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认知、接受并传播校史文化,可以发挥“育人”效应。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需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校史文化育人教育。文章通过融媒体视角,分析了校史文化育人过程中可以优化的方面。通过新媒体技术和校史文化的结合,传播和教育手段多元化,对于提高校史文化的传播效率和教育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融媒体;校史文化;育人;校史馆
高校校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大学人”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是具有很强传承性、传播性和教化性的校园文化[1]。校史真实记录着学校的发展轨迹和办学成就,是学校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知史鉴今,高校校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可以使得受教育者更直接、更清晰地受到精神文化教育和熏陶,通过认知、接受并传播校史文化,发挥出“育人”的最大效应。
融媒体是融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媒介载体,是体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媒体所具有的优势,摒弃单一渠道的传播劣势[2],在现今的媒體宣传与传播中,展示出了十分强大的生命力[3]。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交往都受到新媒体的很大影响,呈现出价值取向多样化、个体意识增强、乐于自我表达等新特点。新形势下,如何挖掘和凝练校史文化,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宣传与新媒体融合,构建以主流价值融入、传统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培育、文化服务拓展为基本要素的立体多维的校史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育人产生倍增效应,是当前档案管理和编研部门面临的新考验。
高校校史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包含了学校共同认知的文化价值观。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办学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传承与创新校史文化的过程中,河海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行业特色底蕴,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
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
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河海”)的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办于1915年,秉承“大工将施,储才为急”的宗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力主为中国培养水利专门人才,勇担治水报国之使命,奠定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肇始骏业。虽历经变迁,学校始终继承着“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办学使命。今天,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内涵已由过去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演化成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具体行为,但其行为的背后,仍旧是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作为原动力。
2.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文化
河海的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是由原学校校长、两院院士严恺教授根据水利的特性提出的,一直是学校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秉承恢宏远大之胸襟、科学严谨之态度,树立为国家水利事业“献身、求实、负责”的宏伟志向,至今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催人上进。
3.坚持真理科学理性的精神文化
大学是传播人类文化、探索科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河海创办时的《设校旨趣》中要求:“于教科则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背诵”,学校的实验室在当时属上乘,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可以几人一组进行实验,各种测量仪器足够学生实习之需,学校建设有图书馆、绘图室和专门的水工实验室。工程学校的学习和训练,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注重实证、讲求实用的素质,养成科学理性精神,受此影响,杰出校友张闻天同志毕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求真务实。作为精神的延续,学校成立了张闻天陈列馆和张闻天精神研究会,每年还组织“张闻天班”的评选活动。大学既充当了科学理性的发布者和研究者,也充当了社会理想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1.局限于馆室,缺乏互动环节
河海大学校史馆是校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介绍的形式传播推广校史文化。校内人员主动参观校史馆的时间和人数都偏少,尽管学校每年均会组织新生教育活动,但对于校史馆的利用仍停留在讲述历史的传统路径上,方式缺少生趣,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校史馆大厅布置了多媒体,可以循环播放展现河海发展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的视频,在展厅布设了电脑照相合成系统和触摸式查询平台,参观者可以自拍留念,校友还可通过触摸查询平台的“杰出校友”板块查询当年的毕业照,这些设施提高了校友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但缺乏互动环节。
2.浮于内容表面,缺乏深度挖掘
校史资源和内容是校史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融媒体背景下,应该更加注重发掘拓展校史资源优势和内容建设。融媒体是一种理念,一种时代特征,不是简单的媒介[4],而学校校史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在学校校史文化建设中体现融媒体的时代特征。然而,当前众多学校仍然以固定场所(如校史馆、校史博物馆)作为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上较多地依靠校报和宣传栏这些传统模式,个别学校通过虚拟展览、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网站等平台拓展传播途径,但是不太注重其应用性,不注重信息更新,传播的内容多是教与学相关方面,更类似说教式灌输,缺乏互动,无法体现融媒体背景下的时代特征,很难让学生自愿接受校史文化内容并融入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利于校史文化的建设和推广。
1.秉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理念,挖掘校史档案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
校史立足于档案,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校史资源能够为学生成长营造好气候和好生态,“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结合学校发展愿景,大力开展校情校史教育、爱校兴校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精神真正转化为广大师生共有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同时把大学校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引领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培育,使广大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校史中蕴含的方法论能够科学地指导自己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河海大学校史馆始终秉承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史料、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深入广大师生,广泛征集教师、校友、学生在校期间的笔记、使用过的仪器等实物档案,通过口述采访挖掘展馆中备课笔记背后的故事,录制微视频,引入电视新闻媒体报道,广泛宣传河海人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从线上到线下,实现联动教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优秀文化。河海大学校史馆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文化主题,面向校内师生,推出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张闻天陈列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教师打造“沉浸式”传播环境,针对大学生激发参与后的获得感;面向中小学生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推出红色地图打卡特色体验活动,侧重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校史馆分门别类地设计出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校史教育侧重点。
3.提高对融媒体时代的认知,实现教育渠道多元化
融媒体使得校史馆与观众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VR、AR等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技术日益成熟,使得网上校史馆场景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自由转换,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校史文化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从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大大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海大学校史馆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和方向,着力整合信息传播途径,将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靠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校史档案、相关资料通过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整理和管理,并通过多媒体发布,学生在“文化+”的主题之下,进行具体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图1)。配合学生对河海大学水文学科创始人刘光文教授的故事挖掘,把展馆变成课堂,利用“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开展“扬光文精神”主题微党课,全程网络直播,扩大档案馆名人馆的影响力。
高校校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意识,对师生及社会公众有启迪、导向和塑造作用,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校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挖掘拓展校史资源,以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实行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校園文化更加丰富,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1]列平.大学校史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2.
[2]张震.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与任务[J].传媒论坛,2020(4):45-46.
[3]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1):46-48.
[4]苏昭妹.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 2019(8):150+153.
关键词:融媒体;校史文化;育人;校史馆
高校校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大学人”经年累月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是具有很强传承性、传播性和教化性的校园文化[1]。校史真实记录着学校的发展轨迹和办学成就,是学校精神特质和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知史鉴今,高校校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语言符号和表达方式,可以使得受教育者更直接、更清晰地受到精神文化教育和熏陶,通过认知、接受并传播校史文化,发挥出“育人”的最大效应。
融媒体是融合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媒介载体,是体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媒体所具有的优势,摒弃单一渠道的传播劣势[2],在现今的媒體宣传与传播中,展示出了十分强大的生命力[3]。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交往都受到新媒体的很大影响,呈现出价值取向多样化、个体意识增强、乐于自我表达等新特点。新形势下,如何挖掘和凝练校史文化,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宣传与新媒体融合,构建以主流价值融入、传统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培育、文化服务拓展为基本要素的立体多维的校史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育人产生倍增效应,是当前档案管理和编研部门面临的新考验。
一、校史中蕴含的精神文化
高校校史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碰撞和融合的结果,包含了学校共同认知的文化价值观。河海大学是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办学一百多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在传承与创新校史文化的过程中,河海大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行业特色底蕴,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
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
河海大学(以下简称“河海”)的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办于1915年,秉承“大工将施,储才为急”的宗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力主为中国培养水利专门人才,勇担治水报国之使命,奠定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肇始骏业。虽历经变迁,学校始终继承着“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办学使命。今天,爱国主义精神文化的内涵已由过去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演化成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具体行为,但其行为的背后,仍旧是爱国主义教育精神作为原动力。
2.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文化
河海的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是由原学校校长、两院院士严恺教授根据水利的特性提出的,一直是学校办学传统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秉承恢宏远大之胸襟、科学严谨之态度,树立为国家水利事业“献身、求实、负责”的宏伟志向,至今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催人上进。
3.坚持真理科学理性的精神文化
大学是传播人类文化、探索科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河海创办时的《设校旨趣》中要求:“于教科则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于教授则必使学生能活用学理而不专致力于背诵”,学校的实验室在当时属上乘,物理、化学等基础课可以几人一组进行实验,各种测量仪器足够学生实习之需,学校建设有图书馆、绘图室和专门的水工实验室。工程学校的学习和训练,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注重实证、讲求实用的素质,养成科学理性精神,受此影响,杰出校友张闻天同志毕生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求真务实。作为精神的延续,学校成立了张闻天陈列馆和张闻天精神研究会,每年还组织“张闻天班”的评选活动。大学既充当了科学理性的发布者和研究者,也充当了社会理想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二、校史传承过程中原有模式的不足
1.局限于馆室,缺乏互动环节
河海大学校史馆是校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介绍的形式传播推广校史文化。校内人员主动参观校史馆的时间和人数都偏少,尽管学校每年均会组织新生教育活动,但对于校史馆的利用仍停留在讲述历史的传统路径上,方式缺少生趣,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校史馆大厅布置了多媒体,可以循环播放展现河海发展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的视频,在展厅布设了电脑照相合成系统和触摸式查询平台,参观者可以自拍留念,校友还可通过触摸查询平台的“杰出校友”板块查询当年的毕业照,这些设施提高了校友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但缺乏互动环节。
2.浮于内容表面,缺乏深度挖掘
校史资源和内容是校史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融媒体背景下,应该更加注重发掘拓展校史资源优势和内容建设。融媒体是一种理念,一种时代特征,不是简单的媒介[4],而学校校史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自身的文化传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在学校校史文化建设中体现融媒体的时代特征。然而,当前众多学校仍然以固定场所(如校史馆、校史博物馆)作为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上较多地依靠校报和宣传栏这些传统模式,个别学校通过虚拟展览、微信公众号、微博和网站等平台拓展传播途径,但是不太注重其应用性,不注重信息更新,传播的内容多是教与学相关方面,更类似说教式灌输,缺乏互动,无法体现融媒体背景下的时代特征,很难让学生自愿接受校史文化内容并融入个人的学习生活,不利于校史文化的建设和推广。
三、创新发展,打造新时代校史文化教育新载体
河海大学校史馆以记载历史、展示成就和教育后人为宗旨,弘扬和传承水利文化和精神,是宣传学校形象的文化名片、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加快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融媒体背景下,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全新的特点,交互性强、统一性突出、传播对象更加宽泛、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在这样的形势下,校史文化建设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1.秉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理念,挖掘校史档案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
校史立足于档案,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校史资源能够为学生成长营造好气候和好生态,“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结合学校发展愿景,大力开展校情校史教育、爱校兴校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大学精神真正转化为广大师生共有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和行为方式,同时把大学校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引领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培育,使广大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校史中蕴含的方法论能够科学地指导自己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河海大学校史馆始终秉承将“静态”史料转化为“动态”史料、把“档案库”变成“思想库”,深入广大师生,广泛征集教师、校友、学生在校期间的笔记、使用过的仪器等实物档案,通过口述采访挖掘展馆中备课笔记背后的故事,录制微视频,引入电视新闻媒体报道,广泛宣传河海人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从线上到线下,实现联动教育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优秀文化。河海大学校史馆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文化主题,面向校内师生,推出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张闻天陈列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教师打造“沉浸式”传播环境,针对大学生激发参与后的获得感;面向中小学生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推出红色地图打卡特色体验活动,侧重交流,实现双向互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校史馆分门别类地设计出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校史教育侧重点。
3.提高对融媒体时代的认知,实现教育渠道多元化
融媒体使得校史馆与观众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强,VR、AR等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的技术日益成熟,使得网上校史馆场景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自由转换,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校史文化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从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大大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和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海大学校史馆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和方向,着力整合信息传播途径,将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靠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校史档案、相关资料通过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整理和管理,并通过多媒体发布,学生在“文化+”的主题之下,进行具体活动的策划和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图1)。配合学生对河海大学水文学科创始人刘光文教授的故事挖掘,把展馆变成课堂,利用“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开展“扬光文精神”主题微党课,全程网络直播,扩大档案馆名人馆的影响力。
高校校史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意识,对师生及社会公众有启迪、导向和塑造作用,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融媒体背景下,高校的校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挖掘拓展校史资源,以新媒体作为教育载体,实行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让校園文化更加丰富,促进校园文化创新。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列平.大学校史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2.
[2]张震.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与任务[J].传媒论坛,2020(4):45-46.
[3]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1):46-48.
[4]苏昭妹.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J].传媒论坛. 2019(8):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