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

来源 :中华书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维忠,1968年生,安徽肥东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博物馆副馆长。
  “挑灯看剑”既暗达一种意志,又明喻一种精神,当然也饱含一种情怀。
  张维忠弱冠从戎,几易军营,至今三十年整。吾知维忠贤辈,于军务政事,每能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于学养修为,恒以古贤为师,谦卑为德,正所谓“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故多次立功受奖,博得部队首长、战友好评。然其间亦多有低头愧叹:难顾老家父母之体弱、生活之贫俭,弟妹无业求职之艰辛……多少次父母患病遥盼儿归却无声,维患隗疚因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尽孝心,只叹自古忠孝难两全。唯有报国忠心,建功立业,可慰藉心灵。于是他操戈顾曲,钟情书法,挑灯夜战,笃学精研,终有所成。
  张维忠书法,远追魏碑墓志,深尊晋唐帖学,游于楷、行、草之诸体,深造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修得扎實艺术根基,端现独自风格面貌。其楷书古拙朴辣,峻拔险绝,生动活落。其行草碑帖交融,飘逸劲健,自然天成。观其书法,碑的雄强厚重中又见帖的秀逸清新,书卷气中富含现代审美情趣,总之,其书有史有我有生气。
  书法发展之道,理当碑帖相济。回首清代碑学兴起,叹惋一时式微。如今碑帖结合之风,此乃艺术发展之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维忠是当代书坛走碑帖结合之路较为成功的中青年代表性书家之一,这似乎亦可佐证中国书法之前途所在。
  古人“醉里挑灯看剑”,是抒发时刻不忘平乱安国的壮志豪情,我以为张维忠的“挑灯看剑”,是以笔为器,以艺铸魂,书写时代,温润心灵。
  为艺者技法为表,学养为里,德行为上。
  张维忠从艺,注重书外求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养志,以诗词美学养性,自觉抱施德艺双修素心,此等德馨,乃书家为艺而能风规自远之根本,这也正是他的书法艺术价值之所在。
  责任编辑:韩少玄
其他文献
田添繪画作品
期刊
2019年12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573件作品的宏大阵容书写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昂扬奋进的时代篇章,凸显了新时代美术创造的民族精神。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共37件(其中金奖作品9件、银奖作品14件、
期刊
1983年生,河北邯郸人。201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荐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属于自已的山林,四时诸景皆备,尽可随性徜徉。这片山林可能比现实中的宇宙更加广阔,“乘云气,御飞龙,逍遥于四海之外”;这片山林也可以很狭小,在这个“鸟倦飞而知还”的小小空间里“审容膝易安”。较之吉人,当下所居城市,你我所有,
期刊
瑞明的艺术之路,入门正识,取法乎高,书画同修。余课徒之时曾云:不以今人为师,不做以下人物。若立志不高,入门不正,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若志存高远,努力研修,则能登峰造极。需拜师两位:造化、古人是也!若师今人,见于师齐,艺亦减半。如:学书若师羲之,献之同窗;若师献之,羲为师爷。故用功应以上而下,不可以下而上也。  瑞明常研汉、魏佛画,至上而下,一路究研,得其正源清流。自知书画之基础乃小道,欲成大家,
期刊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五泄山图》(图1),绢本水墨立轴,为其山水画风格成型期代表作。先后为高士奇(1645-1703)、关冕钧(1871-1993)、Walter Hochstadter (1914—2007)收藏,现藏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①。  陈洪绶(1598-1652),幼名莲子,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以其变形高古的人物画而声名卓著,而其山水画却鲜为画史学者所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
期刊
顏梅华,早年以创作连环画为主。《新闺怨》《迎春曲》《大和岛解放记》《女英雄黄秀英》《信陵君》《橘林喜事》等作品,备受赞誉,被业界誉为“四小名旦”。  1955年,颜梅华迎来艺术生命的一个转折。当时,在刚刚建成的中苏友好大厦(现名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一个苏联造型艺术展,里面有许多反映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的油画、版画及小说插图作品。“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来自遥远国度艺术家的原作,观摩时即有醍醐灌顶之感,热血
期刊
“以行人楷”,我的理解是在楷书书写过程中注重法度和书写速度的同时,还要辩证借鉴其它书体的结字、用笔和逸趣融入其中,以丰富其结字的变化、用笔的节奏、情趣的宣泄,进而最大程度地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艺术追求,这种书写状态与“笔墨当随时代”是相一致的。  以行人楷可强“势”。蔡邕《九势》:“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
期刊
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  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郑燮题画《八畹兰》  郑燮,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生于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市)城东门外之下甸,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十二月十二日寅时,享年73岁,葬于兴化管阮庄(今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  郑燮幼孤家贫,父立庵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市)设馆授徒,郑燮随其学,应
期刊
主讲人:刘墨(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时间:2018年7月  地点:十万莲花馆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号缶庐,别号甚多,有苦铁、破荷、老缶、大聋等。浙江安吉人,青年时曾经学过辞章、训诂、书画等,后来终于在书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吴昌硕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在20世纪,他都是不可超越的。他的篆刻开宗立派,书法开宗立派,绘画也开宗立派
期刊
在中国古代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群体只能作为家庭的附庸。只允许女性在家庭范围内活动。《白虎通·嫁娶》:“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人事者也。”从法律上讲,为了保障男性的权利,规定:“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从教育上讲,男性接受教育,经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女性仅接受《论语》《孝经》等基础教育,还要对《女德》《女诫》等烂熟于胸,烹饪、女红是学习的重点。中上层女性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