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新常态的含义,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等三个方面出发,旨在深刻解析供给侧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含义及特点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同时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长远发展,转换经济发展观念,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十分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新常态”被提出了。“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观念要转变,跟上时代的要求,意味着经济发展要长久可持续。概括起来,新常态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我国处于社会发展初期阶段,经济发展根本任务,是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些问题也伴随而来,首先,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经济发展对于是否保持良好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生,所以,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健康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多挑战,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考虑后果,继续准求高增长率可能就会付出更为严重的代价。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但又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科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要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增长速度要放慢,但同时又能满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可分为两个维度——速度和质量。在“新常态”背景下,会对“质量”指标给予更大的权重,对“速度”的重视程度会有所下降,这就要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有效,进行优化升级,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并且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可能要面临很多阻碍和挑战,可能会损害一部人的利益,可能要付出代价,又要正确面对。
3.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投资、消费、进出口,他们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新常态”不仅要求“三驾马车”优化组合,持续强劲,而且要求更加关注、激发、落实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即管理、改革、集约与创新。必须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认识与把握“新常态”的四大“新内生动力”,特别是要认识和把握现代管理的重要地位、作用与意义,坚定管理自信、实现科学管理。“新常态”治国理政的一系列理念、智慧、思想、战略,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科学管理,理所当然,理所必然。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市场、管理出人才。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科学管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方向盘”与“千斤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传统需求侧管理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主要以增加出口,扩大投资,提高消费为主,政府主要从需求侧的三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改革开放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尤其是2008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直接导致接下来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的下滑。传统的从需求侧制定的经济政策的驱动力减弱,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改变以往的策略,从供给侧进行改革。
2.需求侧管理存在结构性不均衡。从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需求侧管理中投资和消费处于非均衡的状态,两者的不均衡进而导致了从需求侧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侧重于投资,而在消费方面则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但在投资方面过于旺盛。据有关数据表明,就2014年的发展而言,投资所占比重已经将近50%,超出了正常的投资水平。
3.长期需求侧管理的条件之下供给侧出现失衡。目前而言,限制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是供需不平衡,供需结构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从需求角度展开,而供给主要依赖于国际间贸易。但最近几年,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下滑状态,直接导致了我国产品过剩,如制造业、钢铁产业等都十分的明显。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的产品生产的方式仍比较落后,后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的准求,近幾年,国人疯狂国外购买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二,生产作业方式的落后,不但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更限制了商品的出口。第三粗犷的生产作业方式导致高污染,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三、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1.供给侧改革应注重质量而非产量和总量。根据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知,市场的需求能力与攻击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需求能力越强,供给能力也就越强,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商品的价格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自动快速调整,从而使得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处于均衡状态。如果片面地追求供给量的增加并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产能过剩又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生产要素的投入,还需要生产效率的提高,依靠高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更是重中之重。在供给侧改革中,要更加关注供给的质量而非总量。
2.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所谓的落后产能是指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以及一些工艺规模不符合要求的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还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如煤炭和钢铁行业,去年二月份中央针对煤炭和钢铁两大产业去产业化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供求关系失衡,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因此产能过剩矛盾的问题必须予以解决。2015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将去产能作为主要的任务。通过去产能可以让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企业经营状况也会有所好转,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恢复。
3.鼓励创新创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施供给侧改革,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换率,促进产业和科研结合。本文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机制研究,按照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以及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特点,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为前期准备、中期运行以及后期总结阶段,其中,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活动有创新需求产生、前期资料准备、寻找科技中介机构、合作研发对象选择、确定合作伙伴 ;中期运行阶段主要活动有建立合作组织确定合作模式、合作成员内部合理分工、合作创新项目正式运行、项目成果验收与中试 ;后期总结阶段主要活动有创新成果导入、利益分配、过程以及利益分配评价、评价结果及经验存档。二是借助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知识资源储备库,构建虚拟资源池,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知识信息可以共享存储其中。
参考文献:
[1]龚刚. 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2):13-20.
[2]罗锐,曲红丽. 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及发展方向[J]. 时代金融, 2016,(14):9-10.
[3]蔡红兵.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 管理观察, 2016,(27):67-68+71.
[4]赵庚科,吴慧慧,史晓妮.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6,(18):238-241.
作者简介:徐紫宜(1998.08—)。 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常态
一、新常态的含义及特点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但同时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长远发展,转换经济发展观念,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十分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新常态”被提出了。“新常态”意味着发展的观念要转变,跟上时代的要求,意味着经济发展要长久可持续。概括起来,新常态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我国处于社会发展初期阶段,经济发展根本任务,是国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一些问题也伴随而来,首先,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高速发展一段时间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经济发展对于是否保持良好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生,所以,如何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健康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多挑战,如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考虑后果,继续准求高增长率可能就会付出更为严重的代价。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但又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科环境为代价,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要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增长速度要放慢,但同时又能满足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可分为两个维度——速度和质量。在“新常态”背景下,会对“质量”指标给予更大的权重,对“速度”的重视程度会有所下降,这就要求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有效,进行优化升级,传统的经济结构已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是长期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并且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可能要面临很多阻碍和挑战,可能会损害一部人的利益,可能要付出代价,又要正确面对。
3.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投资、消费、进出口,他们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新常态”不仅要求“三驾马车”优化组合,持续强劲,而且要求更加关注、激发、落实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即管理、改革、集约与创新。必须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认识与把握“新常态”的四大“新内生动力”,特别是要认识和把握现代管理的重要地位、作用与意义,坚定管理自信、实现科学管理。“新常态”治国理政的一系列理念、智慧、思想、战略,重视管理、强化管理、科学管理,理所当然,理所必然。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市场、管理出人才。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科学管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方向盘”与“千斤顶”。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传统需求侧管理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主要以增加出口,扩大投资,提高消费为主,政府主要从需求侧的三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改革开放成果显著,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提升了在国际上的地位。尤其是2008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直接导致接下来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渐的下滑。传统的从需求侧制定的经济政策的驱动力减弱,要想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改变以往的策略,从供给侧进行改革。
2.需求侧管理存在结构性不均衡。从需求角度来看,我国需求侧管理中投资和消费处于非均衡的状态,两者的不均衡进而导致了从需求侧经济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侧重于投资,而在消费方面则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但在投资方面过于旺盛。据有关数据表明,就2014年的发展而言,投资所占比重已经将近50%,超出了正常的投资水平。
3.长期需求侧管理的条件之下供给侧出现失衡。目前而言,限制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是供需不平衡,供需结构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从需求角度展开,而供给主要依赖于国际间贸易。但最近几年,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下滑状态,直接导致了我国产品过剩,如制造业、钢铁产业等都十分的明显。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国的产品生产的方式仍比较落后,后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高质量的准求,近幾年,国人疯狂国外购买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第二,生产作业方式的落后,不但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更限制了商品的出口。第三粗犷的生产作业方式导致高污染,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三、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1.供给侧改革应注重质量而非产量和总量。根据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可知,市场的需求能力与攻击能力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需求能力越强,供给能力也就越强,在完全市场竞争中,商品的价格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自动快速调整,从而使得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处于均衡状态。如果片面地追求供给量的增加并不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而产能过剩又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生产要素的投入,还需要生产效率的提高,依靠高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更是重中之重。在供给侧改革中,要更加关注供给的质量而非总量。
2.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效率。所谓的落后产能是指在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以及一些工艺规模不符合要求的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还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能源系统运行效率。如煤炭和钢铁行业,去年二月份中央针对煤炭和钢铁两大产业去产业化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大,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供求关系失衡,产品价格下降,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因此产能过剩矛盾的问题必须予以解决。2015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将去产能作为主要的任务。通过去产能可以让产能利用率恢复到合理水平,企业经营状况也会有所好转,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恢复。
3.鼓励创新创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实施供给侧改革,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换率,促进产业和科研结合。本文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机制研究,按照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以及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特点,将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分为前期准备、中期运行以及后期总结阶段,其中,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活动有创新需求产生、前期资料准备、寻找科技中介机构、合作研发对象选择、确定合作伙伴 ;中期运行阶段主要活动有建立合作组织确定合作模式、合作成员内部合理分工、合作创新项目正式运行、项目成果验收与中试 ;后期总结阶段主要活动有创新成果导入、利益分配、过程以及利益分配评价、评价结果及经验存档。二是借助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知识资源储备库,构建虚拟资源池,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知识信息可以共享存储其中。
参考文献:
[1]龚刚. 论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02):13-20.
[2]罗锐,曲红丽. 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及发展方向[J]. 时代金融, 2016,(14):9-10.
[3]蔡红兵.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 管理观察, 2016,(27):67-68+71.
[4]赵庚科,吴慧慧,史晓妮.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6,(18):238-241.
作者简介:徐紫宜(1998.08—)。 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