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改革开放令世界瞩目。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空中交通量,已从一个后来者发展到世界第二。并仍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天,空中运输,已与陆、海运输鼎足而三,成为现代交通中最快捷之一。
与地面、与海上交通相比。蓝天上的道路,从诞生起便与管制密不可分。
陈志杰,一位中国空管事业的拓荒者……在共和国千万余平方公里的空域,架起一条条安全高效的空中通道。为此,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和5项。榮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为褒奖陈志杰为国家和军队所作的突出贡献,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为这位科研将军记一等功。
融合团队融合技术融合智慧,愿作理念超前的“友好界面”——陈志杰,打造了中国自己的空管体系
陈志杰才智聪慧,他既懂硬件系统,又懂软件工程,掌握雷达、通信、计算机、网络和航空器飞行等跨学科知识,还有参加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各项建设的实践经验。
陈志杰其人,长方脸庞、戴眼镜,儒雅睿智,极富亲和力。
战友同事们送陈志杰一个雅号——“友好界面”。而你一旦点击这一“界面”,就能感悟到陈志杰的高尚境界。
与陈志杰共事20年的副总工程师白松浩,回忆“2秒之争”这件事,既惭愧又欣慰。
2000年,军用新航行系统进入最后联试阶段,但进行到数据链联试时,却一次又一次的报错,与标准时间始终有2秒误差,而新航行系统对数据链的时间准确性要求是分秒不差!
经过细心核对,原因是开发数据链设备的单位在系统时间设置上出了差错。陈志杰让工程技术办公室主任白松浩去找开发人员协商。开发人员非常自信地认为是主系统时间标准不准确。接下来,他们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时作比对,发现系统时间比电台报时差了2秒钟。为慎重起见,又与电话时间进行比对,发现系统时间还是差2秒。白主任很生气,非要去找开发人员理论。陈志杰宽慰说:“你先消消气,我去找那个单位谈谈。”陈志杰从2秒的重要性、合作的前景等方面,晓之以理。第二天,这家公司修正了系统时间,接下来的调试工作也非常顺利。
心如其人。陈志杰对人始终充满爱心。团队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当有新成员加入,陈志杰都要和他充分交流,了解新成员的优特长,再“量体裁衣”,设计培养发展方向。
在部队干了4年管制员的刘兆云被调到所里后,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不熟悉。于是,刘兆云寻思着想报个计算机班,以便尽快地融入到这个团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当时的研究室主任陈志杰办公室。陈志杰一口答应,还提出为其报销学费,并给刘兆云拉出一张业务学习清单,促其尽快融入团队。回忆起十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刘兆云依旧感到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我觉得,陈志杰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关心下属,其中最核心的是专业技术上的关心。”
如今,团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每当遇到重大任务,就能各司其职,合力攻关。
陈志杰在学风道德上的胸怀和品格有口皆碑,许多科研项目,他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具体参与者,但只要不是自己主要完成的项目,从不署名,他不仅不挂名,而且还在科研项目报奖时主动画掉自己的名字。陈志杰36岁担负起所领导责任起,就对自己的人格品行、道德胸襟提出了严格要求。作为班子里任职时间最长的同志,11年如一日,标准不降、干劲不减。2008年底,在上级党委对领导班子的考评中,他的民主测评优秀率达到100%……从原始的手工管制作业到有效指挥世界
第二的航空运输——陈志杰,开创了新中国航空管制的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腾飞,民用航空事业亦呈迅猛发展趋势。特别是沪杭、京津、珠江三角洲地区,军事飞行和民航飞行在空域协调、空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显。
然而那时,我国除少量引进国外空管系统外,绝大部分地区均用手工作业方式进行空中管制,一直靠电话和电台联系。一名管制员只能指挥几架飞机,整体管制能力低下。
研制新型自动化航空管制系统的任务迫在眉睫!
瞩目云天,一切从零开始。陈志杰带领课题组开始了我国航空管制的蓝图规划……
多少个日日夜夜,迎难而上的陈志杰和一群“拓荒牛”,跋涉在“山重水复”的痛苦中和“过关斩将”的喜悦里。
研制之路非常艰辛,当时超体力负荷也成了一种常态。
到现场安装设备,陈志杰和课题组成员什么车都坐过——火车、汽车、农用车、拖拉机,甚至还包括牛车,颠簸崎岖的山道把不少同志臀部都磨出了水泡,为节约经费,他们出差不住宾馆招待所,而是自带被褥找空房间睡大通铺,施工安装时,课题组和工程队一起拉线刷漆、攀上爬下,民工们质疑:单位一天给你们多少工钱……
一次,系统联试时出现技术问题,陈志杰奉命一个人从杭州赶赴某机场,换了三种车,花了整整五个多小时现场解决了问题。
经过13年艰苦探索和实践,在推翻一个个预案、进行了数百次模拟实验、整合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后,陈志杰带领课题组成功完成全军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综合论证、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
该课题创建了全国全军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体系和技术体系,制定颁布了4个国家军用标准、10个行业标准和全国空管基础数据,实现了对我国领空内所有飞行活动的有效监控和无缝管制服务。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主要航路的飞行纵向间隔由150公里降到20公里,飞行垂直间隔由1200米缩小为300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空中运输迈入全球第二奠定了重要基础。
把自己融入祖国和人民急需的空中“高速网”,陈志杰成了航空管制建设领域的开山脊梁!
陈志杰被国家空管委首批聘任为全国空管总体技术专家,从1996年至今一直担任总体组组长,参加了全国空管系统“八五”至“十二五”历次五年规划,主持了历届国家空管科研项目指南编制、课题评审和结题验收等工作,为空管顶层决策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人们说,陈志杰的目光永远在前方。
最近,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加紧研究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正在研究国家空管系统集成……
高价买不来现代的空中管制,自主创新才能赢得跨越的机遇——陈志杰,擎起了中国空管建设的创新之旗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灾害。灾情就是命令,人民空军架起生命天路,在72小时内转运出1447名危重伤病员。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李晓东事后介绍,玉树机场是单向起飞机场,停机坪小,运载能力有限,能够在短时间内运出这么多伤病员,人民空军功不可没。
人们可能并不了解,只要有空中飞行活动,空管系统必须最先和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5·12”汶川大地震、奥运安保等都是如此!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实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航空管制。为确保一条条“空中生命线”和“空中绿色通道”安全、高效、顺畅,全军应急指挥办公室电令雷达所,紧急加装1套航管指挥终端!陈志杰按照应急保障预案,带领应急分队仅仅用了2小时03分就将全国飞行态势引接到总参应急办;北京奥运会前夕,陈志杰单位负责奥运空管指挥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受领任务后,陈志杰亲自担任系统方案制订、系统研发、保障运行等各个环节中的技术指导。安全保障各类飞行54万余架次,做到了零差错、零故障。
军队科研姓“军”,军队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军人。陈志杰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国家领空与国防安全,关注空管事业。
前年“五一”前夕,空军某场站管制中心设备出现故障,建议过完节去维修。陈志杰接到报告知道此事后,当即表示:“服务部队是我们科技人员的天职,部队事情无小事,看似一个不大的问题,很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在他的要求下,研究室安排人员于节前就将故障设备修复!
2001年,为使空军、海军的空管建设能适应军事斗争准備的需求,陈志杰积极呼吁建设一个空管空防一体化的监视系统,及时显示全国空管、飞行器的监视以及航空情报。系统建成后,受到军委首长高度肯定。
好胜而不树敌,争名而不见妒。一次次重大科研实践让陈志杰明白:“国防科研也需要百家争鸣的氛围,更需要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国家“十五”计划的管制中心建设,即国家军航管制中心的系统建设。陈志杰作为专家组组长、技术总师参加了工程招标会。当时参与投标的有七八家公司,第一名是地方某公司,陈志杰所在单位是第二名。技术研讨会上,陈志杰却说:“我确实感到该公司在软件建设方面有其特点,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势,但同时我们军方也要把好关,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大规模地介入军航。”
在整个工程监理过程中,陈志杰带领人员逐条逐个制定标准,从前期准备、样机调试、安装测试,每个设备现场,陈志杰都要派人去技术监督。遇到困难,主动帮助一起研究解决。整个工程下来,该公司的人对陈志杰非常信服。
最终,对79套设备验收时,一次性通过了测试,安装运行中没有一套系统出现问题。
随着共和国航空领域的发展,空管体系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志杰却说:“我只是在民族复兴、国家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恰逢其时地干对了一件事情。为了共和国空中‘高速网’的发展,我这辈子就把这一件事踏实干到底!”
责任编辑 毛毛雨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空中交通量,已从一个后来者发展到世界第二。并仍以15%的速度增长。
今天,空中运输,已与陆、海运输鼎足而三,成为现代交通中最快捷之一。
与地面、与海上交通相比。蓝天上的道路,从诞生起便与管制密不可分。
陈志杰,一位中国空管事业的拓荒者……在共和国千万余平方公里的空域,架起一条条安全高效的空中通道。为此,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和5项。榮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为褒奖陈志杰为国家和军队所作的突出贡献,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为这位科研将军记一等功。
融合团队融合技术融合智慧,愿作理念超前的“友好界面”——陈志杰,打造了中国自己的空管体系
陈志杰才智聪慧,他既懂硬件系统,又懂软件工程,掌握雷达、通信、计算机、网络和航空器飞行等跨学科知识,还有参加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各项建设的实践经验。
陈志杰其人,长方脸庞、戴眼镜,儒雅睿智,极富亲和力。
战友同事们送陈志杰一个雅号——“友好界面”。而你一旦点击这一“界面”,就能感悟到陈志杰的高尚境界。
与陈志杰共事20年的副总工程师白松浩,回忆“2秒之争”这件事,既惭愧又欣慰。
2000年,军用新航行系统进入最后联试阶段,但进行到数据链联试时,却一次又一次的报错,与标准时间始终有2秒误差,而新航行系统对数据链的时间准确性要求是分秒不差!
经过细心核对,原因是开发数据链设备的单位在系统时间设置上出了差错。陈志杰让工程技术办公室主任白松浩去找开发人员协商。开发人员非常自信地认为是主系统时间标准不准确。接下来,他们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时作比对,发现系统时间比电台报时差了2秒钟。为慎重起见,又与电话时间进行比对,发现系统时间还是差2秒。白主任很生气,非要去找开发人员理论。陈志杰宽慰说:“你先消消气,我去找那个单位谈谈。”陈志杰从2秒的重要性、合作的前景等方面,晓之以理。第二天,这家公司修正了系统时间,接下来的调试工作也非常顺利。
心如其人。陈志杰对人始终充满爱心。团队有这样一个传统:每当有新成员加入,陈志杰都要和他充分交流,了解新成员的优特长,再“量体裁衣”,设计培养发展方向。
在部队干了4年管制员的刘兆云被调到所里后,对计算机、通信技术等不熟悉。于是,刘兆云寻思着想报个计算机班,以便尽快地融入到这个团队。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当时的研究室主任陈志杰办公室。陈志杰一口答应,还提出为其报销学费,并给刘兆云拉出一张业务学习清单,促其尽快融入团队。回忆起十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刘兆云依旧感到一股暖流在心中流淌:“我觉得,陈志杰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关心下属,其中最核心的是专业技术上的关心。”
如今,团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每当遇到重大任务,就能各司其职,合力攻关。
陈志杰在学风道德上的胸怀和品格有口皆碑,许多科研项目,他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具体参与者,但只要不是自己主要完成的项目,从不署名,他不仅不挂名,而且还在科研项目报奖时主动画掉自己的名字。陈志杰36岁担负起所领导责任起,就对自己的人格品行、道德胸襟提出了严格要求。作为班子里任职时间最长的同志,11年如一日,标准不降、干劲不减。2008年底,在上级党委对领导班子的考评中,他的民主测评优秀率达到100%……从原始的手工管制作业到有效指挥世界
第二的航空运输——陈志杰,开创了新中国航空管制的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腾飞,民用航空事业亦呈迅猛发展趋势。特别是沪杭、京津、珠江三角洲地区,军事飞行和民航飞行在空域协调、空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显。
然而那时,我国除少量引进国外空管系统外,绝大部分地区均用手工作业方式进行空中管制,一直靠电话和电台联系。一名管制员只能指挥几架飞机,整体管制能力低下。
研制新型自动化航空管制系统的任务迫在眉睫!
瞩目云天,一切从零开始。陈志杰带领课题组开始了我国航空管制的蓝图规划……
多少个日日夜夜,迎难而上的陈志杰和一群“拓荒牛”,跋涉在“山重水复”的痛苦中和“过关斩将”的喜悦里。
研制之路非常艰辛,当时超体力负荷也成了一种常态。
到现场安装设备,陈志杰和课题组成员什么车都坐过——火车、汽车、农用车、拖拉机,甚至还包括牛车,颠簸崎岖的山道把不少同志臀部都磨出了水泡,为节约经费,他们出差不住宾馆招待所,而是自带被褥找空房间睡大通铺,施工安装时,课题组和工程队一起拉线刷漆、攀上爬下,民工们质疑:单位一天给你们多少工钱……
一次,系统联试时出现技术问题,陈志杰奉命一个人从杭州赶赴某机场,换了三种车,花了整整五个多小时现场解决了问题。
经过13年艰苦探索和实践,在推翻一个个预案、进行了数百次模拟实验、整合了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后,陈志杰带领课题组成功完成全军自动化空中交通管制体系综合论证、系统建设和系统集成。
该课题创建了全国全军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体系和技术体系,制定颁布了4个国家军用标准、10个行业标准和全国空管基础数据,实现了对我国领空内所有飞行活动的有效监控和无缝管制服务。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主要航路的飞行纵向间隔由150公里降到20公里,飞行垂直间隔由1200米缩小为300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空中运输迈入全球第二奠定了重要基础。
把自己融入祖国和人民急需的空中“高速网”,陈志杰成了航空管制建设领域的开山脊梁!
陈志杰被国家空管委首批聘任为全国空管总体技术专家,从1996年至今一直担任总体组组长,参加了全国空管系统“八五”至“十二五”历次五年规划,主持了历届国家空管科研项目指南编制、课题评审和结题验收等工作,为空管顶层决策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人们说,陈志杰的目光永远在前方。
最近,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加紧研究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正在研究国家空管系统集成……
高价买不来现代的空中管制,自主创新才能赢得跨越的机遇——陈志杰,擎起了中国空管建设的创新之旗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灾害。灾情就是命令,人民空军架起生命天路,在72小时内转运出1447名危重伤病员。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李晓东事后介绍,玉树机场是单向起飞机场,停机坪小,运载能力有限,能够在短时间内运出这么多伤病员,人民空军功不可没。
人们可能并不了解,只要有空中飞行活动,空管系统必须最先和一直发挥重要作用。 “5·12”汶川大地震、奥运安保等都是如此!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灾区实施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航空管制。为确保一条条“空中生命线”和“空中绿色通道”安全、高效、顺畅,全军应急指挥办公室电令雷达所,紧急加装1套航管指挥终端!陈志杰按照应急保障预案,带领应急分队仅仅用了2小时03分就将全国飞行态势引接到总参应急办;北京奥运会前夕,陈志杰单位负责奥运空管指挥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受领任务后,陈志杰亲自担任系统方案制订、系统研发、保障运行等各个环节中的技术指导。安全保障各类飞行54万余架次,做到了零差错、零故障。
军队科研姓“军”,军队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军人。陈志杰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国家领空与国防安全,关注空管事业。
前年“五一”前夕,空军某场站管制中心设备出现故障,建议过完节去维修。陈志杰接到报告知道此事后,当即表示:“服务部队是我们科技人员的天职,部队事情无小事,看似一个不大的问题,很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在他的要求下,研究室安排人员于节前就将故障设备修复!
2001年,为使空军、海军的空管建设能适应军事斗争准備的需求,陈志杰积极呼吁建设一个空管空防一体化的监视系统,及时显示全国空管、飞行器的监视以及航空情报。系统建成后,受到军委首长高度肯定。
好胜而不树敌,争名而不见妒。一次次重大科研实践让陈志杰明白:“国防科研也需要百家争鸣的氛围,更需要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国家“十五”计划的管制中心建设,即国家军航管制中心的系统建设。陈志杰作为专家组组长、技术总师参加了工程招标会。当时参与投标的有七八家公司,第一名是地方某公司,陈志杰所在单位是第二名。技术研讨会上,陈志杰却说:“我确实感到该公司在软件建设方面有其特点,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势,但同时我们军方也要把好关,因为他们是第一次大规模地介入军航。”
在整个工程监理过程中,陈志杰带领人员逐条逐个制定标准,从前期准备、样机调试、安装测试,每个设备现场,陈志杰都要派人去技术监督。遇到困难,主动帮助一起研究解决。整个工程下来,该公司的人对陈志杰非常信服。
最终,对79套设备验收时,一次性通过了测试,安装运行中没有一套系统出现问题。
随着共和国航空领域的发展,空管体系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志杰却说:“我只是在民族复兴、国家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中,恰逢其时地干对了一件事情。为了共和国空中‘高速网’的发展,我这辈子就把这一件事踏实干到底!”
责任编辑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