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希腊文中,表示“物的价值”概念的词αξια,同时有着“重量”、“荣誉”、“法官给犯人符合正义原则的处罚”等多重含义,这些词汇都与“质价相当”的朴素正义观、道德感乃至价值理论根本问题息息相关。
此中所反映的早期希腊的价值观念,随后逐渐转变为神学时期的“上帝之法”、“正义定价”等原则,然后再转变为中世纪晚期的自然法、人本主义的原则,最后转化为近代资本主义定价的原则——自由竞争。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观念的每一次重大改变都伴随着并且介入了当时的政治、宗教力量格局的变化”。而不被某一阶段的社会主流接纳支持的观念,在思想史上也未必消亡了,只是可能以各种状态保存到未来并影响着学术的方向,成为有独立生命的存在。
善、道德、幸福、正义、自由、民主,这一连串名词似乎与经济学中常见的财富、效用、增长、价格、均衡等概念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在《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中,汪丁丁却将它们并列为关涉到经济学根本问题意识的基本学术主题,并结合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视角与成果进一步阐释深发。与此同时,他还把主要学者的思想路径放到个人经历、历史情境、社会背景、学术传统等复合维度的思考框架里,理解与探究整个学科如何通过批判与对话达致进步。可以说,这部非典型的经济学思想史佳作,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学思想的原初样貌。
书中文献兼顾前沿性与经典性,从一开始就注重追溯经济学最新知识的学术源流,试图寻找贯穿既有的全部经济学思想核心的议题并加以论证,务求确证它们“遵循每一学科的知识共同体长期认可的那些权威认可的标准”,也就是说让它们的知识合法性值得信赖。在作者看来,学科的根本问题都是通过历代重要思想家之间而非同代人之间的对话来呈现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思想史课程要讲解的其实是“社会理论”或曰“社会思想研究”;在经济学思想史课程中首先要介绍的“第一身份”是思想家、其次才是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经济学家们。借着他们的超绝洞察力、他们所发现的时代重大问题、他们展开思辨的方法,我们才能找到一条直指经济学核心与精髓的路径,才能让经济学在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对话中自行呈现出“更高层次的真理”。
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也曾多次指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其实是政治经济学,并且是比“财富”更重要的“人学”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不应只研究人的心智(mind),还应当研究人的心灵(heart)。这种关于“人的研究”的定义,与已经过度专业化、零碎化、细密化、局部化了的当代经济学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值得今人珍视与深思。
不妨以亚当·斯密为例。“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原富》中的这段话恐怕是经济学中被引用最多的语言,这很容易让人误解斯密是个冷酷无情、只重实利的人。
但其实在撰写《原富》之前,斯密早已凭借论述伦理行为的《道德情操论》,为自己赢得了“哲学家斯密”的声誉。他遵循着启蒙运动的传统,不仅仅涉及作为整体还没有影儿的经济学的朴素思想,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四个部分在内的关于同情、正义、仁慈、克己等美德情操的“道德哲学”。斯密以人类的种种本性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改善我们境况的渴望”让所有人都想比现在活得更好,“互通有无”的倾向则让所有人习惯于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行为。斯密极力主张,社会只有充分利用人的这些天性,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
在遗嘱里,亚当·斯密要求将自己的16卷手稿尽数烧毁,唯一允许留下的残篇是关于天文学历史的。事实上,对斯密思想的真正概括与此有着微妙的关联。斯密只有一张面孔,交错修正的各种版本的《原富》与《道德情操论》构成了一个整体,他在论著里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受加尔文教派与斯多噶学派的影响,而这两种宗教思想都包含着神对人间秩序的一种“先定和谐”。由于相信人类社会交换系统是先验自发的和谐秩序,斯密才会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假说,才会坚信人们能像按各自轨道和谐运行的群星一样,平等相处、互相帮助、自由交换、寻求增进各自的私利,而整个社会也会繁荣昌盛,“不需要中央计划者的喊叫,也不需要监工的管制”。
根据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爱德温·坎南的评价,亚当·斯密超越前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不谈只重提高国家财富总量却罔顾人均贫困的、强权论的“君王经济学”,而首次强调了大众的、市民的、个人主义的经济学的道德立场,以“看不见的手”论证了利己之心的合理性。
在每个参与者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终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最重要的是,普通民众可以享受到一个较高的生活品质”,这是关于市场、合作与自由的巨大力量。遗憾的是,分工和市场竞争使我们每一个人日益变得职业化、技巧化,对建构知识和整全真理的关怀却越来越淡漠。如今过度数理化的“专业”经济学家们,往往在单纯强调“市场”概念的同时,完全回避了对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等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特征的考察。
汪丁丁从空间、时间、质量标准、不确定性、交易费用、策略性定价、社会选择、社会地位、微观结构演化等九个维度与面相对价格概念进行的剖析,读来令人折服。
所有的西方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著名的埃奇沃思方盒,但都没有交待其限制条件。汪丁丁转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的结论,指出一般均衡存在的前提之一就是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公平程度,“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很可能没有一般均衡”,这是被许多所谓“经济学家”忽略的关键点。
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个体理性不能解决公共选择的问题,甚至连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汪丁丁借用阿马蒂亚·森的学术观点,强调我们必须让公众可以发声、对话,结果是“要听得见每一个人的声音”,以避免一言堂和威权的出现。作者向我们重现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大师们的所忧所求,当中其实恰恰体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恒久理念:让人在自由中获得富裕,在富裕中走向自由,从经济自由出发获得人的全面自由。可惜的是,在这个虚浮焦躁的时代,人类福祉的进步往往只被简单理解为数量的增长,而不是质量的深入与广博。 当代主流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专业化、抽象化、形式化,另一方面却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远离理论底蕴,甚至远离原有的对道德和人文的关怀。在这样的定义与语境下,经济学的底气与依凭终将消散。只有打破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将经济学的骨架与其内里的哲学根源、外在的数理血肉结合起来,将对经济学的探讨由器物的、工具的、技术性的层面提升和回归到关于“人的研究”的层面,才有可能让我们得以在以有限生命追逐无限知识的过程中,“相信我所追逐的那一极细小的知识片断不是虚幻”。这或许正是《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高校教师)
本书是汪丁丁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学思想史”课程的讲义。
这本讲义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来对经济学进行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均衡、货币等。
作者的思想并未满足于停留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基本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个人以及全社会的生存状态一起讨论:“善与幸福”、“情感与心灵”、“社会正义”都是作者的关注所在。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作者:汪丁丁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一周书情
《未来十年》
主编:祁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
聚集了中国金融领域14位重量级的官员、专家、学者,重点探讨中国转型期将面临哪些方面的重大挑战、未来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国际投资市场的变化、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市场制度变革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沙发上的家族企业》
作者:(荷)弗里斯、(美)卡洛克、特雷西
译者:钱峰,高皓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2-1
通过探究家族企业人类动力学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著名教授联合创作,首次将家族企业治理与临床心理学完美结合,为倚在沙发上无视危机的家族企业问诊把脉。
《央企真相》
作者:邱宝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3-1
国内首部直面央企问题的严肃著作;真实讲述鲜为人知的改革故事;客观剖析经济转型的是非曲直;理性还原“新央企”的真实面目;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主脉,解读“央企真相”。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作者:沈志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2-1
1956年,东欧爆发了令人震惊的“波匈事件”,紧接着的1957年,中国迎来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反右派”运动……
历史学家讲述最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中所提及的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
此中所反映的早期希腊的价值观念,随后逐渐转变为神学时期的“上帝之法”、“正义定价”等原则,然后再转变为中世纪晚期的自然法、人本主义的原则,最后转化为近代资本主义定价的原则——自由竞争。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观念的每一次重大改变都伴随着并且介入了当时的政治、宗教力量格局的变化”。而不被某一阶段的社会主流接纳支持的观念,在思想史上也未必消亡了,只是可能以各种状态保存到未来并影响着学术的方向,成为有独立生命的存在。
善、道德、幸福、正义、自由、民主,这一连串名词似乎与经济学中常见的财富、效用、增长、价格、均衡等概念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在《经济学思想史讲义》中,汪丁丁却将它们并列为关涉到经济学根本问题意识的基本学术主题,并结合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人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视角与成果进一步阐释深发。与此同时,他还把主要学者的思想路径放到个人经历、历史情境、社会背景、学术传统等复合维度的思考框架里,理解与探究整个学科如何通过批判与对话达致进步。可以说,这部非典型的经济学思想史佳作,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学思想的原初样貌。
书中文献兼顾前沿性与经典性,从一开始就注重追溯经济学最新知识的学术源流,试图寻找贯穿既有的全部经济学思想核心的议题并加以论证,务求确证它们“遵循每一学科的知识共同体长期认可的那些权威认可的标准”,也就是说让它们的知识合法性值得信赖。在作者看来,学科的根本问题都是通过历代重要思想家之间而非同代人之间的对话来呈现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思想史课程要讲解的其实是“社会理论”或曰“社会思想研究”;在经济学思想史课程中首先要介绍的“第一身份”是思想家、其次才是作为经济学研究者的经济学家们。借着他们的超绝洞察力、他们所发现的时代重大问题、他们展开思辨的方法,我们才能找到一条直指经济学核心与精髓的路径,才能让经济学在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对话中自行呈现出“更高层次的真理”。
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也曾多次指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它其实是政治经济学,并且是比“财富”更重要的“人学”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不应只研究人的心智(mind),还应当研究人的心灵(heart)。这种关于“人的研究”的定义,与已经过度专业化、零碎化、细密化、局部化了的当代经济学的观点截然不同,却值得今人珍视与深思。
不妨以亚当·斯密为例。“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原富》中的这段话恐怕是经济学中被引用最多的语言,这很容易让人误解斯密是个冷酷无情、只重实利的人。
但其实在撰写《原富》之前,斯密早已凭借论述伦理行为的《道德情操论》,为自己赢得了“哲学家斯密”的声誉。他遵循着启蒙运动的传统,不仅仅涉及作为整体还没有影儿的经济学的朴素思想,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包括神学、伦理学、法学和政治学四个部分在内的关于同情、正义、仁慈、克己等美德情操的“道德哲学”。斯密以人类的种种本性构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改善我们境况的渴望”让所有人都想比现在活得更好,“互通有无”的倾向则让所有人习惯于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行为。斯密极力主张,社会只有充分利用人的这些天性,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
在遗嘱里,亚当·斯密要求将自己的16卷手稿尽数烧毁,唯一允许留下的残篇是关于天文学历史的。事实上,对斯密思想的真正概括与此有着微妙的关联。斯密只有一张面孔,交错修正的各种版本的《原富》与《道德情操论》构成了一个整体,他在论著里的思想是一致的。
他受加尔文教派与斯多噶学派的影响,而这两种宗教思想都包含着神对人间秩序的一种“先定和谐”。由于相信人类社会交换系统是先验自发的和谐秩序,斯密才会提出“看不见的手”这一假说,才会坚信人们能像按各自轨道和谐运行的群星一样,平等相处、互相帮助、自由交换、寻求增进各自的私利,而整个社会也会繁荣昌盛,“不需要中央计划者的喊叫,也不需要监工的管制”。
根据伦敦经济学院教授爱德温·坎南的评价,亚当·斯密超越前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不谈只重提高国家财富总量却罔顾人均贫困的、强权论的“君王经济学”,而首次强调了大众的、市民的、个人主义的经济学的道德立场,以“看不见的手”论证了利己之心的合理性。
在每个参与者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终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最重要的是,普通民众可以享受到一个较高的生活品质”,这是关于市场、合作与自由的巨大力量。遗憾的是,分工和市场竞争使我们每一个人日益变得职业化、技巧化,对建构知识和整全真理的关怀却越来越淡漠。如今过度数理化的“专业”经济学家们,往往在单纯强调“市场”概念的同时,完全回避了对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网络等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特征的考察。
汪丁丁从空间、时间、质量标准、不确定性、交易费用、策略性定价、社会选择、社会地位、微观结构演化等九个维度与面相对价格概念进行的剖析,读来令人折服。
所有的西方经典经济学教科书都会提到著名的埃奇沃思方盒,但都没有交待其限制条件。汪丁丁转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的结论,指出一般均衡存在的前提之一就是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公平程度,“一个贫富悬殊的社会很可能没有一般均衡”,这是被许多所谓“经济学家”忽略的关键点。
根据“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个体理性不能解决公共选择的问题,甚至连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汪丁丁借用阿马蒂亚·森的学术观点,强调我们必须让公众可以发声、对话,结果是“要听得见每一个人的声音”,以避免一言堂和威权的出现。作者向我们重现了经济学和经济学大师们的所忧所求,当中其实恰恰体现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恒久理念:让人在自由中获得富裕,在富裕中走向自由,从经济自由出发获得人的全面自由。可惜的是,在这个虚浮焦躁的时代,人类福祉的进步往往只被简单理解为数量的增长,而不是质量的深入与广博。 当代主流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专业化、抽象化、形式化,另一方面却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远离理论底蕴,甚至远离原有的对道德和人文的关怀。在这样的定义与语境下,经济学的底气与依凭终将消散。只有打破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将经济学的骨架与其内里的哲学根源、外在的数理血肉结合起来,将对经济学的探讨由器物的、工具的、技术性的层面提升和回归到关于“人的研究”的层面,才有可能让我们得以在以有限生命追逐无限知识的过程中,“相信我所追逐的那一极细小的知识片断不是虚幻”。这或许正是《经济学思想史讲义》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作者为高校教师)
本书是汪丁丁在北京大学讲授“经济学思想史”课程的讲义。
这本讲义超越了经济学的专业化视角,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来对经济学进行反思,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均衡、货币等。
作者的思想并未满足于停留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基本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与我们每个人以及全社会的生存状态一起讨论:“善与幸福”、“情感与心灵”、“社会正义”都是作者的关注所在。
《经济学思想史讲义》 作者:汪丁丁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8月
一周书情
《未来十年》
主编:祁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1
聚集了中国金融领域14位重量级的官员、专家、学者,重点探讨中国转型期将面临哪些方面的重大挑战、未来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国际投资市场的变化、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市场制度变革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等重大问题。
《沙发上的家族企业》
作者:(荷)弗里斯、(美)卡洛克、特雷西
译者:钱峰,高皓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2-1
通过探究家族企业人类动力学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著名教授联合创作,首次将家族企业治理与临床心理学完美结合,为倚在沙发上无视危机的家族企业问诊把脉。
《央企真相》
作者:邱宝林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3-1
国内首部直面央企问题的严肃著作;真实讲述鲜为人知的改革故事;客观剖析经济转型的是非曲直;理性还原“新央企”的真实面目;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主脉,解读“央企真相”。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作者:沈志华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2-1
1956年,东欧爆发了令人震惊的“波匈事件”,紧接着的1957年,中国迎来了一场席卷神州大地的“反右派”运动……
历史学家讲述最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中所提及的中国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