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小作家》:郭老师教语文很多年,写作时间相比于你的教书生涯不算长,你是如何走上儿童文学创作之路的?
郭姜燕:说起这个,我要感谢女儿。2009年夏天,读中学的女儿暑假作业颇多,我就陪着她。突然心血来潮,以女儿为原型,写了一篇她和猫的小说,投给杂志社,居然发表了,这让我很惊喜。
那时,我并没有想到要走创作的道路。后来遇到我的导师冯卫东先生,他带着我做教育课题研究,得知我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鼓励我说,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它关乎文学,关乎儿童和教育。他的话激励了我,让我开始了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
随后,作品相继发表,还没来得及高兴,女儿跟我说:“妈妈,你永远不要糊弄小孩子,你写作的时候要想到,这个孩子读了你的作品,他到20岁、30岁以后再回想,他不会后悔读过你的作品。”女儿的话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来自己手中的笔有千斤重。这成为我写作的箴言,每次动笔写作前,女儿的这句话都会回荡在我耳边,给我压力、给我动力,也给我责任感。
《莫愁·小作家》:作为教学名师、语文学科带头人,你是如何兼顾好教学与创作的?
郭姜燕:在与儿童文学触电之前,我写了不少教育教学类论文,努力向名师的目标进发。但我发现,这样做给我带来了一些荣誉称号,却没能让我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恰恰是儿童文学,使我成了一个懂孩子、也让孩子更喜欢的老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倍增长。现在,我更在乎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喜欢语文,我能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我带孩子们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练习写作,我也跟他们一起观察一起思考一起写作。有时,我是孩子们的写作素材;有时,孩子们给了我创作灵感。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莫愁·小作家》:在你看来,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郭姜燕: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有温度也有深度的,哪怕写“不幸”,底色也应该是明亮的,它应该带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善良,为他们的童年打底。
在阅读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倾听的文学,因为没有对儿童的倾听,就没有对儿童生活的深度介入;没有倾听,就没有对他人和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切体悟:缺失倾听的文字必定失去温度。倾听着孩子,不知不觉中,我收获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与孩子对话,让我揣摩如何表达才更贴近当下的孩子。在创作时,我会想象我面前就是孩子,我在给他们讲故事,用什么样的语气讲能更吸引他们?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能给孩子更好的语言范例?这样想着,这样做着,就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我是一个生活在读者中的作者,这是我最大的优势。
????
《莫愁·小作家》:《布罗镇的邮递员》可以说囊括了当年儿童文学界的各项最高奖,你觉得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郭姜燕:我以为,应该是用简单的故事传达了温暖和力量吧。這本书我是从一个短篇开始写的,一次修手表的经历让我想起“制造时间”的情节,写着写着,主人公阿洛形象逐渐立体和丰满,觉得他的故事可以延续,我才让阿洛带着我,穿行于布罗镇和森林之间,完善着他的故事。阿洛的故事可以给生活中遇到挫折的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让他们觉得阿洛可以学习、可以超越。
写这本书时,女儿正读高三,为了让女儿多睡半小时,我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小房子。为了孩子学习更专心,房子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每天等孩子下课的时间特别漫长,在等待中,我和心中的阿洛一起体验童话中的人生,写着写着,心就静了,很多世俗的东西似乎都被过滤掉了,人变得纯粹而充实。其实这也是我想告诉孩子们的,不要怕写不好,慢慢写,从写好几句话开始,慢慢扩展到写一个段落,写一个故事。沉浸在写作中,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快乐。
《莫愁·小作家》:你说儿童文学改变了你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能详细说说吗?
郭姜燕:儿童文学是对儿童形象和儿童心灵的塑造,充满了对童真童趣的描写和展示,为了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必然要广泛阅读。
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我先读,再和他们一起读,边读边和他们聊书中的故事、人物,谈自己的感想。就这样,我和孩子们拥有了很多共同的朋友——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长不大的彼得潘……我发现,原来我每天面对的孩子不平面,不单一,不只关心学习和考试,他们的天性那么活泼,那么充满能量。他们身上拥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特质,我却一再将他们忽略。这种长期的忽略,变成一道深深的壕沟,将我和孩子们分隔在两边,难以靠近,难以对话,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教育。
阅读和研究儿童文学,让我认识并“回归”了童年,在教育教学中和孩子们开始“心心相印”。我逐渐理解学生,和学生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学生渐渐靠近我,把我当成朋友,我不仅能倾听到学生发出的声音,还能倾听到他们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意味着我对他们的关注、尊重、宽容和爱护,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教学也因而变得容易了很多。
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创作,让我眼中的孩子们富有了自己的个性色彩,他们成为独特的“那一个”,我更加懂他们。
儿童文学填平了我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让我们成为朋友,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活力与趣味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我款待了学生,学生以更深切的款待回馈了我。
为了成为好作家,读书成为我生命的必需。阅读去除了我身上的浮躁之气,让我进入平心静气的状态。我清醒地知道,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首先要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然后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两者相互推动,相辅相成。文学帮助我寻找到一种与孩子的本性更加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意外收获。
凭着对儿童的理解,解读学生时我有了底气;作为一名沉浸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作者,解读教材时,我有了个性;因与儿童亲密交往的友好关系,让我和学生的课堂交流无障碍,常常诞生出令人惊喜的灵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原先令我困惑的许多作文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儿童文学的使命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何尝不是提供人性基础的教育呢?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我始终引导着孩子们向善、向美,向着光明,为他们奠定美好的基础底色。
《莫愁·小作家》:你还负责学校文学社,带领孩子阅读,指导孩子写作,颇有成效。能分享一下经验吗?
郭姜燕:我会带着文学社的孩子一起阅读,读童话,读童诗,写童话,写童诗,不少孩子都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作品。我要求他们每天自主阅读喜欢的书籍不少于半小时,同时鼓励他们坚持写日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写日记会让写作变得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坚持下来的同学尝到了甜头,慢慢爱上了写作。从我的经验来说,欣赏他们的长处,发掘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热爱写作。
而对于儿童阅读,我个人的建议是,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去读他感兴趣的作品,中高年级则开始要着重引导孩子进行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关于写作,低年级要降低难度和要求,培养孩子的写作胆量和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和吃饭说话一样自然简单,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指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素材,培养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敏感度,让孩子做到“有米下锅”,有话可说,再进行方法的指导就容易多了。
《莫愁·小作家》:很多家长向我们求助,说孩子读书不少,但依然写不好作文,对此,你怎么看?
郭姜燕:这几乎是一个普遍问题。阅读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但我们常常忘记,言为心声,心里有,笔下才能有。心里如何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目光永远不要忘记去关注生活,生活里的万事万物,生活里那些细微的波澜,都要看在眼里,留在心里,用心体会,敏感温柔地去感受,感悟,然后有感想。
所以,阅读可以助力写作,但只有阅读没有“生活”也很难写好作文。
郭姜燕: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对象,作品入选中宣部2016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2016年度中国好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近日,我们邀请郭姜燕谈谈她的创作故事与阅读心得。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郭姜燕:说起这个,我要感谢女儿。2009年夏天,读中学的女儿暑假作业颇多,我就陪着她。突然心血来潮,以女儿为原型,写了一篇她和猫的小说,投给杂志社,居然发表了,这让我很惊喜。
那时,我并没有想到要走创作的道路。后来遇到我的导师冯卫东先生,他带着我做教育课题研究,得知我发表过儿童文学作品,鼓励我说,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一种教育研究方式,它关乎文学,关乎儿童和教育。他的话激励了我,让我开始了对儿童教育的研究,开始了儿童文学创作。
随后,作品相继发表,还没来得及高兴,女儿跟我说:“妈妈,你永远不要糊弄小孩子,你写作的时候要想到,这个孩子读了你的作品,他到20岁、30岁以后再回想,他不会后悔读过你的作品。”女儿的话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来自己手中的笔有千斤重。这成为我写作的箴言,每次动笔写作前,女儿的这句话都会回荡在我耳边,给我压力、给我动力,也给我责任感。
《莫愁·小作家》:作为教学名师、语文学科带头人,你是如何兼顾好教学与创作的?
郭姜燕:在与儿童文学触电之前,我写了不少教育教学类论文,努力向名师的目标进发。但我发现,这样做给我带来了一些荣誉称号,却没能让我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恰恰是儿童文学,使我成了一个懂孩子、也让孩子更喜欢的老师,职业的幸福感成倍增长。现在,我更在乎的是孩子们是不是喜欢语文,我能不能给孩子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我带孩子们观察生活,思考人生,练习写作,我也跟他们一起观察一起思考一起写作。有时,我是孩子们的写作素材;有时,孩子们给了我创作灵感。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莫愁·小作家》:在你看来,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要素?
郭姜燕: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有温度也有深度的,哪怕写“不幸”,底色也应该是明亮的,它应该带给孩子尽可能多的善良,为他们的童年打底。
在阅读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倾听的文学,因为没有对儿童的倾听,就没有对儿童生活的深度介入;没有倾听,就没有对他人和自我内心世界的真切体悟:缺失倾听的文字必定失去温度。倾听着孩子,不知不觉中,我收获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与孩子对话,让我揣摩如何表达才更贴近当下的孩子。在创作时,我会想象我面前就是孩子,我在给他们讲故事,用什么样的语气讲能更吸引他们?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能给孩子更好的语言范例?这样想着,这样做着,就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我是一个生活在读者中的作者,这是我最大的优势。
????
《莫愁·小作家》:《布罗镇的邮递员》可以说囊括了当年儿童文学界的各项最高奖,你觉得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郭姜燕:我以为,应该是用简单的故事传达了温暖和力量吧。這本书我是从一个短篇开始写的,一次修手表的经历让我想起“制造时间”的情节,写着写着,主人公阿洛形象逐渐立体和丰满,觉得他的故事可以延续,我才让阿洛带着我,穿行于布罗镇和森林之间,完善着他的故事。阿洛的故事可以给生活中遇到挫折的孩子们以勇气和力量,让他们觉得阿洛可以学习、可以超越。
写这本书时,女儿正读高三,为了让女儿多睡半小时,我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小房子。为了孩子学习更专心,房子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每天等孩子下课的时间特别漫长,在等待中,我和心中的阿洛一起体验童话中的人生,写着写着,心就静了,很多世俗的东西似乎都被过滤掉了,人变得纯粹而充实。其实这也是我想告诉孩子们的,不要怕写不好,慢慢写,从写好几句话开始,慢慢扩展到写一个段落,写一个故事。沉浸在写作中,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快乐。
《莫愁·小作家》:你说儿童文学改变了你的教育观和教学观,能详细说说吗?
郭姜燕:儿童文学是对儿童形象和儿童心灵的塑造,充满了对童真童趣的描写和展示,为了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必然要广泛阅读。
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我先读,再和他们一起读,边读边和他们聊书中的故事、人物,谈自己的感想。就这样,我和孩子们拥有了很多共同的朋友——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长不大的彼得潘……我发现,原来我每天面对的孩子不平面,不单一,不只关心学习和考试,他们的天性那么活泼,那么充满能量。他们身上拥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特质,我却一再将他们忽略。这种长期的忽略,变成一道深深的壕沟,将我和孩子们分隔在两边,难以靠近,难以对话,更难以实现真正的教育。
阅读和研究儿童文学,让我认识并“回归”了童年,在教育教学中和孩子们开始“心心相印”。我逐渐理解学生,和学生有了很多共同的话题,学生渐渐靠近我,把我当成朋友,我不仅能倾听到学生发出的声音,还能倾听到他们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意味着我对他们的关注、尊重、宽容和爱护,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的,教学也因而变得容易了很多。
儿童文学的阅读与创作,让我眼中的孩子们富有了自己的个性色彩,他们成为独特的“那一个”,我更加懂他们。
儿童文学填平了我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让我们成为朋友,而他们也用自己的活力与趣味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我款待了学生,学生以更深切的款待回馈了我。
为了成为好作家,读书成为我生命的必需。阅读去除了我身上的浮躁之气,让我进入平心静气的状态。我清醒地知道,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我首先要做一个让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然后才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两者相互推动,相辅相成。文学帮助我寻找到一种与孩子的本性更加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是我没有料到的意外收获。
凭着对儿童的理解,解读学生时我有了底气;作为一名沉浸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作者,解读教材时,我有了个性;因与儿童亲密交往的友好关系,让我和学生的课堂交流无障碍,常常诞生出令人惊喜的灵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原先令我困惑的许多作文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儿童文学的使命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小学语文教育何尝不是提供人性基础的教育呢?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我始终引导着孩子们向善、向美,向着光明,为他们奠定美好的基础底色。
《莫愁·小作家》:你还负责学校文学社,带领孩子阅读,指导孩子写作,颇有成效。能分享一下经验吗?
郭姜燕:我会带着文学社的孩子一起阅读,读童话,读童诗,写童话,写童诗,不少孩子都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作品。我要求他们每天自主阅读喜欢的书籍不少于半小时,同时鼓励他们坚持写日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坚持写日记会让写作变得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坚持下来的同学尝到了甜头,慢慢爱上了写作。从我的经验来说,欣赏他们的长处,发掘他们的优点,多鼓励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热爱写作。
而对于儿童阅读,我个人的建议是,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去读他感兴趣的作品,中高年级则开始要着重引导孩子进行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关于写作,低年级要降低难度和要求,培养孩子的写作胆量和兴趣,让他们觉得写作和吃饭说话一样自然简单,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指导孩子去发现身边的素材,培养对生活中细微事物的敏感度,让孩子做到“有米下锅”,有话可说,再进行方法的指导就容易多了。
《莫愁·小作家》:很多家长向我们求助,说孩子读书不少,但依然写不好作文,对此,你怎么看?
郭姜燕:这几乎是一个普遍问题。阅读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但我们常常忘记,言为心声,心里有,笔下才能有。心里如何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的目光永远不要忘记去关注生活,生活里的万事万物,生活里那些细微的波澜,都要看在眼里,留在心里,用心体会,敏感温柔地去感受,感悟,然后有感想。
所以,阅读可以助力写作,但只有阅读没有“生活”也很难写好作文。
郭姜燕: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 “333工程”培养对象,作品入选中宣部2016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2016年度中国好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近日,我们邀请郭姜燕谈谈她的创作故事与阅读心得。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