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下如何促进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_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度学习,也可以译为深层学习,它是美国学者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笔者所提出的语文学科的深度学习,是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只停留在对课文的机械记忆和简单理解、运用这一现象而提出来的。浅层学习,顾名思义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学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深度学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关注并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如果能让先进的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高效的应用,定能为学生创设深入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积极自动的发展机会,帮助其实现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叶澜教授说:“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是的,如果不立足于学,那教师就弄不清楚如何教。教师对于课堂的所有问题的思考和设计,都应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础。否则课堂教学就可能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仅仅扮演了配合教师演出的道具,或者是观众的角色,这样的教学就成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低级活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既缺乏自主性,又停留在浅层次。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仅仅从事了被动的、全盘接受式的学习。本课题的研究则着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参与者,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促进其深度学习。
  下面笔者就略谈一些在实践中摸索的网络技术下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从兴趣点切入,把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人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内在动力。要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开发出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动力。
  每教一篇课文,我特别注意捕捉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产生的兴趣点,并以此为“钥匙”,引导学生进入到更深一层的自主探究、实践中去。如《二泉映月》这一课,学生一开始就对课文的主人公阿炳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位民间音乐家是我们家乡的名人。“你想从哪些方面了解阿炳呢?”这个问题如一颗小小的石子儿轻轻投入了学生的心海,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我想看看二泉映月的景色,我想听听阿炳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我想知道阿炳是怎样创作出《二泉映月》的,我想知道是谁教阿炳拉二胡的……这个时候我再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疑问?首先当然是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在课文中去寻找去探究。还有解决不了的,就利用网络。从这短短的一篇课文入手,学生利用网络找到了阿炳生平的文字简介,无锡二泉的图片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的音频、视频等丰富资料。看着静影沉璧的二泉,听着动人心弦的琴声,怎能悟不出阿炳的心声呢?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正是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流程的。在网络技术的协助下,学生自主探究收获更多。
  二、以情感为主线,师生共同开展深度学习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情感的文章,而有些情感隐藏得比较深,却正是作家写作的“源头活水”。怎样才能让学生挖掘出这隐藏在作家内心的汩汩的情感清泉呢?在教学中要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必须拥有内在的情感接纳力与情感表现力,然后采用视听导入、情境创设、情感朗读、移情泛化等方式,将各教学环节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起来,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益。
  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作者是女作家萧红,文章选自她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文章就像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谣,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学生不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亲人的怀念。而作为教师不应该只是沉浸在作者那愉快而美好的童年生活中,而应该在通读《呼兰河传》的基础上,体会到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童年的乐园,更是萧红长大后的精神家园,面对人世间的种种冷漠、无情,却仍然能对未来、对人生充满了美好向往的情感源头。所以在课堂上我带着学生跟着萧红一起尽情地享受祖父园子里的自由、阳光、快乐。学罢课文,再问:萧红的童年生活真是这样快乐、自由的吗?萧红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作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利用网络多方寻找资料。同时教师也通过搜集萧红的有关资料,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对萧红其人其文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各小组学生制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家卡片。有的作家卡片弥漫着对萧红早逝的浓浓的惋惜之情,有的作家卡片饱含着对萧红的敬佩之情,还有的把作家的遭遇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人情淡漠的愤慨……这一切正是师生共同通过网络深度学习而深深体会到的。
  三、给学生自由度,自主合作践行深度学习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生活經验、语文素养不尽相同,因而理解力、想象力也各不相同,他们借助自身基础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素养,重构了文本的具体化形态,实现了各自心中的独一无二的第二文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这个规律,给学生感悟、体验的时间,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渠道,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让他们跨出向深度学习进军的脚步,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或独立或合作学习,不仅接收文本所给的信息,而且还能深入探究文本背后隐藏的密码。
  苏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陕西西安的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和音乐之都维也纳等享誉世界的古迹名城。从课文入手,学生只是初步接触、了解了这些世界古迹、名城,所以我放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自或者与同学合作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起来。可以搜集有关秦国统一天下的资料,有关秦始皇嬴政的资料;搜集古埃及人运大石块、砌金字塔的劳动场景,研究、模拟建造金字塔的方法;开展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专题研究,根据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地了解维也纳的城市建筑、维也纳培养的音乐人才、维也纳在当今世界乐坛的影响。学习完这一组课文,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感兴趣的话题,借助网络世界的帮助,撰写出一份对世界古迹、名城的研究报告。有的采用手抄报的形式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有的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巧妙方法,还有的采用数据表格的形式研究了著名音乐家在维也纳创作的作品年代……还真让教师叹为观止。
  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自由,学生不去践行深度学习,又怎么会结出如此丰硕的学习成果呢?
  如果说教育是一艘船,那么教师就是一个摆渡人。我们要明确教师肩负的使命——把学生从体验不深切、思维不深入、理解不深透的浅层学习的此岸,摆渡到能将新知与旧知相融合、从已知向未知去拓展、获得知识并掌握方法的深度学习的彼岸。在新教改这片星光灿烂的天空下,让我们撑好网络技术这支长篙,引领学生向学习的更深层漫溯!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当代心理学新锐李择轩说过,所有的道理都不是生硬地去要求孩子如何去做,而是分三步:先谈情,即接纳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说爱,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最后说理,即冷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初中美术教学课件中的图像语言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对图像语言特性及运用的探讨,为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图像提供参考,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为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此,笔者希望教师们能够用心准备每一个教学课件,给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课件;图像语言;运用  1 什么是“图像语言”  本文所论述的“图像语言”是指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影响学校发展的新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主要是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规模小,人员少,力量分散,专任教师缺乏,相当数量的小学实形“包班制”,学校不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一贯认为教育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建议: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
期刊
我县从2004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增强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了积极探索。特别是针对义务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