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要着力帮助学生练好朗读基本功,二要着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要着力探究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因此,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对于阅读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更应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
一、着力帮助学生练好朗读基本功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读好课文首先要练好朗读基本功。我们要求每个小学生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一定要通过反复训练,切实做到“六个不”:一是朗读时不能丢下一个字,二是不能随便添加一个字,三是不能读错一个字,四是不能有意无意地重复性朗读,五是坚决不允许学生唱读,六是绝对不可以读破句子。这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为了培养这个良好的习惯,我们一定要统筹安排,从小学一年级抓起。实践表明,只有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朗读时实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我们抓住关键点,努力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慢慢就能使得学生练好基本功,进而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自己做到“善读”,才能使朗读指导“得心应手”。要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韵,教师自己先得读出“整个心灵的感受”、“真实的内心激动”。在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设置一个思考、判断、吸收的过程。我教学每篇课文之前,至少会读三遍:第一遍,逐字逐句地读。每遇到一个不确定读音的字,我都会查字典、词典,明确这个字在文中的读音,把课文读到正确、流利;第二遍,边读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思考课文的中心与叙述的线索,再与参考书进行比对,看自己的理解有无不妥之处、缺漏之处;第三遍,读出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思。对于学生来说,要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查字典、词典,弄清每一个字词句,然后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组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不断寻求朗读的感觉,慢慢提高要求,逐渐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小学生口语经验还不够,免不了会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对此,既不能太严格,也不能过分迁就,必须切实指导。
二、着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加强范读。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其次是讲中范读,着力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是讲后范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在教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时,我一连请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不是读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无美感。于是,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然后,再次请他们朗读的时候,我感觉到同学们已来到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美景呢。另外,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这份热闹,我请两组学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和“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等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榛树叶子全都红了……”学生们发挥想象,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课堂上,使得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值得重视的是,有感情朗读的关键,还在于加强感悟诵读,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这就是说,要细读文本,紧紧地扣着字词句的理解,让不断加强诵读,开展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进入文章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不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这个时候,学生读起课文来,一定能够声情并茂。让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帮助他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用声音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着力探究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形式
阅读教学中培养朗读能力,关键在于多读,在于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提高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我经常用的办法,除了有指名读、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和男女生赛读等,还有引读、领读、配乐朗读等。此外,低年级可多采用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可多采用速读、品读等。比如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一课中,有一段黑暗中简短有力的对话,这番对话凸显出船长的沉着冷静、舍己救人的品质,以及对妇女的尊重。教到这段对话时,我先用PPT出示了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我指名两名男生分角色朗读,结果两人读得不慌不忙、不温不火,尤其是“船长”没有读出“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听完他们的朗读后,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要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出理由。当学生注意到文中“简短有力”的提示语,再联系上文体会到当时船上正乱得不可开交、情况非常危急后,才明白了这段对话该怎么读。我继续让学生自由交流:这段对话对救人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船长为什么这么问机械师,目的是什么?在连续的追问中,让学生了解船长向洛克机械师了解这些情况的意图:船还有没有动力,还能不能向前行驶,为下一步做打算。这时,学生真正感受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富有经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次朗读时,“船长”不仅果断有力,更是充满了自信。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带着对文章的感悟朗读,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不断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0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默读的基础。因此,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尤其对于阅读刚起步的小学生来说,朗读更应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
一、着力帮助学生练好朗读基本功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读好课文首先要练好朗读基本功。我们要求每个小学生加强朗读基本功训练,一定要通过反复训练,切实做到“六个不”:一是朗读时不能丢下一个字,二是不能随便添加一个字,三是不能读错一个字,四是不能有意无意地重复性朗读,五是坚决不允许学生唱读,六是绝对不可以读破句子。这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为了培养这个良好的习惯,我们一定要统筹安排,从小学一年级抓起。实践表明,只有积极引导,让学生在朗读时实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我们抓住关键点,努力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慢慢就能使得学生练好基本功,进而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自己做到“善读”,才能使朗读指导“得心应手”。要使学生读出课文的情韵,教师自己先得读出“整个心灵的感受”、“真实的内心激动”。在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设置一个思考、判断、吸收的过程。我教学每篇课文之前,至少会读三遍:第一遍,逐字逐句地读。每遇到一个不确定读音的字,我都会查字典、词典,明确这个字在文中的读音,把课文读到正确、流利;第二遍,边读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思考课文的中心与叙述的线索,再与参考书进行比对,看自己的理解有无不妥之处、缺漏之处;第三遍,读出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思。对于学生来说,要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先通过查字典、词典,弄清每一个字词句,然后结合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意义组合”。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不断寻求朗读的感觉,慢慢提高要求,逐渐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小学生口语经验还不够,免不了会出现读破词语或句子的情况。对此,既不能太严格,也不能过分迁就,必须切实指导。
二、着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接着,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要加强范读。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其次是讲中范读,着力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最后是讲后范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比如,《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在教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时,我一连请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不是读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无美感。于是,我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然后,再次请他们朗读的时候,我感觉到同学们已来到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美景呢。另外,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这份热闹,我请两组学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和“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等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榛树叶子全都红了……”学生们发挥想象,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课堂上,使得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值得重视的是,有感情朗读的关键,还在于加强感悟诵读,要求学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自我感受与体验。这就是说,要细读文本,紧紧地扣着字词句的理解,让不断加强诵读,开展感知、领悟、想象、联想等活动,进入文章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不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才能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这个时候,学生读起课文来,一定能够声情并茂。让学生感悟课文,就是要帮助他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用声音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着力探究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形式
阅读教学中培养朗读能力,关键在于多读,在于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提高朗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我经常用的办法,除了有指名读、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和男女生赛读等,还有引读、领读、配乐朗读等。此外,低年级可多采用竞赛、表演的形式,高年级可多采用速读、品读等。比如六年级上册第7课《船长》一课中,有一段黑暗中简短有力的对话,这番对话凸显出船长的沉着冷静、舍己救人的品质,以及对妇女的尊重。教到这段对话时,我先用PPT出示了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我指名两名男生分角色朗读,结果两人读得不慌不忙、不温不火,尤其是“船长”没有读出“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听完他们的朗读后,我并没有急于做出评价,而是放手让学生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要用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说出理由。当学生注意到文中“简短有力”的提示语,再联系上文体会到当时船上正乱得不可开交、情况非常危急后,才明白了这段对话该怎么读。我继续让学生自由交流:这段对话对救人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船长为什么这么问机械师,目的是什么?在连续的追问中,让学生了解船长向洛克机械师了解这些情况的意图:船还有没有动力,还能不能向前行驶,为下一步做打算。这时,学生真正感受到船长的沉着冷静、富有经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再次朗读时,“船长”不仅果断有力,更是充满了自信。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带着对文章的感悟朗读,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不断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