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宇宙射线下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e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种高能粒子流就在我们的周围,它们会对我们产生何种影响?
  目前,我们常认为,太空很遥远,但它其实与我们紧密相连:就在此时此刻,来自太空深处的“碎片”正不断地穿过我们的身体。这些“碎片”就是宇宙射线带来的。
  来自高空的辐射
  1912年,一位奥地利物理学家发现了宇宙射线,他就是维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是,他在1905年获得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博士学位,当时他只有23岁。之后,他接受了来自维也纳大学的教学职务。那时,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对科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于是,赫斯决定去研究物理学中最热门的课题:辐射。他着迷于当时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一个隔离好的验电器,即使周围没有任何辐射源,它也会时常地检测到电荷。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地球上的矿物会产生电离辐射,导致了验电器有了电荷。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验电器的读数就会减少。
  根據上面的推测,科学家们认为,假设地表矿物产生的电离辐射是均匀分布的,那么升高10米后,辐射量就会变为地表辐射的83%。在离地面1000米的高空,辐射量应该只有地表辐射的0.1%。
  但事实正好与推算的相反。1910年,法国的科学家西奥多·沃尔夫用验电器在埃菲尔铁塔的底部和顶部进行了测量。他发现,在顶部(离地约300米高)测得的电离辐射更多。
  那么,电离辐射的来源是否会是来自天空而不是大地呢?从1911年起,赫斯在3年里带着他的仪器乘着热气球进行了10次升空检测。随着热气球的升高,他发现检测到的辐射量会急速地上升。当他抵达5000米的高空时,读数竟然是地表检测到的2倍多。之后,他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一种来自于大气层之外的有很强穿透力的辐射。
  赫斯需要更多的数据。他曾冒险地进行了一次夜间升空,检测到的辐射量与白天的没有差别。赫斯还在1912年4月17日进行过一次升空。那天,发生了日食,太阳大部分光芒都被月球挡住了。但他检测到的辐射量却没有发生衰减。这就基本就排除了辐射来源是太阳的可能。
  于是,赫斯在1913年宣布,辐射不是来自太阳,也不是来自地球的矿物,而是来自宇宙深空。十几年后,赫斯的发现被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所证实,而“宇宙射线”这个名词就是由密立根首次提出的。1936年,因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赫斯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东-西效应”
  密立根最初认为,赫斯检测的辐射可能是伽马射线,但随后他的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1927年,科学家们发现宇宙射线的强度,会随着观测地纬度的多少而发生变化:赤道的辐射强度最低,两极的辐射强度最高。如果宇宙射线会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那么就很容易解释这个现象:因为地球的两极磁场最强,带电粒子容易吸引到两极附近。所以,它们可能是一种带电的粒子,而不是某种光子。
  1930年,科学家们还检测到,从西边来的宇宙射线,其强度比从东边来的要多。这是因为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带电的射线会发生偏转。根据高中物理课本中学到的左手定则(判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的定则),带正电的更容易从西边入射过来,带负电的更容易从东边入射过来。上面这种被叫做“东-西效应”的现象说明,宇宙射线不仅带电,而且大部分是带正电。这意味着它们大多数是质子或原子核。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科学家们基本上已经搞清楚了宇宙射线的组成,还发现从各个方向抵达地球的宇宙射线强度是均等的。
  大致上,原子核构成了宇宙射线的99%。这其中,约90%是质子,即氢原子核;约9%是阿尔法粒子,即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剩下的1%,则是更重元素的原子核。事实上,宇宙射线中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与宇宙本身的完全相同!
  既然构成宇宙射线的99%是原子核,那么剩下的1%呢?科学家发现,这1%绝大部分是普通的电子,而这个令科学家感到奇怪。宇宙各处,基本上有多少质子,就有多少电子。那么,宇宙射线中为什么电子没有占到一半呢?这个问题到目前都无法回答。
  极高的能量
  许多宇宙射线都有着极高的能量,它们不可能来自于太阳系内。太阳的辐射通常很弱,除非发生了剧烈的活动,例如出现了日冕物质抛射——太阳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向外抛射出一团日冕物质,辐射粒子的能量可达数兆电子伏。即便如此,宇宙射线也比太阳的强很多,能量会在100兆电子伏至10千兆电子伏特之间。
  天文学家们认为,宇宙射线可能来自发生在遥远太空中的暴力天文学事件,例如超新星爆发等。然而,仍有一部分宇宙射线的能量高得难以置信,很难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当我们谈论宇宙射线的能量时,我们其实就是在谈论它们的速度。如果一束宇宙射线的能量有100兆电子伏,那么就意味着它的速度大致为光速的43%,这是极为快速的。然而,许多宇宙射线的能量都达到了10千兆电子伏特,这意味着它们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99.6%。
  这些超高能的宇宙射线,我们仍然不知道它们疯狂的速度是从哪里得来的。天文学家们曾认为,一些碰撞星系,比如位于乌鸦座的触须星系,是这些宇宙射线的来源,但经过分析后发现它们产生的能量仍不够高。今天,活动星系核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来源。宇宙中有10%的星系,其核心处于活跃状态。活动星系核中存在着超大质量黑洞,能把围绕它们的粒子加速到惊人的速度并抛射出去。
  另一个大胆想法是,神秘的暗物质粒子会衰变为一对高能质子,其中一个落入黑洞中,而另一个则会在整个宇宙中穿行,于是,这样的质子就成为了超高能宇宙射线。
  我们无时不在宇宙射线雨中
  一个常识是,运动更快的东西通常会产生更大的破坏力。不过,射进地球大气的宇宙射线在穿过大气层时,会不断地与空气中所含的分子相撞。相撞会产生更小的原子和其他粒子,产生的“碎屑”会以近光速向地面倾泻下来,如同下雨一样。但当它们逐渐接近地表时,其能量会逐渐降低。抵达地面的宇宙射线,对人以及其他所有的生命都不会带来显著的伤害。
  在这些碎屑中,有一种粒子叫做μ子。μ子是一种带负电的基本粒子,质量大约是电子的208倍。研究显示,每秒钟就有约240个μ子通过你的身体。μ子等来自辐射的粒子如果跑进了细胞核里的话,可能会对里面的遗传物质产生伤害。2016年,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癌症发病率和宇宙射线活动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联系。
  不过,正常情况下,人每年遭受到的自然辐射,大约只有1/10是来自于宇宙射线。剩下的自然辐射,则来自于空气、大地以及食物。而那些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则会暴露于更多的宇宙射线之下。但是如果你选择住在地下,那么绝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的粒子都打不到你身上。
  我们坐飞机时,就会遭受到额外的宇宙射线。那么,那些飞行员和机组人员的健康会受到哪些影响?调查表明,他们遭受到的辐射是其他人的两倍多,因辐射患癌的概率会比常人高出约1%。
  宇宙射线会葬送太空梦?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人都担心,升到高空后,任何生物可能都无法承受过多的宇宙射线,这很可能会阻挡人飞往太空的步伐。为了探究是否真的如此,当时的美国空军用德国的V-2火箭把一些动物送到了地球的外层大气。最初送上去的是果蝇和老鼠这样的动物,之后,研究人员就把灵长类动物送到了外层大气。
  1948年6月11日,猴子第一次进入外层大气。1954年,研究人员开始使用高空气球来进行测试。进行了几十次的试飞,动物们都安然无恙地返回地球。1955年,研究人员终于确认,宇宙射线对于未来的宇航员是非致命的,尽管一些研究已表明宇宙射线会增加宇航员罹患癌症的风险。
  从1968年到1972年,阿波罗登月计划进行的过程中,参与登月的宇航员们体验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经历——他们冒着风险,离开了地球磁场的保护。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奇特的。每个宇航员在每隔2.9分钟时就会在他的视野中看到闪光。美国宇航局的医生当时就提出了一个解释,后来也被证实了:这种闪光是强大的宇宙射线穿过宇航员眼球时产生的。
  此时,当你阅读本文试图理解宇宙射线时,已经有数千个来自宇宙射线的粒子穿过了你的身体。除非,你愿意跑到地下商场那里,来暂时地躲避它们。
其他文献
也许在离你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片小池塘,或是一个小湖泊。无风时,水面上十分平静,看上去一片祥和,但是,在水里,却是暗潮汹涌,因为其中隐藏着许多“杀手”。  大蝌蚪吃小蝌蚪  春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妈妈产下了许多卵,几天后,青蛙卵变成了一群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里,成群结队的小蝌蚪会一起去寻找它们的青蛙妈妈,慢慢长大。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蝌蚪孵化的那一刻起,它们的任务
期刊
人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为什么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而不是YY呢?  虽然被称为性染色体,但X、Y染色体除了決定性别之外,还携带其他信息。X染色体和Y染色体所携带的信息数量是不相同的,并且相差巨大:X染色体上带有800~900个基因,Y染色体只有60~75个基因。如果只有Y染色体,必然会有大量基因缺失,而有些基因是胎儿生存所必需的。  X染色体上
期刊
在电影里,有这样的场景:用充滿空气的注射器对一个人进行静脉注射,这个人很快在痛苦中死去。在现实生活中的输液过程,有时候会看到小气泡随着药液进入血管,有人便会紧张不已。气泡进入静脉真的会致命吗?  空气进入血管,有可能会引起气体栓塞,但这与进入的空气量多少来决定。空气量多且迅速,会堵塞肺动脉致死。当迅速进入静脉的空气量达到100毫升左右时,就能够导致心力衰竭,有生命危险,需要及时抢救。如果只有少量空
期刊
猫喜欢挠东西再正常不过了,猫科动物天生就有磨爪子的本能,它们需要磨爪子以保持爪子的良好状态,以便有猎物时能够迅速出击,猫还是善于攀爬的动物,锋利的爪子是攀爬必不可少的助手。  除了日常维护自己的爪子,猫挠东西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与猫同伴交流。猫爪上有一种腺体——叉指腺,貓通过叉指腺排汗,在挠东西时,叉指腺散发出的气味会留在物体上,同时留下的还有猫爪的印记,这告诉其他猫:“此处是我的领地。”  至于猫
期刊
当物体振动时,声音产生,聲音的振动会引起介质——如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并且声速受到介质的限制,受到介质弹性模量和密度的限制,弹性模量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密度越大,则声音的传播速度越低。声速还与温度、相对运动状态有关。  而光是一种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
期刊
赶乌鸦前请三思,因为乌鸦爱记仇。  在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中,狐狸成功骗到了乌鸦口中的肉,并嘲讽了乌鸦一番。然而,暂且不论乌鸦也十分聪明,现实是狐狸可能根本不敢从乌鸦口中骗肉吃,因为乌鸦准会复仇。它不光自己会俯冲下来,追着狐狸一顿乱啄,还会召集乌鸦朋友们“群殴”狐狸。  美国的野生动物生物学家约翰·马拉夫就在华盛顿大学校园里做了类似实验。有两种面具,一种表示“邪恶”,一种表示“无害”。让戴着“邪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都对外星人的存在充满好奇。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主动和我们联系,那他们的电话我们是接听还是挂断?发来的信息是查看还是删除?  与外星人通讯的“微波窗口”  尽管外星人的存在看似有迹可循,然而,科学家们对外星生命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的第一次全面搜寻却扑了个空,未曾找到任何外星生命的迹象。  天文学家菲利普·莫里森和朱塞佩·科科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指出,哪怕相隔光年的距离,两个拥有先进技术
期刊
随手拿起一瓶矿泉水,会发现在瓶底有一個三角形符号,里面还有一个数字“1”,在符号下方标着“PET”三个字母。这个PET就代表着制作矿泉水瓶的材料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这种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装水和饮料等液体的食品级塑料。它的熔点在250℃以上,要发生化学变化也要在100℃以上。有时候我们往矿泉水瓶里倒热水,矿泉水瓶只是会发生形变,但不会产生有毒的化学物质,更不会溶解到水
期刊
在你吃水果时,是否注意到一个问题:为啥西瓜吃起来是中间甜,而苹果则是靠近表皮的位置甜?其实这是两种水果的构造和累积糖分的差异形成的。  苹果属于“梨果”,果肉主要是由花托、花萼和花筒发育而来,靠近种子吃起来酸酸的那塊则是由子房发育而来。西瓜则属于“瓠果”,我们吃的瓜瓤是西瓜膨大的胎座发育而来的,简单的说,胎座就是西瓜产生种子的地方,可以形象的比喻成“植物胎盘”。由于苹果和西瓜是由不同的器官发育而来
期刊
日本东京的涉谷搬来了一位住户,引起一番轰动。这位住户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他是一个机器人!名字叫做“涉谷未来”。  “涉谷未来”由日本与美国微软公司合作研制,没有实体,他活跃在网络上,是一个在特定应用程序上和人们聊天的聊天机器人。他的设定是一个7岁的一年级小男生的形象,喜欢拍照和观察人类,喜欢和人们聊天,懂得通过聊天来学习,是一个成长型机器人。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机器人公民身份的国家,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