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多措并举,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前进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loveyo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方面的文化遗产,德育历史绵长,并处于社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德育面临着新的内容和要求。目前中国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化对德育工作的认识,立足于实践,多措并举,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精神文明教育体系。同时,要发挥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推行前进。
  关键词 德育 校园文化 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and Taking Measures Lead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Progress
  JU Shuguang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Chi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Chizhou, Anhui 247100)
  Abstract China is rich in moral and ethical aspects of cultural heritage, moral education history is long, and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social education. Nowadays, the exchange of different cultures makes the moral education face with new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At present, the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ork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school culture; discipline education
  1 德育的历史源流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礼仪之邦,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教育方面的历史遗产。我国的道德教育,从孔子以来,讲了两千多年。孔子認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是人先天的道德属性,是他所谓“君子”的专利属性,即“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①但同时,面对现实中“君子”并非都是仁者的矛盾,他又强调人主观的道德修养,“我欲仁,斯仁至矣。”②因此,所谓的道德标准必须通过“礼”的客观规范来实现和体现,即“克已复礼为仁”。③孔子的这种实践理性学说的创新,对所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代经学家董仲舒从巩固中央集权政治权威的目的出发,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强调“礼乐教化”的道德教育观,并从此确立了德育在中国几千年社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由此可见,德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行为,从其肇始,即有较强的政治目的性和社会规范性。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文明如何进步,德育都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德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家庭教育处于核心地位,“育,养儿使作善也”,④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巩固和延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⑤而社会教育更是前二者的终身强化和自觉行为,更应当秉持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无不是以宣扬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历代仁人志士都认识到,要促进文明发展,必须提高人民的道德和智慧。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⑥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德育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继承并弘扬传统美德,塑造具有现代道德人格的人才,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 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和问题
  在中国特色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制度下,在中国急速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急剧变化,这一切深刻影响了德育的核心基础——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溺爱教育、功利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的常态,甚至是缺失教育。而社会中的德育表现更是让人无所适从,有德育认同,但更有各种冲突和争论,中国的社会德育体系正在激烈动荡和痛苦挣扎中期待涅磐。
  当前的中小学校教育对象,是2.3亿90后和00后青少年。而承担学校教育任务的主体则是跨越了从50后到90后的各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才。这其间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不是简单以“代沟”二字可以形象。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出现两极分化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各种有分数无德行的行为习惯在我们学生中也是屡见不鲜。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缺乏实效性,根本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和渴盼轻松自由的心理诉求。失去现实基础的课堂学科德育,也就流于纸上谈兵而显得空泛,效果大打折扣。
  虽然我们面临的德育环境很严酷,面临的德育挑战很严峻,可是寻找德育的成功突破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的德育阵地又在哪里?
  3 不断深化对德育工作的认识
  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认识是先导,认识有多高,重视程度才有多高。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⑦
  发展道德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我国1982年《宪法》第24条明确规定的。建国以来,新中国的教育一直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我国的教育目标,这项教育目标在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中再次得到法律确认。教育部也先后颁布了《国旗法》、《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等法律法规或指导性文件。安徽省教育厅从2005年开始每年下拨百万德育教育专项经费。多年来,安徽省各中小学都在摸索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德育道路。   4 “随风潜入夜,润物細无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一项伟大的工程也要从最细微处入手。德育是一项特殊性和长期性的工作,要创造基础条件,要营造氛围,要从实践入手,徒有理论说教,难免空泛。现代德育工作更应该重视隐性德育手段的运用。杜威曾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
  (1)学校德育工作从卫生工作开始。寝室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成长的小天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情感。一所学校的卫生工作,不仅仅是定期定时的保洁任务,而是对师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养成。爱默生说:“你希望你的孩子总是脚踏实地,就要让他们负起责任。”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教育中的至关重要的工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激励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卫生是窗口,卫生是形象。一所学校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学校在社会和师生中的形象。学校要建立制度,加强指导和检查,教职员工要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优美的卫生环境,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爱护我们的校园。
  (2)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学校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创建、普及校园文明、文化提供物质平台,构建科学性、规范性、特色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主要教育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在布置教室时,要结合教室的硬件设施和学校的人文设计,注意环境整体协调,符合教育规律,使教室布置既有美化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又有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作用。
  (3)多措并举,落实德育实践化,构建校园精神文明体系。构建校园精神文明,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依法执教,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学校要立足现实,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并制定相关实施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现在的学生追求个性,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也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他们不但听老师说教什么,更主要的还是看老师如何实践,可喜的是学生本身也有较强的实践欲望。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一些学校提倡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感恩教育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德育回归生活、寓教于乐等都是强调现代德育的实践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自我约束力不强,毅力有限,因此,学校也要班主任和教师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团委、工会及相关部门要利用重大节庆日及传统节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体育活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演讲比赛、书画、才艺展示、组织踏青扫墓、济困募捐、举办元旦晚会和运动会等。学校要利用广播、宣传栏等积极宣传校内好人好事和社会公益,弘扬正气和正义。
  5 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道德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注意隐性和显性的结合。我们要挖掘一切可用的资源作为德育的载体,不断寻找德育的素材和契机。德育要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之中,要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都应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多年来,池州二中已建立起校长负责、德育教师、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塑造“阳光心灵”,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交流、碰撞,这种新变化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改革的契机,也使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新起点上,总结经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向,以优秀的文化引领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前进。
  注释
  ① 论语·宪问.
  ② 论语·述而.
  ③ 论语·颜渊.
  ④ 说文解字.
  ⑤ 大学.
  ⑥ 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
  ⑦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⑧ 论语·子路.
其他文献
高等学校研究生数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模糊数学课程理论性强、应用广泛、内容抽象、课时量少,授课学生
明末清初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二十卷是一部极有影响的杜诗注本,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认为钱氏是以经学方法完成杜诗笺注的[1],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考察中国传统的诗歌诠释发展
经过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职教集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以职教集团形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成员间的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
学习型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持续学习、思考、创新、发展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学习型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主张是以人为本、团体学习、能动创新、共赢平台、宽容善待和敬业进取。构建
&#39;城市化&#39;在地理与精神两方面的全力扩张,导致了众多原有神圣既存的空前压抑--这是我们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遭遇到的令人惊异的严酷现实.文学在此语境中的被迫&#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性的发挥,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其英语阅读能力。
独立董事机制作为改革董事会的方案之一在美、英等国盛行。中国受到影响,譬如:一些行政机关作出了对设立独立董事的要求;一些大型公司在其董事会中设立了独立董事;有学者希望在修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人的“仁德”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内部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自身建设的第一要义。不论这种建设采取什么方式、通过何种途经,其价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