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CPE风波之我见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旷日持久的CPE战役终于在法国总理维尔潘(Dominique De Willepin)宣布将其撤消的声明中告一段落;但也只能说是告一段落。首次雇佣合同(CPE)虽然于4月10日被宣布撤消,但针对CPE的罢工罢课、示威游行却依然持续不断,连法国人最看重的节假日(周末、复活节)都还有人在“聚众闹事”。继3月28日和4月4日的两次全国大罢工之后,全国12个工会组织达成一项声明:如果法国政府在4月10日前还不撤回CPE的话,那他们将不排除以任何手段达到目的。
  4月9日,我接到同学的通知要求第二下午2点到大学集合对罢工进行表决。作为外国学生,我当然是持反对意见的,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罢工无异于螳臂挡车,但我还是想去表达我的意愿。第二天中午还没出门,就看到新闻说总理维尔潘刚刚以沉痛的语气宣布了CPE的撤消,并对这个结果表示了遗憾。我想既然CPE都已经“如愿”被撤消,继续罢工的基础和理由也就不复存在了,那还投什么票?所以我就没去。但是晚上却接到同学的短信:罢课继续,课要到5月2日再上。我的天!我们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上课了,还要罢课?便发短信去问:CPE都被取消了,你们还罢哪门子课?回答说:是有点奇怪,但大家的投票就这样,说是要对政府继续表示对抗。我估计这位法国女生投的也是赞成票,因为每当我抱怨罢工罢课的时候,她就不吭声了,我知道那是出于礼貌不跟我争。后来从新闻报道的情况看来,全国各地的情形基本一样:CPE虽然撤回,但是抗议活动依然不断。
  CPE是Contrat Premiere Embauche的缩写,在2006年1月16日随着法国机会均等法(Loi sur l'Egalite des Chances)的通过而诞生的。这款法律在第8条做出规定:20人以上的企业如果聘请26岁以下的员工,则在两年内可以任意解聘。政府的思路是借助法律赋予雇主较大的解雇权而解除他们不愿意聘请无工作经验学生的顾虑,以期稍微缓解法国长久以来的就业压力。初衷不能说不好,但学生和劳工方面却认为这严重剥夺了受薪人在劳动就业方面的合法权利,甚至有人称之为是“被解雇合同”,认为这是“自由的丧失”。因此,在CPE出台的第二天,就开始了罢工和游行;接着示威活动不断升级,参加人数越来越多,直至3月28日和4月4日两次空前绝后的总罢工,参加人数分别达300多万,86所大学的近60所被封闭不准上课,一半以上的交通瘫痪,而报纸电台也不甘落后搞了个“无新闻日”……好多城市都声称是三、四十年来“见所未见”的一场运动。CPE一词于是也就风生水起、出尽风头,颇似去年(2005年)因巴黎骚乱而重出江湖、被排名世界第6名的法语单词“Racaille”(人渣)。
  对于这场战役(Bataille),作为一名外国学生,我除了同情之外无以为表。我既同情法国政府“好心没得好报”的痛声疾呼,也同情学生们为“自由而战”的激情惨状。虽然最终看起来是弱势一方取得了胜利,实际上却并无一个真正的赢家。按希拉克总统说的,“在法兰西共和国,当国家利益成为筹码时,不会有赢者,也不会有输者。我们现在应该紧密团结在一起。”收回去的只是一纸条文,问题依旧,还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缓慢、青年学生就业艰难的现状。法国的失业率本来就高达10%以上,年轻学生则为22.8%,而像去年发生骚乱的93省则更是高达44%,如此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放在哪个政府头上都不是一副轻担子。公平与效益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强调公平则会降低效益,强调效益则带来不公。既然没有一个绝对的平衡点,那就得看看什么时期孰轻孰重了。如果有人是因为缺乏锻炼、营养过良而导致身体不佳,那就不应该再补以山珍海味而加重病势。相对法国的巨额财政赤字、超负荷福利支出、长期低迷的国内经济和怨声载道的就业环境,我觉得适当触动一下公平机制也未尝不可。人不能老被护着、养着、爱着,要出去受受风雨才行。有人说,在法国这样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出现CPE这样的政策是一种倒退;我却要说,正因为法国已经有了这样的福利保护,才更需要引进风险机制,让青年们多一点参加就业竞争和人才竞争。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关起门来逞英雄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当有人大骂维尔潘(Villepin)混蛋、烧其头像、要其下台的时候,我却说他才是法国的民族大英雄,是一个力图繁荣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激励人才辈出的好总理。
  其实,对维尔潘持同情与支持态度的也不在少数。除了法国雇主协会明确表示支持总理的改革方案以外,其他各阶层包括与之对立的学生、工会和工薪阶层中都不乏理解CPE、支持维尔潘者,所以“好心办了坏事”成了对维尔潘的一致评价。只是罢工在法国太自由、太普遍、太权利化了,以至于即便只是少数人,也能弄得大张旗鼓。其实罢工之初有的活动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民主表达,我们甚至包括老师都是到了学校才发现大门被封、不准上课。所以有的老师、学生为了表示不满,也像反对CPE们一样在胳膊上戴个袖章标明“Contre la Greve(反对罢工)”——而不是“Contre le CPE”。
  在法国这几年,我觉得法国的年轻人不但吃不了苦,也吃不起亏,眼前的一点不顺意就会让他们心生怨气,真是很像那些被爹娘骄纵的宝贝子女。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就在法国青年大叹世事之艰难的同时,许多中国留学生却找到了工作,甚至有不少人还进到了在法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我觉得年轻人刚出来社会,首先不要想着获取,应该先接受挑战,努力工作,勇于奉献,敢于失败。虽然不良老板哪里都有,但大多数还是遵纪守法、持之以道的。而且,两、三次的不公平待遇,并不能成为松懈自己的理由。要按我说的话,就算连续100次被生活所负,都要101次地站起来,人要对得起自己的尊严,绝不要让所谓的“不公平待遇”损害到一颗斗志昂扬的心。
  其实,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比,法国的福利待遇已经非常不错了:读书不用交学费,生了小孩有补贴,失业了还有救济金,而签署“初次雇佣合同”的年轻人如果在企业里工作4个月之后被解雇,除了合同中止赔偿金以外,每月还可领取460欧元的定额津贴。460欧元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我们中国留学生一个月花钱到这个份上就有奢侈之嫌了。所以我说,有这么一条底线在这里,法国青年更应该放胆去闯才对,怎么反而变得像温室里的小鸡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害怕、不满,接着就是一场接一场的罢工(greve)。除了罢工,就不能再做点别的?就不能调整心态去适应社会、适应这场竞争?而且在政府已经宣布解除CPE之后依然宣布继续罢工,是不是真的就像某些论坛所描绘的那样:罢工只是部分无能学生、隔了几天没罢工的铁路工人、想让人知道其存在的工会领导以及个别血腥政客的游戏?难怪有人疾呼:撤回CPE,更要收回我们的和平。
  至于对法国学生认为CPE会使他们成为“用完就扔的垃圾”,我倒也有不同的体会和看法。每年暑假我都在为法国人打工挣学费,我也不觉得法国老板有多好,但在他们的苛刻小气之下,工资待遇基本与付出持平。去年在海边餐馆打工,一起工作的法国同事都说老板如何不好而纷纷离开,而我坚持做到最后老板还主动为我一个人加薪。虽然我最终的报酬并不能完全补偿我的付出,但我认为:第一,一个人做出的成绩总会有人看得到的;第二,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成不了小事,也干不了大业。
  一个CPE,就像是一个魔方,也更像一块检验石,折射出了各个不同阶层、不同政党甚至不同个人的思想和水平。代表学生精英的工程师院校和商校的学生们就很少参加此类活动,一些爱国有志之士也在大声呼吁CPE的推行;维尔潘总理不惜以政治代价力促经济有所回升,而内政部长尼古拉·萨尔科齐(Nicolas Sarkozy)和左派们则乐得旁看热闹、坐享渔利。
  CPE是取消了,但是解决CPE所欲解决问题的那个东西又在哪里呢?
其他文献
今年9月,GRE考试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全新的考试形式。此消息一经发布,不少正在为GRE“奋战”的考生慌了手脚。新的GRE考试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的考生大可不必如此紧张,新的RGE考试只是更加科学地测试考生的能力,并没有提高考试难度。    全球范围的最大一次改革    GRE考试是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组织的研究生入学水平考试。ETS用了4年时间对现行GRE考试进行综合
期刊
没到迪拜之前,只从地图上看以为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从香港坐上舒适的全世界最豪华的阿联酋航空公司的飞机时,我就想象着究竟是怎样的国家才能拥有如此一流的飞机和服务。阿联酋航班上的空中小姐的服饰非常特殊,她们头戴一顶耀眼的红色小圆帽,脸上蒙着白纱,露出的大眼睛流光顾盼,身上着土黄色的制服,整个一伊斯兰的装扮。飞机上的装置设计都极具人性化,每个座前的靠椅背上都装有一台液晶小电视和一个遥控器,人们可以在漫长
期刊
新加坡400名新老移民共聚在宗乡总会礼堂,倾听多名新老移民畅谈相处之道。  作为大会贵宾的国会议员陈振泉,和代表老移民发言的三江会馆会长李秉萱、民情联系组中小企业民意委员会主席郭庭水共同表示,为了携手共创新加坡美好家园,新加坡的老移民必须以大局为重,以宽大的胸怀去接纳和关怀新移民;新移民则应以诚意,融入本地社会,强化移民以新加坡为家的理念,并积极行动为新加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  父亲来自福建的
期刊
8月1日晚9:05,我与妻子在大连火车站乘421 7次列车去沈阳。  8月2日晚10:05,我们乘T4 56次列车从沈阳回到大连站。  历时二十五小时,赴美探亲签证通过。所说的二十五小时,是从8月1日晚上离开大连站到8月2日晚上回到大连火车站总共所用的时间。而面对美国领事馆的签证官,问答说话的时间只有3分钟。    奔赴沈阳办签证    1999年7月,我儿子清华大学毕业,同时获得了美国佛罗里达大
期刊
移民到加拿大,各人都为自己的生活忙,忙上班、忙子女上学、照顾家人……但别忘了,平日和你擦身而过的陌生人,有的正生活在贫穷之中,在接受人生的考验。蒋国兵、冯波的故事固然令人难过,但也有部分人用乐观的心境面对人生的考验,由她们接受访问时的乐观心境及不断响起的笑声,证明了什么叫做“贫亦乐”。  人物:王春梅(化名),在国内是中学教师,丈夫任职电脑科技。移民到加拿大一年半,她暂时做了全职母亲,照顾两个8岁
期刊
带着憧憬满怀信心,捏着蓝色的机票,远离故土,我们飘洋过海来到加拿大。虽然在登机前有过分秒的犹豫不舍,但是扭扭头依然满面微笑向前大步走,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全心付出,在这片土地得到一份丰实的收获。  抛却不实际的空想,现在和从前已经大不相同,出国前很多人已经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到了异国他乡,一切归零,重头再来,不管过往如烟花般灿烂,现在都要放下过去,踏实前进,每个人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一个全新
期刊
出国留学,跨出国门,并非处处是红地毯,处处是金钱,有的人经过几年拼搏,学成归国或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则架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有一个建筑工程老总的孩子,她从小就骄生惯养,生活不会自理,花钱却大手大脚,上高中时由于玩帅哥而影响校风,被学校找到家长,家长还不服气,心想有钱能使鬼推磨,送女儿出国镀金,看谁还瞧不起?没曾想,不到两年,这位骄小姐却打道回府,再不提出国留学的事了。  凡事都是
期刊
“儿行千里母追随”。许多华裔移民在国外艰难打拼,多年也不能见父母一面。因此,当工作和生活稳定下来后,他们 一般都要接父母前去探亲、团聚。在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人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  有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的中国老人就有十万人左右。这些老人出国为的是与子女相聚,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也可照顾孙子孙女,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老人们很快就发现,他们与自己曾经熟悉的子女之间有了许多的隔阂与矛盾
期刊
[作者简介]杰西卡 C.E.吉诺-赫克特(Jessica C.E. Gienow-Hecht )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任历史专业任教。她的第一本专著,《不可能的传播:美国新闻在战后德国的文化外交,1945-55》(Transmission Impossible: American Journalism as Cultural Dipl
期刊
留学市场正掀起一阵“短期留学热”,各种出国游学项目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在国内留学市场上,为期三四年的中长期留学项目已经深入人心,以游学为代表的短期留学,能否异军突起成为新的留学选择?目前有哪些短期项目可以选择?    短期留学浮出水面    2006年寒假,留学市场上风头最劲的无疑是短期留学项目了。1月,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体验英国”活动总决赛,获得一等奖的中国学生可免费参加为期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