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本色”就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课堂教学中只有对语言运用反复模仿、鉴赏、应用、订正,形成长效积累,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習惯的养成。如果我们尝试习作讲评课侧重于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表达各具特色的范例,就能让学生在大量的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语感的熏陶,为规范自身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为其突破习作选材单一、叙述雷同的瓶颈提供多样化的修改策略。
关键词:多样化范例;突破单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品读赏析;修改策略
语文的“本色”就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课堂教学中只有对语言运用反复模仿、鉴赏、应用、订正,形成长效积累,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以往我们的习作讲评课习惯于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指导全体学生一块儿来修改一两个有语病的语段,或是一两篇有问题的习作,或是学习一两篇范文的写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教师既要指导学生修改,又要引导学生品鉴,那么提供的范例数量就不可能多,文章结构形式也相对单一。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利。而且,学生修改习作时选择、借鉴的余地不大,修改后的习作还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尴尬现象。教师详尽指导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却未见显著提升,即高耗低效。
理论与实践两相比照之后,我开始尝试在习作讲评课侧重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表达各具特色的范例,期望学生在大量的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语感的熏陶,为规范自身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突破习作选材单一、叙述雷同的瓶颈提供多样化的修改策略。
那么,这么多形式丰富多样的范例从哪来呢?当然“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范例都是课前经过教师精挑细选,从几十份学生习作中筛选出来的。为了不占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品读到更多表达规范又各具特色的语言范例,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多的收获,我把修改时间挪到课前。习作讲评课之前,我会与这些小作者共同商讨、推敲如何修改会更恰当。必要时教师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充分尊重小作者的本意为前提,在修改、补充、打磨、润色等方面施以援手。讲评素材修改完善后,教师再在课堂展示时加以采用,引导全体学生结合阅读课习得的学法与写法,品读、探讨、赏析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多数学生学以致用,粗习品鉴,最重要的是从表达各异的范例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形式,就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尝试,进行模仿。
以下,我以《“借物喻人”写法讲评课》为例,谈谈自己具体如何操作。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习作,学生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选材容易雷同,以歌颂蜡烛、小草、梅花的居多,缺乏新意。
2. 语言表达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现象较严重,有“喊口号”“贴标签”之嫌,大多数学生会这样写——“蜡烛是样很普通的物品,它非常便宜,几乎家家都有。但是,它牺牲自己,为他人照明,不求回报。我为它无私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所感动。”
3. “物”的特点、品性的描写不够具体、鲜明,如,“蜜蜂十分勤劳,每天都要采许多花蜜。一天到晚,蜜蜂除了干活,还是干活”。
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课前批改习作时,对于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各类实例被我有意识地筛选出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品读、评议、比较、赏析,期望通过大量同班同学提供的优秀实例,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同时,不仅找到自身习作的症结,而且懂得该运用什么样有效的策略加以修改。以下从句、段、篇三个层面,分别列举一些范例及赏析要点加以说明。
一、 句的赏析
范例1:使用橡皮擦时,它的棱角会慢慢磨钝,留下一桌面碎屑。随着时间的推移,橡皮擦先是边角变得圆润,然后变成了球状,最后碎成几小块。(黄奕飞)
赏析要点:小作者把橡皮擦由完整到残缺的过程写具体了。语言平实,但是读着读着,我们不禁要对这无怨无悔为我们服务的小小橡皮擦肃然起敬。
范例2:吃饭的时候,烛光轻抚着我的碗沿;洗漱的时候,烛光映照出镜中的我;睡觉的时候,烛光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王静茹)
赏析要点:通过排比,列举了蜡烛的若干用途,突出在停电的夜里,蜡烛虽小,但发挥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范例3:蜡烛的爱不会像糖果那样甜到心底,也不会像歌儿那样让你忘却痛苦。它能做到的是在黑暗里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丝温暖。(黄浩)
赏析要点:运用对比,点明蜡烛虽然力量微薄,能力有限,但需要它的时候,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 段的赏析
范例1:我原以为它们会放弃这只苍蝇,但实际不是那样的。蚂蚁们有的咬住苍蝇的翅膀,有的咬住头,有的咬住尾……我看出来了,它们要将这只可怜的苍蝇“五马分尸”!最终,苍蝇被“大卸八块”,成功搬进蚁窝。(甘玮骏)
赏析要点:三个“有的”句式突显蚂蚁不轻易放弃,团结协作的特点,“五马分尸”“大卸八块”,读来虽略显夸张,却富有生活情趣。
范例2:在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里,你总会看见蜜蜂忙碌的身影。蜂群从一丛花飞向另一丛花,忽上忽下,来回穿梭。蜜蜂嘤嘤嗡嗡的歌声,好像交响乐团里低音提琴琴弦上流淌出来的旋律那般低沉、深情。采完蜜后,蜜蜂会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把花蜜送回养蜂人的蜂箱。蜜蜂每天都要不辞劳苦地在蜜源与蜂箱之间往返无数次,周而复始,岁岁年年。生活中,我们品尝到的香甜的蜂蜜就是这样得来的。“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诗句赞扬的不正是蜜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吗?(吴叶)
赏析要点: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抓住蜜蜂的身影、歌声、往返等细节,将蜜蜂采蜜的过程和蜜蜂的特点写具体了。小作者通过文字描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采蜜图。强烈的画面感,容易引发读者联想,产生共鸣。该段落的最后,引用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将蜜蜂采花酿蜜的特点升华为蜜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性,从而将蜜蜂的品行描写得具体、鲜明,为下文的“借物喻人”“由物及人”作了较自然的铺垫。 范例3:一般来说钟面上都有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还有秒针。这三根针虽然个头不大,可它们作用不小,陪伴我们走过了一天又一天。时针是一位年迈的老父亲,它走得最慢,但它的作用最大,人们总是以它为标准来估摸时间和制定目标。分针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它匀速前进着。别看它不紧不慢,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盯着它,我总是在暗自感叹:“咦,这么快五分钟过去了”“哎,又过了二十分钟”……最纤弱却跑得最快的莫过于秒针了,它是个顽童,最容易被人们遗忘。其实,它最能代表时间的转瞬即逝。(魏煜杭)
赏析要点:构段方式以总分关系为主,先总述后分述,分述部分分三个部分,运用比喻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作用写清楚,并融入了自己的联想与感悟,读来令人感觉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三、 篇的赏析
范文选例:
萝卜的启示
昨天早晨,我早早地起了床,和媽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我们东买买西买买,买了一大堆,有西兰花、包菜、香菜、芹菜、牛肉,以及一些萝卜。
其他菜都挺正常的,就这些萝卜我看着怪:上边大下边小,一半绿一半红,中间还有一截白色的过渡色……我看着这怪异的萝卜……感到万分无语……以前吃的萝卜要不就是全白的,要不然全红的,从来没见过这种“三色萝卜”……
于是,我就问老妈:“妈……这萝卜能吃么这?”“废话!不能吃我买来做什么?”“你确定吃了不会中毒?”老妈白了我一眼,斩钉截铁地说:“确定不会中毒!”我不依不饶地追问:“那为什么它长这么奇怪?”“它只是长得丑了点儿,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有什么好大惊小怪!”“那你就是说这萝卜会甜啰?”“呃……对!”“那我吃了。”
先把皮削了吧。不削不知道,一削吓一跳——里面竟然是红色的!“怎样?惊异了吧?”“切,才没有嘞。”“哦?是吗?”在妈妈将信将疑的目光中,我缓缓吃下这半截萝卜……一个字,甜!两个字,很甜!三个字,非常甜!我惊异到极点!嘴巴张大到可以塞下一整个鸡蛋的程度……妈妈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吃惊了吧!人啊,也要像这萝卜,外表怪点,丑点有什么关系呢?外表美内心不美,那有什么用?只有内心美,才是真的美。”
是啊!有好些人就是这样,虽然长得不咋样,但是内心非常善良,这种人也是可敬的!(许晴)
赏析要点: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平实、生活化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生活小场景。小作者突显颜色,着力刻画萝卜外表的“怪”“丑”;抓住味道,着力刻画萝卜内在的“甜”。借此阐明“意味深长”的哲理——人应做像萝卜这样有内在美的人。省略号的运用是本文一个亮点,人物的心思、情感在省略号营造的留白间藕断丝连,耐人寻味。母女俩的对话是本文的另一个亮点,虽然只是日常口语,极其简短朴实,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会若有所思。
以上从句、段、篇三个层面分别选取优秀范例,引导学生品评、赏析,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学生的感悟逐渐清晰、深刻。1. 可写的事物很多,要善于捕捉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文章才能写出新意。
2. 语言表达不一定要十分华丽,质朴的语言也同样不失魅力。
3. 尝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体会,有利于把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鲜明,避免喊口号式的空洞与乏味。
“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习作讲评课大量选用来源于学习伙伴的习作素材作为范例,课前经过教师的一番精挑细选,习作内容五花八门,表达的形式不拘一格,有效指引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而多样的修改方式与途径,有效规避由于提供范例过于单一,导致习作讲评、修改后高度雷同的尴尬。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长期坚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课习得的学法、写法对习作范例进行品鉴的训练,势必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不管是在阅读,还是习作,都会对语言文字形成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积累,即形成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那么,我们所期待的“语文意识”的种子不正在悄然生根、发芽了吗?
参考文献:
[1]俞东江.穿越时代的“语文训练观”——重读周一贯老师《语文教学训练论》[J].小学语文教师,2015(4):3.
作者简介:陈蔚,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玉兰学校。
关键词:多样化范例;突破单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品读赏析;修改策略
语文的“本色”就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课堂教学中只有对语言运用反复模仿、鉴赏、应用、订正,形成长效积累,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以往我们的习作讲评课习惯于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指导全体学生一块儿来修改一两个有语病的语段,或是一两篇有问题的习作,或是学习一两篇范文的写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教师既要指导学生修改,又要引导学生品鉴,那么提供的范例数量就不可能多,文章结构形式也相对单一。这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利。而且,学生修改习作时选择、借鉴的余地不大,修改后的习作还容易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尴尬现象。教师详尽指导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却未见显著提升,即高耗低效。
理论与实践两相比照之后,我开始尝试在习作讲评课侧重为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表达各具特色的范例,期望学生在大量的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语感的熏陶,为规范自身的语言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其突破习作选材单一、叙述雷同的瓶颈提供多样化的修改策略。
那么,这么多形式丰富多样的范例从哪来呢?当然“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范例都是课前经过教师精挑细选,从几十份学生习作中筛选出来的。为了不占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品读到更多表达规范又各具特色的语言范例,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多的收获,我把修改时间挪到课前。习作讲评课之前,我会与这些小作者共同商讨、推敲如何修改会更恰当。必要时教师也会“该出手时就出手”,以充分尊重小作者的本意为前提,在修改、补充、打磨、润色等方面施以援手。讲评素材修改完善后,教师再在课堂展示时加以采用,引导全体学生结合阅读课习得的学法与写法,品读、探讨、赏析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多数学生学以致用,粗习品鉴,最重要的是从表达各异的范例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形式,就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尝试,进行模仿。
以下,我以《“借物喻人”写法讲评课》为例,谈谈自己具体如何操作。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习作,学生暴露出来的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选材容易雷同,以歌颂蜡烛、小草、梅花的居多,缺乏新意。
2. 语言表达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现象较严重,有“喊口号”“贴标签”之嫌,大多数学生会这样写——“蜡烛是样很普通的物品,它非常便宜,几乎家家都有。但是,它牺牲自己,为他人照明,不求回报。我为它无私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所感动。”
3. “物”的特点、品性的描写不够具体、鲜明,如,“蜜蜂十分勤劳,每天都要采许多花蜜。一天到晚,蜜蜂除了干活,还是干活”。
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课前批改习作时,对于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各类实例被我有意识地筛选出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品读、评议、比较、赏析,期望通过大量同班同学提供的优秀实例,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同时,不仅找到自身习作的症结,而且懂得该运用什么样有效的策略加以修改。以下从句、段、篇三个层面,分别列举一些范例及赏析要点加以说明。
一、 句的赏析
范例1:使用橡皮擦时,它的棱角会慢慢磨钝,留下一桌面碎屑。随着时间的推移,橡皮擦先是边角变得圆润,然后变成了球状,最后碎成几小块。(黄奕飞)
赏析要点:小作者把橡皮擦由完整到残缺的过程写具体了。语言平实,但是读着读着,我们不禁要对这无怨无悔为我们服务的小小橡皮擦肃然起敬。
范例2:吃饭的时候,烛光轻抚着我的碗沿;洗漱的时候,烛光映照出镜中的我;睡觉的时候,烛光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王静茹)
赏析要点:通过排比,列举了蜡烛的若干用途,突出在停电的夜里,蜡烛虽小,但发挥的作用还是挺大的。
范例3:蜡烛的爱不会像糖果那样甜到心底,也不会像歌儿那样让你忘却痛苦。它能做到的是在黑暗里给你一线光明,在寒冷中给你一丝温暖。(黄浩)
赏析要点:运用对比,点明蜡烛虽然力量微薄,能力有限,但需要它的时候,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二、 段的赏析
范例1:我原以为它们会放弃这只苍蝇,但实际不是那样的。蚂蚁们有的咬住苍蝇的翅膀,有的咬住头,有的咬住尾……我看出来了,它们要将这只可怜的苍蝇“五马分尸”!最终,苍蝇被“大卸八块”,成功搬进蚁窝。(甘玮骏)
赏析要点:三个“有的”句式突显蚂蚁不轻易放弃,团结协作的特点,“五马分尸”“大卸八块”,读来虽略显夸张,却富有生活情趣。
范例2:在一片五彩缤纷的花海里,你总会看见蜜蜂忙碌的身影。蜂群从一丛花飞向另一丛花,忽上忽下,来回穿梭。蜜蜂嘤嘤嗡嗡的歌声,好像交响乐团里低音提琴琴弦上流淌出来的旋律那般低沉、深情。采完蜜后,蜜蜂会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把花蜜送回养蜂人的蜂箱。蜜蜂每天都要不辞劳苦地在蜜源与蜂箱之间往返无数次,周而复始,岁岁年年。生活中,我们品尝到的香甜的蜂蜜就是这样得来的。“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诗句赞扬的不正是蜜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吗?(吴叶)
赏析要点:运用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抓住蜜蜂的身影、歌声、往返等细节,将蜜蜂采蜜的过程和蜜蜂的特点写具体了。小作者通过文字描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采蜜图。强烈的画面感,容易引发读者联想,产生共鸣。该段落的最后,引用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句,将蜜蜂采花酿蜜的特点升华为蜜蜂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性,从而将蜜蜂的品行描写得具体、鲜明,为下文的“借物喻人”“由物及人”作了较自然的铺垫。 范例3:一般来说钟面上都有三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还有秒针。这三根针虽然个头不大,可它们作用不小,陪伴我们走过了一天又一天。时针是一位年迈的老父亲,它走得最慢,但它的作用最大,人们总是以它为标准来估摸时间和制定目标。分针是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它匀速前进着。别看它不紧不慢,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盯着它,我总是在暗自感叹:“咦,这么快五分钟过去了”“哎,又过了二十分钟”……最纤弱却跑得最快的莫过于秒针了,它是个顽童,最容易被人们遗忘。其实,它最能代表时间的转瞬即逝。(魏煜杭)
赏析要点:构段方式以总分关系为主,先总述后分述,分述部分分三个部分,运用比喻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作用写清楚,并融入了自己的联想与感悟,读来令人感觉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三、 篇的赏析
范文选例:
萝卜的启示
昨天早晨,我早早地起了床,和媽妈一起去菜市场买菜。
我们东买买西买买,买了一大堆,有西兰花、包菜、香菜、芹菜、牛肉,以及一些萝卜。
其他菜都挺正常的,就这些萝卜我看着怪:上边大下边小,一半绿一半红,中间还有一截白色的过渡色……我看着这怪异的萝卜……感到万分无语……以前吃的萝卜要不就是全白的,要不然全红的,从来没见过这种“三色萝卜”……
于是,我就问老妈:“妈……这萝卜能吃么这?”“废话!不能吃我买来做什么?”“你确定吃了不会中毒?”老妈白了我一眼,斩钉截铁地说:“确定不会中毒!”我不依不饶地追问:“那为什么它长这么奇怪?”“它只是长得丑了点儿,又不是什么大毛病,有什么好大惊小怪!”“那你就是说这萝卜会甜啰?”“呃……对!”“那我吃了。”
先把皮削了吧。不削不知道,一削吓一跳——里面竟然是红色的!“怎样?惊异了吧?”“切,才没有嘞。”“哦?是吗?”在妈妈将信将疑的目光中,我缓缓吃下这半截萝卜……一个字,甜!两个字,很甜!三个字,非常甜!我惊异到极点!嘴巴张大到可以塞下一整个鸡蛋的程度……妈妈看了我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吃惊了吧!人啊,也要像这萝卜,外表怪点,丑点有什么关系呢?外表美内心不美,那有什么用?只有内心美,才是真的美。”
是啊!有好些人就是这样,虽然长得不咋样,但是内心非常善良,这种人也是可敬的!(许晴)
赏析要点: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平实、生活化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还原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生活小场景。小作者突显颜色,着力刻画萝卜外表的“怪”“丑”;抓住味道,着力刻画萝卜内在的“甜”。借此阐明“意味深长”的哲理——人应做像萝卜这样有内在美的人。省略号的运用是本文一个亮点,人物的心思、情感在省略号营造的留白间藕断丝连,耐人寻味。母女俩的对话是本文的另一个亮点,虽然只是日常口语,极其简短朴实,但是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会若有所思。
以上从句、段、篇三个层面分别选取优秀范例,引导学生品评、赏析,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学生的感悟逐渐清晰、深刻。1. 可写的事物很多,要善于捕捉事物与众不同的特点,文章才能写出新意。
2. 语言表达不一定要十分华丽,质朴的语言也同样不失魅力。
3. 尝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体会,有利于把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鲜明,避免喊口号式的空洞与乏味。
“从学生中来,回学生中去”,习作讲评课大量选用来源于学习伙伴的习作素材作为范例,课前经过教师的一番精挑细选,习作内容五花八门,表达的形式不拘一格,有效指引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而多样的修改方式与途径,有效规避由于提供范例过于单一,导致习作讲评、修改后高度雷同的尴尬。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长期坚持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课习得的学法、写法对习作范例进行品鉴的训练,势必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使学生不管是在阅读,还是习作,都会对语言文字形成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积累,即形成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那么,我们所期待的“语文意识”的种子不正在悄然生根、发芽了吗?
参考文献:
[1]俞东江.穿越时代的“语文训练观”——重读周一贯老师《语文教学训练论》[J].小学语文教师,2015(4):3.
作者简介:陈蔚,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玉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