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少年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
1.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时期(6—13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易泛化,不易集中,并且灵活性大,工作、学习、分化能力较成人差。在这个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到13—14岁后,抑制能力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渐完善。另外,儿童时期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差,容易发生疲劳,但恢复较快。到了14—18岁性成熟时期,内分泌腺体的活动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的调解也不稳定。因而少年在活动训练时协调和平衡能力下降。少女表现更为明显。
2.心血管系统:儿童时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心脏容积和体积较小,心跳频率较快。在运动负荷后,其特点是脉搏增加很快,而收缩压相对上升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上升较高。
3.呼吸系统:少年呼吸系统的特点与心血管系统类似。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呼吸频率较快。又因为胸腔窄小,呼吸肌力较弱,肺容量也较小。虽然少年肺呼吸的体表面积比成人大,每分钟流经肺脏的血量也较多,但在运动负荷时,主要增加呼吸频率,每分钟达40—50次很常见。氧呼吸量较成人少,最大吸氧量的能力较小。这也限制了少年在体育锻炼时不能负荷太大。但在适量负荷后,一般恢复较快,运动后的氧债数值与成人无明显差别。
4.运动器官:儿童时期运动器官的特点表现为肌肉组织的增长落后于骨骼系统。肌肉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才逐渐增加。
儿童少年时期肌肉的发育也不平衡。大肌肉群的发育较小肌肉群快。肌肉组织的弹性较好,富于水份。骨骼的特点是骨化尚未完成,大约到20—25岁骨化才能完成。在此时期骨骼的弹性和柔韧性较大。肌肉和骨骼的这些特点说明在外界各种因素影响下,易发生肢体畸形及影响骨骼增长的情况。
5.血液系统:儿童和少年的血液系统也有特点。儿童的血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较成人高。这就保证了儿童及少年体内较剧烈的氧化还原过程。
二、儿童和少年体育锻炼的特点
1.根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的特点,活动项目要生动、有趣,避免单调及静止性活动。不宜做过分精密、难度较高的动作。应以游戏和模仿性质等强调基本技能的活动为主。
2.根据心脏血管及呼吸系统的特点,活动应以短时间速度型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及力量性练习。课程的密度要小些,中间休息次数多些。12—13岁后力量及耐力性练习的比例可稍增加。15—17岁后,可参加较激烈的体力活动,但长距离项目应更晚些时候开始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必须养成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避免过多的闭气。
3.性成熟期间体育锻炼要根据每个少年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因为性成熟期,兴奋占优势,所以适宜训练速度。而耐力性练习,应比12—13岁时少。女子在这一时期,平衡及协调能力降低,需要适当减少一些平衡能力较高的动作。在性成熟期的少年,易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因而在安排训练时必须估计低点。并且要适当地限制比赛次数,避免造成少年神经过分紧张,甚至出现慢性疲劳状态。
4.根据运动器官的特点,锻炼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作某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的动作。在作一些静止动作时要多休息(次数少、组数多些),变换体位及着力点,以避免造成少年脊柱畸形。
5.贯彻全面训练的原则。这是保证儿童少年正常的身体发育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三、青少年早期专项训练问题
1.开始训练和比赛的年龄。把各种项目开始训练的年龄分为三类:(1)身体负担量不大、以速度和灵敏为主的项目可以从11岁开始。(2)主要的球类项。(3)以体力和力量为主的项目,可以从15—16岁开始。少年至少经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后,才能允许参加比赛。
2.早期专项训练的目的。早期专项训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少年时期出现优异成绩,而着重在全面身体训练及专项素质的训练。一般需要3—5年的专项训练准备阶段。这是为了提高各系统的机能,让各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协调性趋于完善所必要的。
3.少年运动员的运动量安排。在少年运动员安排专项训练的运动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前面谈到的儿童解剖和生理特点,以及锻炼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和少年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的特点,学好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运动量安排的原则是:时间较短、强度稍大、密度稍小。在运动训练后,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并安排好娱乐、饮食等生活制度。
四、对儿童少年进行医务监督的几个特点
1.对少年运动员必须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一般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2.在进行少年运动员身体检查时,人体测量和体表检查甚为重要。
3.加强运动场上的观察和检查。对少年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运动训练中的直接观察及检查,比成人更重要。不能仅听取少年在训练后的自述,因为少年运动员自觉疲劳时,往往实际上的疲劳已达相当严重的程度。
4.注意前面所述的少年在负荷后各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机能发展的特点,以免得出错误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成绩。
1.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时期(6—13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易泛化,不易集中,并且灵活性大,工作、学习、分化能力较成人差。在这个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到13—14岁后,抑制能力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渐完善。另外,儿童时期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差,容易发生疲劳,但恢复较快。到了14—18岁性成熟时期,内分泌腺体的活动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的调解也不稳定。因而少年在活动训练时协调和平衡能力下降。少女表现更为明显。
2.心血管系统:儿童时期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心脏容积和体积较小,心跳频率较快。在运动负荷后,其特点是脉搏增加很快,而收缩压相对上升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上升较高。
3.呼吸系统:少年呼吸系统的特点与心血管系统类似。呼吸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呼吸频率较快。又因为胸腔窄小,呼吸肌力较弱,肺容量也较小。虽然少年肺呼吸的体表面积比成人大,每分钟流经肺脏的血量也较多,但在运动负荷时,主要增加呼吸频率,每分钟达40—50次很常见。氧呼吸量较成人少,最大吸氧量的能力较小。这也限制了少年在体育锻炼时不能负荷太大。但在适量负荷后,一般恢复较快,运动后的氧债数值与成人无明显差别。
4.运动器官:儿童时期运动器官的特点表现为肌肉组织的增长落后于骨骼系统。肌肉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较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才逐渐增加。
儿童少年时期肌肉的发育也不平衡。大肌肉群的发育较小肌肉群快。肌肉组织的弹性较好,富于水份。骨骼的特点是骨化尚未完成,大约到20—25岁骨化才能完成。在此时期骨骼的弹性和柔韧性较大。肌肉和骨骼的这些特点说明在外界各种因素影响下,易发生肢体畸形及影响骨骼增长的情况。
5.血液系统:儿童和少年的血液系统也有特点。儿童的血量占体重的百分比较成人高。这就保证了儿童及少年体内较剧烈的氧化还原过程。
二、儿童和少年体育锻炼的特点
1.根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的特点,活动项目要生动、有趣,避免单调及静止性活动。不宜做过分精密、难度较高的动作。应以游戏和模仿性质等强调基本技能的活动为主。
2.根据心脏血管及呼吸系统的特点,活动应以短时间速度型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及力量性练习。课程的密度要小些,中间休息次数多些。12—13岁后力量及耐力性练习的比例可稍增加。15—17岁后,可参加较激烈的体力活动,但长距离项目应更晚些时候开始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必须养成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避免过多的闭气。
3.性成熟期间体育锻炼要根据每个少年的具体情况加以安排。因为性成熟期,兴奋占优势,所以适宜训练速度。而耐力性练习,应比12—13岁时少。女子在这一时期,平衡及协调能力降低,需要适当减少一些平衡能力较高的动作。在性成熟期的少年,易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因而在安排训练时必须估计低点。并且要适当地限制比赛次数,避免造成少年神经过分紧张,甚至出现慢性疲劳状态。
4.根据运动器官的特点,锻炼时要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作某一肢体长时间负荷较大的动作。在作一些静止动作时要多休息(次数少、组数多些),变换体位及着力点,以避免造成少年脊柱畸形。
5.贯彻全面训练的原则。这是保证儿童少年正常的身体发育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三、青少年早期专项训练问题
1.开始训练和比赛的年龄。把各种项目开始训练的年龄分为三类:(1)身体负担量不大、以速度和灵敏为主的项目可以从11岁开始。(2)主要的球类项。(3)以体力和力量为主的项目,可以从15—16岁开始。少年至少经过两年的系统训练后,才能允许参加比赛。
2.早期专项训练的目的。早期专项训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少年时期出现优异成绩,而着重在全面身体训练及专项素质的训练。一般需要3—5年的专项训练准备阶段。这是为了提高各系统的机能,让各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协调性趋于完善所必要的。
3.少年运动员的运动量安排。在少年运动员安排专项训练的运动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前面谈到的儿童解剖和生理特点,以及锻炼的特点。充分利用儿童和少年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的特点,学好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运动量安排的原则是:时间较短、强度稍大、密度稍小。在运动训练后,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并安排好娱乐、饮食等生活制度。
四、对儿童少年进行医务监督的几个特点
1.对少年运动员必须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一般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
2.在进行少年运动员身体检查时,人体测量和体表检查甚为重要。
3.加强运动场上的观察和检查。对少年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运动训练中的直接观察及检查,比成人更重要。不能仅听取少年在训练后的自述,因为少年运动员自觉疲劳时,往往实际上的疲劳已达相当严重的程度。
4.注意前面所述的少年在负荷后各系统(心血管、呼吸系统)机能发展的特点,以免得出错误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和运动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