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都被选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很大,而冰心在创作时既吸收了泰戈尔的特点,又有自己的个性表达。两篇文本都表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浓浓的爱,语言风格相似,但在形象、意象、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金色花》;《荷叶·母亲》;比较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选取了两篇散文为《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金色花》的作者是泰戈尔,文章选自《泰戈尔诗集》;《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文章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册《往事》。教材将这两篇文学作品放在同一课进行教学,说明这两篇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具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意义。
冰心翻译过泰戈尔的很多经典作品,如《吉檀迦利》《园丁集》等,其诗歌结构、哲理精神受泰戈尔的影响很大。徐志摩曾说:“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唯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在《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中便可窥见一二。两篇文章语言清新典雅,在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处融入情感。二者都描绘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浓浓的爱,但相同中又存在差异。《金色花》侧重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荷叶·母亲》侧重表现对母爱的歌颂。下面将求同析异,探讨这两篇作品的特点。
一、语言清新,感情细腻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篇幅都比较短,语言清新雅致,作者用朗朗上口、充满韵味的语言表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金色花》中,泰戈尔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的画面。“匿笑”“悄悄开放花瓣”“把自己的影子投在妈妈看书的地方”,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活泼、好动、淘气但又爱着妈妈、渴望保护妈妈的感情。“孩子,你在哪里呀”,妈妈的语言虽然简单质朴,但在这质朴的语言中却将对孩子的那一份担心、一份惦念描写地淋漓尽致。结尾处“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一问一答,更是将孩子的调皮可爱、妈妈的慈爱关怀用语言展现了出来。如若转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便少了感情、少了韵味。“坏”字看似贬义,实则褒用,此处妈妈并不是真的生气、责怪孩子,而是由爱出发的担心。
《荷叶·母亲》中,冰心的语言同样清新细腻。“雨中的红白对比”“雨打红莲”“荷叶护莲”,对这些画面的描写既真实又优美,连贯的画面使读者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中,产生了那份同作者一样的情感。语言的细腻其实也来源于情感的细腻,正是作者观察到红莲被风雨“打得左右欹斜”的样子,才由此担心无遮蔽天空下没有荫蔽的红莲。“繁密的雨点”为何最终只能“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呢?值得我们深思。
二、形象不同,爱意不减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母亲与孩子这两个形象,但形象特征却是不同的。《金色花》中描写的形象是丰富饱满的,孩子有为了好玩变成金色花在风中摇摆、在新叶上跳舞的那份纯真;有当妈妈寻找自己时却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的那份淘气;有悄悄陪着妈妈工作、在妈妈读书时为妈妈遮挡阳光的那份孝心……而妈妈,做祷告时的虔诚、读《罗摩衍那》时的认真、黄昏时拿着灯去牛棚的勤劳、找不到孩子时假嗔的那份慈爱……多方面的特征都凝聚在了妈妈这一形象之中。
《荷叶·母親》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深沉的,孩子看到屋外雷声大作,大雨把红莲打得左右欹斜,感到害怕,“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对屋的母亲便轻声将孩子唤过去,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就像荷叶保护红莲那样保护孩子,多么温柔的爱!多么深沉的爱!
三、意象独特,爱在花中
《金色花》中的意象便是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金色花在印度人心目中象征着纯洁、神圣。除了金色花,文中还提到了母亲读的是《罗摩衍那》,这是圣书,牛在印度教里也是圣物。圣花、圣书、圣物的组合使得这首诗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郁。这首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篇,表现了孩子那颗天真、圣洁的心灵,也说明孩子想用最美好最神圣的东西——“金色花”回报母亲,用圣花的形态、香气和投下的阴影来报答神圣的母爱。
《荷叶·母亲》中主要的意象有两个:荷叶、红莲。荷叶象征着母亲,红莲象征着孩子。红莲贯穿全文,从开始的故乡的园院中便全是红莲,到九年前祖父和“我”说园里最初开三蒂莲便添了三个姊妹,是应了花瑞,到后来雨打红莲、荷叶护莲,这些都是红莲给“我”留下的回忆。荷叶在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的时候勇敢而无畏地护了上去,是对红莲的慈爱与保护,也象征着母亲在困难来临时对“我”的荫蔽。与红莲相比,看看那朵没有荷叶保护的白莲显得多么可怜:“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一红一白对比,更显荷叶之重要。
四、手法各异,融情于景
《金色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从“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始,以儿童的视角展开了一系列想象。儿童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本身就是极富有想象力的,而素有“儿童诗人”之称的泰戈尔又善于表现儿童的世界,这就使得全诗充满了想象色彩。金色花是通过孩子丰富的想象而变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色花被赋予了孩子的童真。孩子爱母亲,想回馈母亲,因此借金色花这一形象与母亲嬉笑玩闹,为母亲遮挡阳光、散播香气。
相比《金色花》让人浮想联翩、似真似幻,《荷叶·母亲》则是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场景。荷叶喻母亲,红莲喻“我”自己,自然与感情两条线索全都令人动容。自然之景线索在明,在大雨中荷叶慢慢地倾侧,覆盖在红莲上面,为红莲遮风挡雨;情感之意线索在暗,在生活中母亲就如荷叶一样保护着经历风吹雨淋的“我”,让“我”在无遮拦天空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荫蔽。通过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作者就将自然之事与人生之事向读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自然看人生,更显厚度与深度。
两篇散文诗都没有单纯地写景或抒情,而是在关注自然景物的前提下,将人类的感情融入其中。自然不是单纯作为装饰的背景,而是与感情互相融合。金色花与孩子对母亲的爱融合在了一起,以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荷叶、红莲与那份伟大的母爱融合在了一起。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出细小的物象,又抒发出真挚丰富的感情,感情与自然得以巧妙融合。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韩燕红.爱的宗教哲学——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7(16).
作者简介:冉佳鹭(1996— ),女,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金色花》;《荷叶·母亲》;比较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选取了两篇散文为《金色花》和《荷叶·母亲》。《金色花》的作者是泰戈尔,文章选自《泰戈尔诗集》;《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文章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册《往事》。教材将这两篇文学作品放在同一课进行教学,说明这两篇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具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意义。
冰心翻译过泰戈尔的很多经典作品,如《吉檀迦利》《园丁集》等,其诗歌结构、哲理精神受泰戈尔的影响很大。徐志摩曾说:“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唯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在《金色花》与《荷叶·母亲》中便可窥见一二。两篇文章语言清新典雅,在生活中常见的细节处融入情感。二者都描绘了母亲与孩子之间那份浓浓的爱,但相同中又存在差异。《金色花》侧重表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荷叶·母亲》侧重表现对母爱的歌颂。下面将求同析异,探讨这两篇作品的特点。
一、语言清新,感情细腻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的篇幅都比较短,语言清新雅致,作者用朗朗上口、充满韵味的语言表现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在《金色花》中,泰戈尔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的画面。“匿笑”“悄悄开放花瓣”“把自己的影子投在妈妈看书的地方”,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活泼、好动、淘气但又爱着妈妈、渴望保护妈妈的感情。“孩子,你在哪里呀”,妈妈的语言虽然简单质朴,但在这质朴的语言中却将对孩子的那一份担心、一份惦念描写地淋漓尽致。结尾处“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一问一答,更是将孩子的调皮可爱、妈妈的慈爱关怀用语言展现了出来。如若转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妈妈,我不告诉你”便少了感情、少了韵味。“坏”字看似贬义,实则褒用,此处妈妈并不是真的生气、责怪孩子,而是由爱出发的担心。
《荷叶·母亲》中,冰心的语言同样清新细腻。“雨中的红白对比”“雨打红莲”“荷叶护莲”,对这些画面的描写既真实又优美,连贯的画面使读者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中,产生了那份同作者一样的情感。语言的细腻其实也来源于情感的细腻,正是作者观察到红莲被风雨“打得左右欹斜”的样子,才由此担心无遮蔽天空下没有荫蔽的红莲。“繁密的雨点”为何最终只能“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呢?值得我们深思。
二、形象不同,爱意不减
《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章都描写了母亲与孩子这两个形象,但形象特征却是不同的。《金色花》中描写的形象是丰富饱满的,孩子有为了好玩变成金色花在风中摇摆、在新叶上跳舞的那份纯真;有当妈妈寻找自己时却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的那份淘气;有悄悄陪着妈妈工作、在妈妈读书时为妈妈遮挡阳光的那份孝心……而妈妈,做祷告时的虔诚、读《罗摩衍那》时的认真、黄昏时拿着灯去牛棚的勤劳、找不到孩子时假嗔的那份慈爱……多方面的特征都凝聚在了妈妈这一形象之中。
《荷叶·母親》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是深沉的,孩子看到屋外雷声大作,大雨把红莲打得左右欹斜,感到害怕,“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对屋的母亲便轻声将孩子唤过去,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就像荷叶保护红莲那样保护孩子,多么温柔的爱!多么深沉的爱!
三、意象独特,爱在花中
《金色花》中的意象便是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花。金色花在印度人心目中象征着纯洁、神圣。除了金色花,文中还提到了母亲读的是《罗摩衍那》,这是圣书,牛在印度教里也是圣物。圣花、圣书、圣物的组合使得这首诗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郁。这首诗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篇,表现了孩子那颗天真、圣洁的心灵,也说明孩子想用最美好最神圣的东西——“金色花”回报母亲,用圣花的形态、香气和投下的阴影来报答神圣的母爱。
《荷叶·母亲》中主要的意象有两个:荷叶、红莲。荷叶象征着母亲,红莲象征着孩子。红莲贯穿全文,从开始的故乡的园院中便全是红莲,到九年前祖父和“我”说园里最初开三蒂莲便添了三个姊妹,是应了花瑞,到后来雨打红莲、荷叶护莲,这些都是红莲给“我”留下的回忆。荷叶在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的时候勇敢而无畏地护了上去,是对红莲的慈爱与保护,也象征着母亲在困难来临时对“我”的荫蔽。与红莲相比,看看那朵没有荷叶保护的白莲显得多么可怜:“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一红一白对比,更显荷叶之重要。
四、手法各异,融情于景
《金色花》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从“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始,以儿童的视角展开了一系列想象。儿童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本身就是极富有想象力的,而素有“儿童诗人”之称的泰戈尔又善于表现儿童的世界,这就使得全诗充满了想象色彩。金色花是通过孩子丰富的想象而变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金色花被赋予了孩子的童真。孩子爱母亲,想回馈母亲,因此借金色花这一形象与母亲嬉笑玩闹,为母亲遮挡阳光、散播香气。
相比《金色花》让人浮想联翩、似真似幻,《荷叶·母亲》则是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描写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场景。荷叶喻母亲,红莲喻“我”自己,自然与感情两条线索全都令人动容。自然之景线索在明,在大雨中荷叶慢慢地倾侧,覆盖在红莲上面,为红莲遮风挡雨;情感之意线索在暗,在生活中母亲就如荷叶一样保护着经历风吹雨淋的“我”,让“我”在无遮拦天空下有了独属于自己的荫蔽。通过这么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作者就将自然之事与人生之事向读者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自然看人生,更显厚度与深度。
两篇散文诗都没有单纯地写景或抒情,而是在关注自然景物的前提下,将人类的感情融入其中。自然不是单纯作为装饰的背景,而是与感情互相融合。金色花与孩子对母亲的爱融合在了一起,以儿童的视角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荷叶、红莲与那份伟大的母爱融合在了一起。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出细小的物象,又抒发出真挚丰富的感情,感情与自然得以巧妙融合。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韩燕红.爱的宗教哲学——冰心与泰戈尔诗歌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7(16).
作者简介:冉佳鹭(1996— ),女,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