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作文教学一直是一个盲区,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懒于写作。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在作文中去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教会学生写作文的方法,并对学生的作文加以鼓励讲评,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发现生活; 真情实感; 作文素材; 鼓励讲评【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18-02
农村经济、教育相对落后,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起来颇具难度。由于许多的限制因素,农村的语文教育依然步履维艰,特别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为此做出了不少探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作文教学依然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盲点和弱点。在此,提出我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1因势利导 观察生活
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虽然相对落后,但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中国的“乡土文学”自产生以来就立足于农村生活,写农村的人和事,并且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要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和美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的来源更多得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在平时的教学中,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作文题材,向学生作一定的口头描述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生活的愿望,可以选择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描写“农村气息”的语段作为引导,让学生在啧啧称赞中认识到只要观察我们的生活总有写不完的素材。
2投入真情 即兴写作
白居易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条件在于情。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引入我们的作文创作。投入感情的文章才是有灵魂的文章,才能动人,感人。
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这样写起来才会有话可说,文章才会有“情”可抒。
其次,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直面生活,培养学生对情绪情感调节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放开了思绪去写作。
其三,打破框框,因材施教。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训练只能作为习作指导的参考,而不能被这个固定的框框所禁锢。教师要根据单元体例,从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调动直接感官,激发写作灵感。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对眼前事物的判断评价。
再次,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同学生一起投入写作的海洋中,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作的方法、创作的成果和乐趣。最后,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思想感受传达给别人,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联系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3确定立意 学会整合
有人认为中学语文作文不是教“写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确实有很多学生有生活有情感,但就是不知道怎样系统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构建一篇好的作文。
首先,确定立意。“意高文自胜”,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对立意的要求就是要鲜明,正确,深刻,新颖。我认为,文章的立意重在要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要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所以,审题立意要突破常规思维束缚。黄宗曦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剖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
其次,学会整合。培根说“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学蜘蛛从自己肚子吐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从掌握积累的素材中,根据立意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选取好的材料。要有所取舍,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素材的整合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最后,安排结构。一般来说,一句话不成文章,文章是若干句话连接起来的,所以你必须会连句。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把句子连接起来,有时前文不搭后语,这也不是好的文章,所以必须还要有一定的结构。写文章是为你表达一定的内容,结构的安排就显得特别重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结构,安排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要让写作的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要突出主题,升华主题。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主题,以句群为开始,以篇章为结束,可以进行一个由简到繁的作文训练体系。
4肯定成果 鼓励创作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适时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发现学生作文中恰切用词和精妙词句。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來,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高、过多。对班上的学生的作文可以进行分类的评议。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我认为,只要学生用心写,总能在文章寻找到比较恰当的词句,精彩的语段。给予这些词句褒奖,可以鼓励学生的写作信心。
其次,摘抄学生的精彩的语句。对于学生的比较精彩的语段,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一一讲评,可以在批改的过程中将这些语句摘抄下来。在班上黑板报或班级园地中展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又可以对其他学生起来鞭策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精彩的句子写在积累本上,使他们明白好词佳句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编辑优秀作文本或张贴优秀作文。如果教师始终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会从中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品。可以在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老师经过修改,让学生工整地把它再写一遍,编辑上目录,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大家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在期末,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选”,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长此以往,多数学生的写作成果得以肯定,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写作水平也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同时还疏通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叛逆心旺盛的时期,选择适合他们的作文教学方式,可以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9年第11期)
[2]《叶圣陶作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3]《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
[4]《利用学生优秀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但方志,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3期)
【关键词】发现生活; 真情实感; 作文素材; 鼓励讲评【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218-02
农村经济、教育相对落后,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在农村实施起来颇具难度。由于许多的限制因素,农村的语文教育依然步履维艰,特别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为此做出了不少探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作文教学依然是农村语文教学的盲点和弱点。在此,提出我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1因势利导 观察生活
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虽然相对落后,但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中国的“乡土文学”自产生以来就立足于农村生活,写农村的人和事,并且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要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和美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的来源更多得源于生活,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在平时的教学中,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作文题材,向学生作一定的口头描述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生活的愿望,可以选择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描写“农村气息”的语段作为引导,让学生在啧啧称赞中认识到只要观察我们的生活总有写不完的素材。
2投入真情 即兴写作
白居易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根本条件在于情。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引入我们的作文创作。投入感情的文章才是有灵魂的文章,才能动人,感人。
首先,教师要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目,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悟。这样写起来才会有话可说,文章才会有“情”可抒。
其次,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直面生活,培养学生对情绪情感调节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放开了思绪去写作。
其三,打破框框,因材施教。语文教材的单元作文训练只能作为习作指导的参考,而不能被这个固定的框框所禁锢。教师要根据单元体例,从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调动直接感官,激发写作灵感。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时就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对眼前事物的判断评价。
再次,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同学生一起投入写作的海洋中,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创作的方法、创作的成果和乐趣。最后,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思想感受传达给别人,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联系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3确定立意 学会整合
有人认为中学语文作文不是教“写什么”,而是教“怎么写”。确实有很多学生有生活有情感,但就是不知道怎样系统的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去构建一篇好的作文。
首先,确定立意。“意高文自胜”,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对立意的要求就是要鲜明,正确,深刻,新颖。我认为,文章的立意重在要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要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力求旧中见新,俗中见新。所以,审题立意要突破常规思维束缚。黄宗曦说“每一刻,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处缠绕笔端,剖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
其次,学会整合。培根说“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学蜘蛛从自己肚子吐丝,而应该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从掌握积累的素材中,根据立意进行筛选,提炼,化用。从中选取好的材料。要有所取舍,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充分论证观点和内容的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素材的整合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最后,安排结构。一般来说,一句话不成文章,文章是若干句话连接起来的,所以你必须会连句。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仅仅把句子连接起来,有时前文不搭后语,这也不是好的文章,所以必须还要有一定的结构。写文章是为你表达一定的内容,结构的安排就显得特别重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结构,安排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要让写作的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要突出主题,升华主题。在训练的时候,可以先确定主题,以句群为开始,以篇章为结束,可以进行一个由简到繁的作文训练体系。
4肯定成果 鼓励创作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成果适时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发现学生作文中恰切用词和精妙词句。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來,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高、过多。对班上的学生的作文可以进行分类的评议。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我认为,只要学生用心写,总能在文章寻找到比较恰当的词句,精彩的语段。给予这些词句褒奖,可以鼓励学生的写作信心。
其次,摘抄学生的精彩的语句。对于学生的比较精彩的语段,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能一一讲评,可以在批改的过程中将这些语句摘抄下来。在班上黑板报或班级园地中展出。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又可以对其他学生起来鞭策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把这些精彩的句子写在积累本上,使他们明白好词佳句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编辑优秀作文本或张贴优秀作文。如果教师始终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作文,会从中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品。可以在每次作文后,选择一些优秀的作文,老师经过修改,让学生工整地把它再写一遍,编辑上目录,装订成册,在班上传阅。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大家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在期末,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选”,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长此以往,多数学生的写作成果得以肯定,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写作水平也会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同时还疏通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叛逆心旺盛的时期,选择适合他们的作文教学方式,可以使得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9年第11期)
[2]《叶圣陶作文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3]《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
[4]《利用学生优秀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但方志,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