长着尖牙和尾巴的神兽,它会吐水和吞火,防止北大楼被烧掉。”“屋顶上有很多神兽,它们会对称地站在房子的两边。”通过此次讲学,孩子们不仅了解到北大楼的建造历史,还知道了更多的建筑知识。
随着幼儿对北大楼外部特征和背景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北大楼的内部环境愈发好奇,萌生了去北大楼里面看一看的愿望。可是,北大楼目前不对外开放。他们从门卫爷爷那里了解到,如果想进去参观,需要找园长打申请报告才能进入。回到班级后,孩子们便开始分工制作“申请卡”。最终,大家将制作好的“申请卡”送到了园长妈妈手里,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接那一天的到来。
·猜想北大楼的内部空间
在等待参观的日子,教师让孩子们根据房屋的功能和作用猜测北大楼的内部空间。他们结合对北大楼的外观认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想象:有的孩子说负一楼说不定有迷宫,让人们在里面迷路,这样就不会爬到塔楼里偷宝藏;有的孩子说一楼有间设计室,是用来给建筑设计师画图纸的;有的孩子说肯定要有厕所,不然怎么上厕所;有的孩子说二楼应该有个厨房,里面有调味料和锅,还要有间卧室;有的孩子说塔楼里有个宝箱,宝箱上有个锁,里面有很多很多金银珠宝或者武器……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外形,再加上因为不对外开放带来的神秘感,让孩子们对北大楼的想象丰富而大胆。那么,北大楼里到底有着怎样的空间构造,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参观北大楼
参观的这一天终于到了,孩子们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北大楼。在此次活动中,北大楼的负责人阚老师担任了讲解员,为孩子们介绍北大楼的内部构造和历史故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一一参观了北大楼的地下室、一楼和二楼。在一楼入口处,他们看到有一面大镜子,原来这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为了纪念北大楼而捐赠的,上面还标示了捐赠的年份和班级。大厅的屋顶上还绘有很多美丽的花纹,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气息。阚老师告诉大家这种花纹叫作仙鹤祥云纹,有着吉祥、祝福的美好寓意。在一楼和二楼,他们发现房间里摆放的都是一些办公用品,并没有猜想中的厨房和卧室。地下室也没有迷宫,反而看到了几扇排气窗和几张乒乓球桌,是让工作人员锻炼身体的。原来,北大楼是一幢办公楼,不同区域分别承担着办公或休闲放松的功能。最终,孩子们满心期待地来到塔楼入口处,可是,门被锁起来了。阚老师遗憾地告诉大家,通往塔楼的楼梯因为好长时间没有修护过,现在已经有些破损,为了安全考虑,关起来不让人们通行。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鸦雀无声,满脸写着失望。“塔楼里是否有宝藏?”“是否藏着作战图和武器?”看来,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回答与验证了。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走进了北大楼的内部空间,在实地探访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他们通过对比假设和现实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了对北大楼的直观感受。当孩子们带着小小的遗憾走出大门时,有人注意到这里聚集了很多游客在北大楼前合影拍照,有孩子提出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北大楼参观合影呢?”
·街头小调查
孩子们带着疑问,在教师的鼓励下对前来拍照的人们进行了小小的采访。一位爷爷说:“我们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以前北大楼里有计算机系,我们就是在这里学习的,天天都能看到北大楼。现在退休了,只要太阳好就会来这里散步,看看北大楼。”奶奶说:“北大楼前的草坪和阳光都很好,风景也好,带小孩子来很合适。”叔叔说:“我是来南京大学学习的,北大楼的历史悠久,是南京大学的象征,希望你们也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南京大学。”阿姨说:“我不是南京人,但我每年都会因为工作来南京大学学习,南京大学很厉害,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学,也知道北大楼。我要拍照片给我的孩子看,让他好好学习,长大考南京大学。”
通过采访,孩子们对北大楼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来,北大楼不仅仅是自己玩乐的场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有着特别的分量,它是南京大学的象征,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北大楼是南京大学的象征,那么,哪里会出现北大楼的标志呢?我们怎样才能验证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的话?教师提出这一疑惑后,孩子们便从身边展开调查,寻找有关北大楼的更多信息。
·寻找北大楼的标志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有的孩子在逛超市时发现了一些印有北大楼的抽纸盒和纸拎袋;走在校园里,还能看到很多印有北大楼的广告牌;有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的办公室里发现了很多印有北大楼的册子和文件。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北大楼的影子。通过寻找验证,大家纷纷肯定了北大楼是南京大学的象征与代表。
孩子们对北大楼的了解一步步深入,先是外观,再到内部结构与功能,到现在已经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北大楼的角色在孩子们心里也悄悄发生了转变,从最初只是他们玩耍、散步的地点,慢慢变成一个颇有特色的老建筑,然后又成为代表南京大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孩子们对它的称呼也从“南京大学里的北大楼”转变成“我们的北大楼”,言语间表现出自己身为南京大学一分子的骄傲和自豪。而伴随着对北大楼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在这里学习过或工作着的家人与北大楼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好奇。
·爸爸妈妈们和北大楼的故事
在此期间,家长运用视频与照片的方式向孩子们呈现了很多自己与北大楼的故事。缪缪妈妈说:“我第一次见到北大楼是在录取通知书上,这么多年来,北大楼一直没有变。南京大学的印章只能放在北大楼里,上班时我经常去北大楼盖章。”早早爸爸说:“我和你妈妈是在北大楼前拍的婚纱照,这是因为北大楼是南京大学的标志,它身边的一栋栋楼就像它的孩子一样,北大楼是看着它们‘出生’的,我也希望能在北大楼的注视下和你妈妈的感情长长久久。”小侯爸爸说:“我是从南京大学幼儿园一直上到南京大学毕业的,小侯和我一样,也是从小就在北大楼身边玩耍长大。”桂宝爸爸说:“北大楼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它历经战火却屹立不倒,因为学生、老师、工作人员都在呵护、照顾、保护着它。”……
通过家长的分享,幼儿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家庭也跟北大楼之间有着精彩的故事。听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感到既惊喜又惋惜,惊喜的是在过去爸爸妈妈也常常来到北大楼,那时北大楼还可以自由出入;惋惜的是,如今北大楼的年纪过大,再加上缺少及时的保护与修缮,已经不能随意进出了。在孩子们眼中,北大楼像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经历过战争和困难,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幸福成长,他们不禁萌生了“保护古老的北大楼”的意识。
孩子们在参观北大楼时就注意到,这里的门窗都掉漆了,很多地方也布满了蜘蛛网,通往塔楼的楼梯也显得十分脆弱。如今的北大楼已经102岁了,如果不施加保護,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教师提问道:“我们可以怎么保护它呢? ”有的孩子说不能在北大楼的墙上乱涂乱画;有的说不能去摘爬山虎;有的说不能偷偷进去参观,参观的时候要小心,不能在里面踢球、做游戏;有的孩子说不能大声说话,楼梯要轻轻地走……
看来,孩子们对如何保护北大楼已经有了很多具体的想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更多的人一起参与保护北大楼的行动中?为了达到保护古建筑、保护北大楼的宣传效果,帮助幼儿把对北大楼的认知探索进行梳理、内化,促进幼儿的言语沟通和表达,教师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进来,以亲子合作的方式协助幼儿录制有关北大楼的小视频。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将录制好的视频转化成二维码,贴在了宣传卡片上,并运用前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随后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在北大楼前大胆地向参观的路人介绍北大楼,宣传保护北大楼的做法和意义。孩子们从刚开始的小心、紧张到逐渐放松,变得越来越愿意表达,在一次又一次的宣传讲解中,不仅锻炼了与人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增强了对北大楼乃至南京大学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鼓励幼儿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看似平常的户外散步,也蕴藏着教育的种子。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对北大楼的浓厚兴趣,以多种方式了解到幼儿对北大楼的兴趣点和已有认知,并以此为基础生成有价值的活动,让幼儿的探究一步步推进:幼儿经过对北大楼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了北大楼更多的细节特征并产生相关疑问,于是教师引入家长资源,丰富了幼儿对北大楼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的深入探究。伴随着幼儿对北大楼内部环境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并验证,从而增进了对北大楼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在亲身体验中拉近与北大楼之间的距离。随着幼儿对北大楼的外观、内部构造和历史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北大楼的兴趣和情感愈加浓厚。教师及时捕捉到课程的关键点,通过街头采访调查、收集信息和访问家长的方式,将北大楼的意义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也与幼儿的生活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从家庭和社会的维度增进了幼儿对北大楼的情感连接,自然地萌发了幼儿对历史建筑的关爱和保护之情,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的关系。
孩子们对北大楼的熟知与热情从何而来?为什么北大楼如此吸引他们的目光?看到孩子们对北大楼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教师决定抓住这一契机,与幼儿一起深入探索北大楼。
为进一步了解幼儿对北大楼的已有认识,教师请幼儿画出自己与北大楼之间的故事,并在班级内分享。孩子们拿着画作,纷纷说起自己的故事:“我在北大楼前拍过照。”“我在北大楼门前观察过小虫子。”……
从幼儿的交流分享中可以感受到,北大楼和他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每天上学、放学都会路过北大楼,有的常常和好朋友一起去北大楼玩耍,有的会在晚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大楼散步。无论是和同伴间的开心玩耍,还是与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这些美好的记忆都让孩子们难以忘怀。在孩子们心中,北大楼迎着朝阳、披着晚霞“守”在那里,不仅是连接朋友与家长、自然与生活的纽带,更如同一位老朋友,带给他们亲切和温暖。那么,这座如此受欢迎的北大楼究竟是什么样子?
北大楼建于1919年,由美国建筑师司迈尔(A.G.Small)设计。大楼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同时又糅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中部建有一座5层高的正方形塔楼,将整座建筑分成对称的東、西两半;塔楼顶部是由西洋式的钟楼演变而来;楼体由明代城墙砖砌筑而成,因年代久远墙体布满了爬山虎。孩子们都说北大楼的外形和其他的房子不一样,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基于幼儿的兴趣,教师提前设计了调查表,与幼儿来到北大楼前,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远观近看,并用多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回到教室后,大家围绕北大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这次集体观察,孩子们对北大楼有了很多新发现和疑问:“北大楼没有紫峰(大厦)高。”“中间白色的门上还有灯,真好看!”“红色的窗户和门都掉漆了,还有蜘蛛网。”“屋顶上有好多‘小鸟’。”“大楼的墙砖上有看不懂的字,还有数字1919。”“一楼的窗户怎么这么小,是宠物的家吗?”“小阁楼里是不是藏着宝藏?”“门前台阶的两边有像蜗牛(石鼓)一样的石头。”“爬山虎长得好高好高,这是一座古老的楼。”……
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初步把握了北大楼的外形特点,发现了北大楼有很多与现代建筑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从最初对北大楼的大致了解,开始注意到更多的细节特征,例如发现了墙砖上的刻字、向上翘起的屋檐和坐落在门口处的石鼓等,这些极具特色的装饰深深吸引着孩子,同时也勾起了他们更多的好奇。
“北大楼的造型为什么和现在的建筑不一样?”“塔楼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屋顶用木头不用砖块?”“屋顶为什么要设计许多小鸟?”“墙砖上为什么要刻字?”这些问题超出了教师的认知经验,为解决大家的困惑,教师邀请在南大建筑系工作的小浅妈妈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这一次,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跟着小浅妈妈再一次来到北大楼。小浅妈妈对北大楼的历史和外部装饰做了详细介绍,并对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纷纷说起自己的新收获。有的分享了北大楼的历史:“北大楼在过去与鼓楼一样高,它是南京最高的楼。”“北大楼是美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建造的。”“过去日本人用炮炸掉了我们的城墙,还把我们的砖块都偷走了,中国人很心痛。后来我们有钱了,就把砖块买回来盖了北大楼。”“墙砖上刻着以前造砖块的人的名字,如果砖块坏了就能直接找到那个人。”“北大楼已经一百岁了,是个拄拐棍的老爷爷了。”有的关注到北大楼的外形特点:“过去的房子屋顶都是木头的,像在头顶上盖(戴)了个帽子。”“吻兽是个长着尖牙和尾巴的神兽,它会吐水和吞火,防止北大楼被烧掉。”“屋顶上有很多神兽,它们会对称地站在房子的两边。”通过此次讲学,孩子们不仅了解到北大楼的建造历史,还知道了更多的建筑知识。
随着幼儿对北大楼外部特征和背景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北大楼的内部环境愈发好奇,萌生了去北大楼里面看一看的愿望。可是,北大楼目前不对外开放。他们从门卫爷爷那里了解到,如果想进去参观,需要找园长打申请报告才能进入。回到班级后,孩子们便开始分工制作“申请卡”。最终,大家将制作好的“申请卡”送到了园长妈妈手里,怀着期待的心情迎接那一天的到来。
·猜想北大楼的内部空间
在等待参观的日子,教师让孩子们根据房屋的功能和作用猜测北大楼的内部空间。他们结合对北大楼的外观认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大胆想象:有的孩子说负一楼说不定有迷宫,让人们在里面迷路,这样就不会爬到塔楼里偷宝藏;有的孩子说一楼有间设计室,是用来给建筑设计师画图纸的;有的孩子说肯定要有厕所,不然怎么上厕所;有的孩子说二楼应该有个厨房,里面有调味料和锅,还要有间卧室;有的孩子说塔楼里有个宝箱,宝箱上有个锁,里面有很多很多金银珠宝或者武器……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外形,再加上因为不对外开放带来的神秘感,让孩子们对北大楼的想象丰富而大胆。那么,北大楼里到底有着怎样的空间构造,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参观北大楼
参观的这一天终于到了,孩子们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北大楼。在此次活动中,北大楼的负责人阚老师担任了讲解员,为孩子们介绍北大楼的内部构造和历史故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孩子们一一参观了北大楼的地下室、一楼和二楼。在一楼入口处,他们看到有一面大镜子,原来这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为了纪念北大楼而捐赠的,上面还标示了捐赠的年份和班级。大厅的屋顶上还绘有很多美丽的花纹,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气息。阚老师告诉大家这种花纹叫作仙鹤祥云纹,有着吉祥、祝福的美好寓意。在一楼和二楼,他们发现房间里摆放的都是一些办公用品,并没有猜想中的厨房和卧室。地下室也没有迷宫,反而看到了几扇排气窗和几张乒乓球桌,是让工作人员锻炼身体的。原来,北大楼是一幢办公楼,不同区域分别承担着办公或休闲放松的功能。最终,孩子们满心期待地来到塔楼入口处,可是,门被锁起来了。阚老师遗憾地告诉大家,通往塔楼的楼梯因为好长时间没有修护过,现在已经有些破损,为了安全考虑,关起来不让人们通行。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鸦雀无声,满脸写着失望。“塔楼里是否有宝藏?”“是否藏着作战图和武器?”看来,这些问题都无法得到回答与验证了。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走进了北大楼的内部空间,在实地探访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他们通过对比假设和现实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了对北大楼的直观感受。当孩子们带着小小的遗憾走出大门时,有人注意到这里聚集了很多游客在北大楼前合影拍照,有孩子提出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来北大楼参观合影呢?”
·街头小调查
孩子们带着疑问,在教师的鼓励下对前来拍照的人们进行了小小的采访。一位爷爷说:“我们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以前北大楼里有计算机系,我们就是在这里学习的,天天都能看到北大楼。现在退休了,只要太阳好就会来这里散步,看看北大楼。”奶奶说:“北大楼前的草坪和阳光都很好,风景也好,带小孩子来很合适。”叔叔说:“我是来南京大学学习的,北大楼的历史悠久,是南京大学的象征,希望你们也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南京大学。”阿姨说:“我不是南京人,但我每年都会因为工作来南京大学学习,南京大学很厉害,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学,也知道北大楼。我要拍照片给我的孩子看,让他好好学习,长大考南京大学。”
通过采访,孩子们对北大楼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来,北大楼不仅仅是自己玩乐的场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有着特别的分量,它是南京大学的象征,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北大楼是南京大学的象征,那么,哪里会出现北大楼的标志呢?我们怎样才能验证爷爷奶奶和叔叔阿姨的话?教师提出这一疑惑后,孩子们便从身边展开调查,寻找有关北大楼的更多信息。
·寻找北大楼的标志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有的孩子在逛超市时发现了一些印有北大楼的抽纸盒和纸拎袋;走在校园里,还能看到很多印有北大楼的广告牌;有的孩子还在爸爸妈妈的办公室里发现了很多印有北大楼的册子和文件。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北大楼的影子。通过寻找验证,大家纷纷肯定了北大楼是南京大学的象征与代表。
孩子们对北大楼的了解一步步深入,先是外观,再到内部结构与功能,到现在已经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北大楼的角色在孩子们心里也悄悄发生了转变,从最初只是他们玩耍、散步的地点,慢慢变成一个颇有特色的老建筑,然后又成为代表南京大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孩子们对它的称呼也从“南京大学里的北大楼”转变成“我们的北大楼”,言语间表现出自己身为南京大学一分子的骄傲和自豪。而伴随着对北大楼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在这里学习过或工作着的家人与北大楼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好奇。
·爸爸妈妈们和北大楼的故事
在此期间,家长运用视频与照片的方式向孩子们呈现了很多自己与北大楼的故事。缪缪妈妈说:“我第一次见到北大楼是在录取通知书上,这么多年来,北大楼一直没有变。南京大学的印章只能放在北大楼里,上班时我经常去北大楼盖章。”早早爸爸说:“我和你妈妈是在北大楼前拍的婚纱照,这是因为北大楼是南京大学的标志,它身边的一栋栋楼就像它的孩子一样,北大楼是看着它们‘出生’的,我也希望能在北大楼的注视下和你妈妈的感情长长久久。”小侯爸爸说:“我是从南京大学幼儿园一直上到南京大学毕业的,小侯和我一样,也是从小就在北大楼身边玩耍长大。”桂宝爸爸说:“北大楼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它历经战火却屹立不倒,因为学生、老师、工作人员都在呵护、照顾、保护着它。”……
通过家长的分享,幼儿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家庭也跟北大楼之间有着精彩的故事。听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感到既惊喜又惋惜,惊喜的是在过去爸爸妈妈也常常来到北大楼,那时北大楼还可以自由出入;惋惜的是,如今北大楼的年纪过大,再加上缺少及时的保护与修缮,已经不能随意进出了。在孩子们眼中,北大楼像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经历过战争和困难,也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幸福成长,他们不禁萌生了“保护古老的北大楼”的意识。
孩子们在参观北大楼时就注意到,这里的门窗都掉漆了,很多地方也布满了蜘蛛网,通往塔楼的楼梯也显得十分脆弱。如今的北大楼已经102岁了,如果不施加保護,可能会面临更加严重的后果。教师提问道:“我们可以怎么保护它呢? ”有的孩子说不能在北大楼的墙上乱涂乱画;有的说不能去摘爬山虎;有的说不能偷偷进去参观,参观的时候要小心,不能在里面踢球、做游戏;有的孩子说不能大声说话,楼梯要轻轻地走……
看来,孩子们对如何保护北大楼已经有了很多具体的想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更多的人一起参与保护北大楼的行动中?为了达到保护古建筑、保护北大楼的宣传效果,帮助幼儿把对北大楼的认知探索进行梳理、内化,促进幼儿的言语沟通和表达,教师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进来,以亲子合作的方式协助幼儿录制有关北大楼的小视频。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将录制好的视频转化成二维码,贴在了宣传卡片上,并运用前书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随后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在北大楼前大胆地向参观的路人介绍北大楼,宣传保护北大楼的做法和意义。孩子们从刚开始的小心、紧张到逐渐放松,变得越来越愿意表达,在一次又一次的宣传讲解中,不仅锻炼了与人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也增强了对北大楼乃至南京大学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鼓励幼儿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中,在亲身观察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看似平常的户外散步,也蕴藏着教育的种子。教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对北大楼的浓厚兴趣,以多种方式了解到幼儿对北大楼的兴趣点和已有认知,并以此为基础生成有价值的活动,让幼儿的探究一步步推进:幼儿经过对北大楼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了北大楼更多的细节特征并产生相关疑问,于是教师引入家长资源,丰富了幼儿对北大楼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的深入探究。伴随着幼儿对北大楼内部环境的兴趣,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并验证,从而增进了对北大楼的直观认识和感受,在亲身体验中拉近与北大楼之间的距离。随着幼儿对北大楼的外观、内部构造和历史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北大楼的兴趣和情感愈加浓厚。教师及时捕捉到课程的关键点,通过街头采访调查、收集信息和访问家长的方式,将北大楼的意义拓展到社会文化层面,也与幼儿的生活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从家庭和社会的维度增进了幼儿对北大楼的情感连接,自然地萌发了幼儿对历史建筑的关爱和保护之情,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