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毕业生已经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或者继续深造。通过对他们初次就业设计相关问卷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本文针对目前学术界对民族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不多不深这一现象,从民族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 信管专业 就业 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998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2006年,据因特网“搜狐高考站”上公布的院校专业信息中,办有这类专业的高校有340多所,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2003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業标准》。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开始步入正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高校根据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也各有侧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该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民族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该专业健康良性发展,提高民族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效率。
1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008年6月,通过对本校本专业40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信管专业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专业不对口。在问卷调查中,信管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工作与信管专业相关程度“非常对口”的只占2.7%,“基本对口”的占10.81%,“有一些关联”所占比例最大——37.84%,“不相关”的比例也比较大,占18.92%。
(2)就业满意度偏低。问卷调查中,问题“你对你找到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中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同学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常满意”的只占5.41%,“比较满意”的占27.03%,“一般”的占32.43%,也有2.7%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3)就业选择太过自我。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很多,通过调查分析得“个人意愿”所占比例最大,占67.57%;“父母朋友意见”的占13.51%;有2.7%的人择业“受同学择业的影响”;只有10.81%的择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而调查中没有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
实际学习中,许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以后,也不能说清自己到底学习了些什么,仍然不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在何处,从而对专业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抱怨毕业后就业难,他们反映求职时,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将他们看作是从事计算机的,而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他们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2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虽然教育部专业指导小组规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如管理学的教师按管理类的特色去讲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的教师按经济类专业的一套讲经济学基础,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教学,没有顾及三个专业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撑,造成三个主体相互脱节,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专精于某一领域(“全才约等于庸才”)。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也是陌生的,在各类招聘资料和招聘会上往往很少提供相应的职位。
结果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与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偏离,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是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知度都需要逐步提高。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在探索、研究与形成过程中,以至专业培养尚不够成熟。
(2)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该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的不同,教师构成成分的不同,具体后果是“拼盘式”的教学,即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注意结合本专业的复合型的特殊来讲,使得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互相脱节。
(3)学生在入学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教育,没有对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概括清晰的了解,不知道未来四年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所得到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不知道学了有何用,学习没有目标,因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4)专业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没有大力突出该专业的复合型特点,宣传其成功案例,学生没有明确体会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由于大多数不具有复合型人才的实力,故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专业的复合型特色。
3 解决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我校毕业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因此我校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的就业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大多数民族地区发展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即信息化水平偏低,对我专业人才需求量偏低。从而不能发挥民族学生的民族优势,是从另一个角度浪费人才,浪费先天优势。所以要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即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2)民族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针对性培养信管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本科专业点已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国家颁布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该职业的基本特征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具备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于民族类教学型的高校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鉴于我校是民族类院校,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有用人才是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笔者认为,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为顺应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需要,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培养较低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除了应具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和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就业主要承担中初级企业管理师的工作。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新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重积累:由于是新开办专业,我们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就业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数据库技术或三级网络技术)考试,鼓励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参加全国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资格考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比纯管理类专业学生技高一筹,在信息管理能力上,比计算机专业学生意识更强。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办学特色。
对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结构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课程除5 校课题组提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外,还应该加进系统工程、IT项目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主干课程。同时,还要开设ERP 原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化技术课程。
在专业实习安排上,为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民族院校可以积极与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各行业进行联系,以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该专业实习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上,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本专业的特点,允许学生选择做毕业论文,也可以做毕业设计。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1~2个月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在学习的初期便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一个概要的、整体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学习内容、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使学生明确在将来的学习期间学什么,为何学和怎么学,而这些仅仅靠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完全不够的,而需要系统的学习。
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职业定位。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中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东部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国家的政策对(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对信息化人才的规格也提出新的要求。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角度看,所需要的人才可分为两类:一是信息管理人才,一是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项目管理能力,IT技術能力,业务流程能力,人际影响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扎实而丰富的管理科学知识和战略的执行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能力、不断的再学习能力和善于变革锐意进取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社民,刘敏. 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关键词民族院校 信管专业 就业 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1998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2006年,据因特网“搜狐高考站”上公布的院校专业信息中,办有这类专业的高校有340多所,发展非常迅速,前景十分看好,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特别是2003年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業标准》。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开始步入正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高校根据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也各有侧重。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和分析该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真分析民族院校的办学优势与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促进该专业健康良性发展,提高民族院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效率。
1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008年6月,通过对本校本专业40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信管专业就业存在以下问题:
(1)就业专业不对口。在问卷调查中,信管专业毕业生将要从事的工作与信管专业相关程度“非常对口”的只占2.7%,“基本对口”的占10.81%,“有一些关联”所占比例最大——37.84%,“不相关”的比例也比较大,占18.92%。
(2)就业满意度偏低。问卷调查中,问题“你对你找到的工作的满意程度”中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同学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常满意”的只占5.41%,“比较满意”的占27.03%,“一般”的占32.43%,也有2.7%的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3)就业选择太过自我。对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很多,通过调查分析得“个人意愿”所占比例最大,占67.57%;“父母朋友意见”的占13.51%;有2.7%的人择业“受同学择业的影响”;只有10.81%的择业受“社会需求”的影响;而调查中没有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
实际学习中,许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三四年以后,也不能说清自己到底学习了些什么,仍然不明白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在何处,从而对专业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热情。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信管专业毕业生在抱怨毕业后就业难,他们反映求职时,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将他们看作是从事计算机的,而需要计算机人才的单位将他们归为管理类,使他们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2 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虽然教育部专业指导小组规定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但各个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如管理学的教师按管理类的特色去讲管理学基础,经济学的教师按经济类专业的一套讲经济学基础,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模式教学,没有顾及三个专业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的支撑,造成三个主体相互脱节,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专精于某一领域(“全才约等于庸才”)。目前社会对该专业也是陌生的,在各类招聘资料和招聘会上往往很少提供相应的职位。
结果造成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育与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偏离,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是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知度都需要逐步提高。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在探索、研究与形成过程中,以至专业培养尚不够成熟。
(2)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个学校由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该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的不同,教师构成成分的不同,具体后果是“拼盘式”的教学,即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不注意结合本专业的复合型的特殊来讲,使得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互相脱节。
(3)学生在入学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教育,没有对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概括清晰的了解,不知道未来四年的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所得到的感觉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不知道学了有何用,学习没有目标,因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4)专业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没有大力突出该专业的复合型特点,宣传其成功案例,学生没有明确体会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由于大多数不具有复合型人才的实力,故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自己专业的复合型特色。
3 解决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我校毕业生大多为少数民族,因此我校毕业生在民族地区的就业占有很大优势。但是鉴于我国国情,大多数民族地区发展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即信息化水平偏低,对我专业人才需求量偏低。从而不能发挥民族学生的民族优势,是从另一个角度浪费人才,浪费先天优势。所以要发展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即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管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2)民族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针对性培养信管人才。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不少本科专业点已对其培养目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认为中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国家颁布的《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该职业的基本特征是“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具备复合型、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于民族类教学型的高校而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鉴于我校是民族类院校,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为民族地区培养有用人才是办好该专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笔者认为,民族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为顺应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WTO的形势需要,面向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培养较低层次的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除了应具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管理学知识和能力,将来在社会上就业主要承担中初级企业管理师的工作。
明确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必将对办学思路进行思考。新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办学思路是“重积累、创特色、求突破”。重积累:由于是新开办专业,我们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积累经验;创特色: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优势,力求创造出新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将该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市场就业竞争力的专业。考虑到目前该专业存在的关键问题集中在“基础薄,整合不好,实践不足”三大方面,因此,我们对其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是,要求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三级数据库技术或三级网络技术)考试,鼓励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参加全国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资格考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此为目标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比纯管理类专业学生技高一筹,在信息管理能力上,比计算机专业学生意识更强。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办学特色。
对于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着重考虑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知识结构与相关能力的培养。其核心课程除5 校课题组提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外,还应该加进系统工程、IT项目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等主干课程。同时,还要开设ERP 原理与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最新的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信息化技术课程。
在专业实习安排上,为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民族院校可以积极与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各行业进行联系,以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该专业实习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毕业论文(设计)安排上,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本专业的特点,允许学生选择做毕业论文,也可以做毕业设计。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从事1~2个月的专业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就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在学习的初期便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一个概要的、整体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学习内容、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接触和认识,使学生明确在将来的学习期间学什么,为何学和怎么学,而这些仅仅靠入学时的专业介绍是完全不够的,而需要系统的学习。
学生的自我定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职业定位。其次是地区定位。客观上讲,中东部地区的就业机会确实很多,但同样就业的人数也很多。高学历的人才跻身东部激烈的就业市场,所谓万军难过独木桥。因此我们不妨拓宽自己的眼界,着眼一些其他城市的就业岗位。国家的政策对(下转第12页)(上接第5页)这些工作岗位的扶持也是很大的。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对信息化人才的规格也提出新的要求。从信息化建设的全面角度看,所需要的人才可分为两类:一是信息管理人才,一是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包括:项目管理能力,IT技術能力,业务流程能力,人际影响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扎实而丰富的管理科学知识和战略的执行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能力、不断的再学习能力和善于变革锐意进取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社民,刘敏. 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