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渗透进入医疗行业,是互联网快速发展演进的一种必然。
互联网自90年代末期先后冲击纸媒(门户、搜索)、通讯(IM工具)、零售(电子商务)、旅游(在线旅游)、金融(互联网金融)、教育(在线教育),其发展的核心脉络即从易到难依次渗透到具备低效率、多痛点、大空间、长尾特征的行业中去。
“医疗健康行业完全符合了互联网选择目标的特征,但由于其涉及线下医疗资源的问题,因此渗透难度大,所以互联网医疗属于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中后期的产物。”亿胜医药副总经理唐祝华告诉《执行官》(微信号:CMO-8888)记者。
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先后获得大笔融资,标志着热炒了两三年的互联网医疗开始真正落地生根。据了解,8月底,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一个月后又与好药师达成战略合作,将直接向用户提供药品推荐和购药服务;而在9月初,丁香园也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获取的最大一笔融资;9月中旬,九安医疗iHealth品牌也获了小米的2500万美元投资。不难看出,面对2014年医疗健康产业的持续火热,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团队都看好互联网医疗这块市场。
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有机会的地方,当然少不了百度、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被视作“下一个金矿”的移动医疗领域,显然正在热起来。
大健康热潮持续汹涌
2014年可以说是大健康涉足互联网的元年——今年5月,支付宝宣布了“未来医院计划”,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用5至10年时间,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6月,微信上首家“全流程就诊平台”上线。7月,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发布“北京健康云”平台。此外,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范围涵盖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查询专业信息等领域,如“春雨掌上医生”、“用药助手”、“5U家庭医生”、“好大夫在线”等。
相比过去的平静,大健康产业为何得到如何空前的关注?先看下面一组数据:2013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产值达3000亿元年,年递增达到15%以上。但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尚存在很大差距。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包括保健、医药及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
面对上述数据,国内某知名投行分析师曾平告诉《执行官》:“以人口健康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战略选择。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这将带动上万亿元的产业规模。大健康产业近两年频传利好,成为资本市场热门话题也不足为奇。”
“慢性病的侵袭、亚健康状态的蔓延、老龄化的加速、养生理念的培育、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些因素的叠加令医疗健康产业迅速壮大,也引发市场争夺大战。随着医改等政策层面深化,集医疗、养老、保健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在形成。”唐祝华说。
纵观中国医疗资源配置,其不合理分配现状,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面对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潜力,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徐华峰则认为:“大健康产业包括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食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提供的不单是产品,而是健康生活解决方案,进而创造更大的商机。”
结合上述业内人士的观点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资源正被大量消耗和透支,如医疗费用高,医保不完善,重医疗轻保健,健康支出重点偏于救治,慢性病形势严峻,数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领域尚待以新思维进行重新开发。资本巨头纷纷奔向投资大健康产业,也是前景可期的一种表现。
“IT式”逆袭
与早期的医疗资讯、门户、社区服务不同,如今新一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业公司更为多元化,包括寻医问诊的交易和咨询、可穿戴硬软件结合、健康管理、医生学术或职业工具、医疗信息化和移动化等。
而另一边的海外市场,慢性病管理便携式设备“卖数据”的盈利模式已成型。据了解,美国WellDoc提供手机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项目。该“糖尿病管家系统”可以在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将诊断建议发送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药选择。
相比国外的医疗可穿戴应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也十分诱人,这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一块肉——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
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的代表不多,而九安医疗则是借助可穿戴设备渗入慢性病管理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据了解,九安医疗正与医院合作管理3000个糖尿病病人。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测量血糖浓度,但病人不可能一天往医院跑许多次。而通过一款血糖仪,病人在家可以测量血糖浓度,血糖仪通过蓝牙将测量结果传到APP软件上,APP软件再回传给医院。“抢占数据入口之后,最终还是要让客户购买服务。”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表示,硬件卖到足够的数量,卖的就不仅仅是硬件,而是得到了一批用户,就可以慢慢构建一套健康医疗的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未来10年对于疾病的管控将逐渐从对患病人群扩展到对健康人群的服务。“以前的医疗器械销售以医院为主。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医疗器械如血糖仪、血压计等简单医疗器械在家庭的普及率会提升,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一位医疗器械公司高管表示,在下一个十年,从诊断、监护、治疗到给药的医药细分领域将开启智能化时代,医疗器械行业向便携化、智能化发展是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传统的医疗器械或被移动医疗、穿戴医疗、商业保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颠覆,智慧医疗、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重点投资领域。
未来的“首富行当”
比尔盖茨和马云都说过类似的话:“未来的首富必然出自生物医疗行业。”
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大佬都认为医疗健康行业是“首富行当”?因为医疗健康行业,特别是我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几乎具备了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营销”影响力、结合线下医疗资源的“地盘效应”、资源汇集的“网络效应”、融资较为容易的“新鲜感效应”。虽然目前在医患互动APP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以“好大夫”、“春雨医生”为主的企业已经占据了主要传播渠道,其他医患互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情况下便不为人知;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和医生已经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沉淀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参与者汇集到平台。
因此,除非出现不同于这两者的新商业模式,纯模仿者很难获得高估值的融资;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因为医生的精力有限,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对于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圈内似乎还没摸到门。
对于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前景,有业内专家表示,尽管目前市场预期和国家政策给互联网医疗健康带来了利好消息,但是国内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用户体验、盈利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这些初创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能否成长壮大,不仅在于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状况,更在于这些移动医疗产品是否能切实解决用户的需求。
从“用户”上来说,从支付宝钱包“未来医院计划”,微信公众账号实现诸如挂号、支付、排队、确认的就诊流程,到360、百度则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突围,互联网公司的方式是把更多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推向自己的用户,同时以自己的用户资源整合医院等生态链资源。最终,在原有用户平台上形成了自己的健康生态。正如上述公司的做法,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医疗健康产业的做法截然不同。
的确,“用户”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关键点。“传统模式是产品思维,厂商只需要提供好的产品就可以,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成功的公司必须完成从产品到平台,再到生态链的跨越。”唐祝华认为,“人口优势会成为传统医疗与新兴互联网对手们竞争时的弱点。”目前进入互联网医疗这一领域除了西门子、飞利浦等传统医疗设备商之外,还有支付宝、腾讯、360、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户数量庞大。
面对上述问题,在一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机遇与变革”沙龙上,几位业内人士均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做起来不易”,公司要做强做大还面临资金、渠道、资质等难题,而对于这些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来说,让他们更为棘手的是产品市场的打开。是的,互联网医疗这块“肉”的未来属于谁,还没有人知道。
互联网自90年代末期先后冲击纸媒(门户、搜索)、通讯(IM工具)、零售(电子商务)、旅游(在线旅游)、金融(互联网金融)、教育(在线教育),其发展的核心脉络即从易到难依次渗透到具备低效率、多痛点、大空间、长尾特征的行业中去。
“医疗健康行业完全符合了互联网选择目标的特征,但由于其涉及线下医疗资源的问题,因此渗透难度大,所以互联网医疗属于互联网渗透传统行业中后期的产物。”亿胜医药副总经理唐祝华告诉《执行官》(微信号:CMO-8888)记者。
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先后获得大笔融资,标志着热炒了两三年的互联网医疗开始真正落地生根。据了解,8月底,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一个月后又与好药师达成战略合作,将直接向用户提供药品推荐和购药服务;而在9月初,丁香园也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获取的最大一笔融资;9月中旬,九安医疗iHealth品牌也获了小米的2500万美元投资。不难看出,面对2014年医疗健康产业的持续火热,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创业团队都看好互联网医疗这块市场。
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有机会的地方,当然少不了百度、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被视作“下一个金矿”的移动医疗领域,显然正在热起来。
大健康热潮持续汹涌
2014年可以说是大健康涉足互联网的元年——今年5月,支付宝宣布了“未来医院计划”,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用5至10年时间,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6月,微信上首家“全流程就诊平台”上线。7月,百度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发布“北京健康云”平台。此外,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范围涵盖寻医问诊、预约挂号、购买医药产品、查询专业信息等领域,如“春雨掌上医生”、“用药助手”、“5U家庭医生”、“好大夫在线”等。
相比过去的平静,大健康产业为何得到如何空前的关注?先看下面一组数据:2013年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产值达3000亿元年,年递增达到15%以上。但与美国、日本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尚存在很大差距。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0%。而我国的健康产业(包括保健、医药及健康产业)仅占GDP的4%-5%。
面对上述数据,国内某知名投行分析师曾平告诉《执行官》:“以人口健康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战略选择。2013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2亿,这将带动上万亿元的产业规模。大健康产业近两年频传利好,成为资本市场热门话题也不足为奇。”
“慢性病的侵袭、亚健康状态的蔓延、老龄化的加速、养生理念的培育、家庭收入的增加,这些因素的叠加令医疗健康产业迅速壮大,也引发市场争夺大战。随着医改等政策层面深化,集医疗、养老、保健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医药大健康产业正在形成。”唐祝华说。
纵观中国医疗资源配置,其不合理分配现状,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面对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潜力,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徐华峰则认为:“大健康产业包括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食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提供的不单是产品,而是健康生活解决方案,进而创造更大的商机。”
结合上述业内人士的观点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资源正被大量消耗和透支,如医疗费用高,医保不完善,重医疗轻保健,健康支出重点偏于救治,慢性病形势严峻,数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领域尚待以新思维进行重新开发。资本巨头纷纷奔向投资大健康产业,也是前景可期的一种表现。
“IT式”逆袭
与早期的医疗资讯、门户、社区服务不同,如今新一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业公司更为多元化,包括寻医问诊的交易和咨询、可穿戴硬软件结合、健康管理、医生学术或职业工具、医疗信息化和移动化等。
而另一边的海外市场,慢性病管理便携式设备“卖数据”的盈利模式已成型。据了解,美国WellDoc提供手机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并与保险公司合作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管理项目。该“糖尿病管家系统”可以在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将诊断建议发送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药选择。
相比国外的医疗可穿戴应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也十分诱人,这也是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一块肉——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
目前,国内互联网医疗的代表不多,而九安医疗则是借助可穿戴设备渗入慢性病管理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据了解,九安医疗正与医院合作管理3000个糖尿病病人。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测量血糖浓度,但病人不可能一天往医院跑许多次。而通过一款血糖仪,病人在家可以测量血糖浓度,血糖仪通过蓝牙将测量结果传到APP软件上,APP软件再回传给医院。“抢占数据入口之后,最终还是要让客户购买服务。”九安医疗董事长刘毅表示,硬件卖到足够的数量,卖的就不仅仅是硬件,而是得到了一批用户,就可以慢慢构建一套健康医疗的生态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未来10年对于疾病的管控将逐渐从对患病人群扩展到对健康人群的服务。“以前的医疗器械销售以医院为主。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医疗器械如血糖仪、血压计等简单医疗器械在家庭的普及率会提升,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一位医疗器械公司高管表示,在下一个十年,从诊断、监护、治疗到给药的医药细分领域将开启智能化时代,医疗器械行业向便携化、智能化发展是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传统的医疗器械或被移动医疗、穿戴医疗、商业保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颠覆,智慧医疗、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重点投资领域。
未来的“首富行当”
比尔盖茨和马云都说过类似的话:“未来的首富必然出自生物医疗行业。”
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大佬都认为医疗健康行业是“首富行当”?因为医疗健康行业,特别是我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几乎具备了互联网入侵的所有特征——大空间、低效率、多痛点,长尾特征。
“先发优势”效应和“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口碑营销”影响力、结合线下医疗资源的“地盘效应”、资源汇集的“网络效应”、融资较为容易的“新鲜感效应”。虽然目前在医患互动APP领域,中国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以“好大夫”、“春雨医生”为主的企业已经占据了主要传播渠道,其他医患互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更多情况下便不为人知;同时,由于大量患者和医生已经在这两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沉淀内容,从而吸引更多参与者汇集到平台。
因此,除非出现不同于这两者的新商业模式,纯模仿者很难获得高估值的融资;先占据医生入口、医院入口等线下资源的平台将率先产生粘性,因为医生的精力有限,很难继续对接其他平台。对于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圈内似乎还没摸到门。
对于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前景,有业内专家表示,尽管目前市场预期和国家政策给互联网医疗健康带来了利好消息,但是国内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用户体验、盈利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这些初创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能否成长壮大,不仅在于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状况,更在于这些移动医疗产品是否能切实解决用户的需求。
从“用户”上来说,从支付宝钱包“未来医院计划”,微信公众账号实现诸如挂号、支付、排队、确认的就诊流程,到360、百度则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突围,互联网公司的方式是把更多的互联网应用与服务推向自己的用户,同时以自己的用户资源整合医院等生态链资源。最终,在原有用户平台上形成了自己的健康生态。正如上述公司的做法,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医疗健康产业的做法截然不同。
的确,“用户”是互联网医疗的一个关键点。“传统模式是产品思维,厂商只需要提供好的产品就可以,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成功的公司必须完成从产品到平台,再到生态链的跨越。”唐祝华认为,“人口优势会成为传统医疗与新兴互联网对手们竞争时的弱点。”目前进入互联网医疗这一领域除了西门子、飞利浦等传统医疗设备商之外,还有支付宝、腾讯、360、百度等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户数量庞大。
面对上述问题,在一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机遇与变革”沙龙上,几位业内人士均认为,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做起来不易”,公司要做强做大还面临资金、渠道、资质等难题,而对于这些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来说,让他们更为棘手的是产品市场的打开。是的,互联网医疗这块“肉”的未来属于谁,还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