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喜剧的忧伤》让人艺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队抢票”盛况,陈道明和何冰的黄金组合就是一道最好的招牌。在热闹的背后,是一个极其年轻的导演,年轻到让人不敢相信他能在人艺能请得动陈道明和何冰。
徐昂是北京人,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高中偶然在中戏看了一部戏,从理科转文科考中戏导演戏,毕业后被招进人艺。先后在人艺联合导演、导演了《我爱桃花》、《莲花》等,独立执导过《情人》、《动物园的故事》、《操场》等。
一路似乎都顺风顺水,但当接触了徐昂本人,就知道他不仅是幸运而已。徐昂话很多,看问题透彻、逻辑缜密、言之有物,是一个很“理科”的人,他自己也说,如果当时不是那么偶然去考了中戏,大概会去学物理吧。这种偏向理科的思维让他看待作品更加犀利也更实际,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喜剧的忧伤》之后,徐昂很久没有动静,他在潜心拍电影,拍中国版的《十二怒汉》。演员还是人艺那些老戏骨,徐昂觉得特别奢侈的一件事,就是可以找到这些老演员,还能在正式开拍前像做戏一样排演一遍。
成为一个拥有名气、才气和资源的年轻导演,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进人艺,先学怎么“说话”
BQ:你从中戏毕业后就进入人艺了,进入人艺很难吧,能说说过程吗?
X:进人艺挺难,但我不具体知道我做了什么能进人艺,真的。快毕业时我们在中戏排一个戏,有一个法国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复写了一遍《安提戈涅》,就排那个,我演安提戈涅的舅父。我们班上10个人,每人排一个片段,连成一个戏。全班同学都把那个戏排成一个风格,就是尽可能希望这个戏是大家合作完成的。我倒不是特别贼,就是觉得我那段特别无趣,是一个过度的段落,不牵涉戏剧冲突。我就稍微排了一点别的东西。另一方面可能我那段时间增肥了,台下人一直以为我那个角色是借来的一个老头演员。
台下坐了一个领导,看完就问我愿意先念研究生还是先来人艺,还诱惑我说人艺十年没招人了,我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地方比那儿更好,就去了。
BQ:刚进人艺的时候也没戏排吧,那会儿都干什么工作?
X:刚去的时候就是给人打杂嘛,干好多奇怪的工作,但是也挺有意思。比如有一个工作就是看剧院寄来的千奇百怪的剧本,各种各样的剧本。让我做简报,用100个字忠实地再现这个剧本的原貌。那些剧本里糟糕的比比皆是,好的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写得特好的。当时有点名气的编剧的也没法看,还没有我们在中戏时拿到的好,差挺远的——思想、艺术这都是其次,先说那个文通理顺,错别字少点都挺难的。
BQ:从进人艺到独立导戏,得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你曾经着急过吗?
X:那会儿是有一规定的,从导演助理开始干,然后是助理导演、副导演、执行导演、联合导演,最后才是导演。你必须得干这么多部戏,才能获得自己导演戏的权利。得花时间,得有师傅带。刚开始还觉得挺新鲜的,来不及着急,真正着急是在当副导演和联合导演的时候,后来知道着急也没用了,就开始自己在外面做投资、做点戏。
BQ:你那会儿排戏时觉得难度大么?所有的人都比你资历老,肯听你的吗?
X:我刚刚在剧院拍戏的时候遇到比我岁数大的演员我都笑,他们也比较好,没有欺负人,但是他们对我特客气之后你是能听得出来的,有那种不信任。就像大人只有跟小孩聊天的时候才说“你真棒”什么的。双方能够形成某种竞争关系、某种较量的关系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态度的。我常说这句话:道德是产生在强者与弱者之间的,而且道德是用来保护弱者的,强者与强者之间没有道德可言,弱者与弱者之间也没有,只有两者特悬殊时才会存在,所以道德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们刚去剧院的时候是在学习话语,就是怎么沟通,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谁是家长谁是孩子,谁跟谁应该怎么说话。但是我不懂,一开始我得像小孩,花很多时间跟他们学,怎么把我的话翻译成一种能接受的语言讲给他们听。
陈道明找我改剧本
BQ:你刚才说的一些都是排练之外的,在排练之内,当演员跟你有不同意见时,你怎么解决?
X:一开始我不会,后来我就会了,就得讲,就得说,我特别不相信沉默寡言的导演,我觉得那很难做到。导演必须一个人跟十个人一百个人把事说明白,让大家去做,所以当导演必须得是话痨,说话是基本功、童子功,得从小爱说话,爱跟人交流。
BQ:你从小爱跟人交流吗?
X:我从小爱说话,就恨不得还没生下来就说话,从小爱聊天,爱表达,你得用嘴就把这件事给办了,你要是凡事亲力亲为的话,一是你精力不够,二是你确实做不了。比如说表演这件事,你是做不了的,你必须要委托一个人来帮你做,而你要与你委托的这个人达成某种共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必须要用嘴来完成。所以排练节目,大家都在聊天,聊得都很欢快,但未必不是工作。
BQ:后来人艺出台了一个小剧场制作人项目制,大家可以自己报项目,《喜剧的忧伤》最开始也是按这种制度报上去的,你最初的想法也是做一个小剧场的戏,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变成大剧场了?
X:对,是小剧场,是报制作人制的,当时想报,是因为这个制度制作快,不用经过大的审批之类的,直接可以开始,但是剧院一听说里面有陈道明之后,心思就变了。他们原来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觉得只是我的一个想法而已,所以听说之后就把这个作为体系之下的戏进了大剧场。
BQ :你是怎么说服陈道明出演的呢?
X:他当时是让我帮他写剧本,我觉得那个剧本不是特别有意思,正好我有现在这个《喜剧的忧伤》剧本,就把这个剧本给他看了,我说你得看啊,他说:“我看。很多情况下说看,然后就耽搁了,我这人还真不是这样的,我说真看就看。”差不多两周,有一天他打过来电话,说咱们排,我说行啊,就一拍即合了。
BQ:小剧场项目制和大剧场在资金的回收上是不一样的,小剧场最后收回来就全是你们自己的,大剧场是要上报的,《喜剧的忧伤》让你少赚了很多钱吧?
X:我觉得有些东西是花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的吧,少挣了一些,中间也捐了一些,算花钱吧,我觉得花出去也挺好的。
徐昂是北京人,从小在机关大院长大,高中偶然在中戏看了一部戏,从理科转文科考中戏导演戏,毕业后被招进人艺。先后在人艺联合导演、导演了《我爱桃花》、《莲花》等,独立执导过《情人》、《动物园的故事》、《操场》等。
一路似乎都顺风顺水,但当接触了徐昂本人,就知道他不仅是幸运而已。徐昂话很多,看问题透彻、逻辑缜密、言之有物,是一个很“理科”的人,他自己也说,如果当时不是那么偶然去考了中戏,大概会去学物理吧。这种偏向理科的思维让他看待作品更加犀利也更实际,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喜剧的忧伤》之后,徐昂很久没有动静,他在潜心拍电影,拍中国版的《十二怒汉》。演员还是人艺那些老戏骨,徐昂觉得特别奢侈的一件事,就是可以找到这些老演员,还能在正式开拍前像做戏一样排演一遍。
成为一个拥有名气、才气和资源的年轻导演,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进人艺,先学怎么“说话”
BQ:你从中戏毕业后就进入人艺了,进入人艺很难吧,能说说过程吗?
X:进人艺挺难,但我不具体知道我做了什么能进人艺,真的。快毕业时我们在中戏排一个戏,有一个法国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复写了一遍《安提戈涅》,就排那个,我演安提戈涅的舅父。我们班上10个人,每人排一个片段,连成一个戏。全班同学都把那个戏排成一个风格,就是尽可能希望这个戏是大家合作完成的。我倒不是特别贼,就是觉得我那段特别无趣,是一个过度的段落,不牵涉戏剧冲突。我就稍微排了一点别的东西。另一方面可能我那段时间增肥了,台下人一直以为我那个角色是借来的一个老头演员。
台下坐了一个领导,看完就问我愿意先念研究生还是先来人艺,还诱惑我说人艺十年没招人了,我当时也想不出什么地方比那儿更好,就去了。
BQ:刚进人艺的时候也没戏排吧,那会儿都干什么工作?
X:刚去的时候就是给人打杂嘛,干好多奇怪的工作,但是也挺有意思。比如有一个工作就是看剧院寄来的千奇百怪的剧本,各种各样的剧本。让我做简报,用100个字忠实地再现这个剧本的原貌。那些剧本里糟糕的比比皆是,好的凤毛麟角,几乎没有写得特好的。当时有点名气的编剧的也没法看,还没有我们在中戏时拿到的好,差挺远的——思想、艺术这都是其次,先说那个文通理顺,错别字少点都挺难的。
BQ:从进人艺到独立导戏,得经历怎样一个过程,你曾经着急过吗?
X:那会儿是有一规定的,从导演助理开始干,然后是助理导演、副导演、执行导演、联合导演,最后才是导演。你必须得干这么多部戏,才能获得自己导演戏的权利。得花时间,得有师傅带。刚开始还觉得挺新鲜的,来不及着急,真正着急是在当副导演和联合导演的时候,后来知道着急也没用了,就开始自己在外面做投资、做点戏。
BQ:你那会儿排戏时觉得难度大么?所有的人都比你资历老,肯听你的吗?
X:我刚刚在剧院拍戏的时候遇到比我岁数大的演员我都笑,他们也比较好,没有欺负人,但是他们对我特客气之后你是能听得出来的,有那种不信任。就像大人只有跟小孩聊天的时候才说“你真棒”什么的。双方能够形成某种竞争关系、某种较量的关系的时候,是没有这种态度的。我常说这句话:道德是产生在强者与弱者之间的,而且道德是用来保护弱者的,强者与强者之间没有道德可言,弱者与弱者之间也没有,只有两者特悬殊时才会存在,所以道德不是什么好东西。
我们刚去剧院的时候是在学习话语,就是怎么沟通,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谁是家长谁是孩子,谁跟谁应该怎么说话。但是我不懂,一开始我得像小孩,花很多时间跟他们学,怎么把我的话翻译成一种能接受的语言讲给他们听。
陈道明找我改剧本
BQ:你刚才说的一些都是排练之外的,在排练之内,当演员跟你有不同意见时,你怎么解决?
X:一开始我不会,后来我就会了,就得讲,就得说,我特别不相信沉默寡言的导演,我觉得那很难做到。导演必须一个人跟十个人一百个人把事说明白,让大家去做,所以当导演必须得是话痨,说话是基本功、童子功,得从小爱说话,爱跟人交流。
BQ:你从小爱跟人交流吗?
X:我从小爱说话,就恨不得还没生下来就说话,从小爱聊天,爱表达,你得用嘴就把这件事给办了,你要是凡事亲力亲为的话,一是你精力不够,二是你确实做不了。比如说表演这件事,你是做不了的,你必须要委托一个人来帮你做,而你要与你委托的这个人达成某种共识,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是这个工作必须要用嘴来完成。所以排练节目,大家都在聊天,聊得都很欢快,但未必不是工作。
BQ:后来人艺出台了一个小剧场制作人项目制,大家可以自己报项目,《喜剧的忧伤》最开始也是按这种制度报上去的,你最初的想法也是做一个小剧场的戏,那么后来为什么又变成大剧场了?
X:对,是小剧场,是报制作人制的,当时想报,是因为这个制度制作快,不用经过大的审批之类的,直接可以开始,但是剧院一听说里面有陈道明之后,心思就变了。他们原来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觉得只是我的一个想法而已,所以听说之后就把这个作为体系之下的戏进了大剧场。
BQ :你是怎么说服陈道明出演的呢?
X:他当时是让我帮他写剧本,我觉得那个剧本不是特别有意思,正好我有现在这个《喜剧的忧伤》剧本,就把这个剧本给他看了,我说你得看啊,他说:“我看。很多情况下说看,然后就耽搁了,我这人还真不是这样的,我说真看就看。”差不多两周,有一天他打过来电话,说咱们排,我说行啊,就一拍即合了。
BQ:小剧场项目制和大剧场在资金的回收上是不一样的,小剧场最后收回来就全是你们自己的,大剧场是要上报的,《喜剧的忧伤》让你少赚了很多钱吧?
X:我觉得有些东西是花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的吧,少挣了一些,中间也捐了一些,算花钱吧,我觉得花出去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