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心曾被关怀的目光烤暖,我的心曾被救援的手从秋季直接递到春天。我的心已懂得保有爱的火焰,我的心已懂得输送爱的光和热……”
唐山人自编自唱的歌曲,唱出这个城市特具的别样韵味——这是一座熔铸着全国人民无私的爱的城市。
大地震的幸运者中,每3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被别人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仅唐山市区就有30多万人在互救中重获新生。当年10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兼程,舍生忘死,挽救出唐山一万多人的生命;10万多名唐山地震伤员被转往全国16个省市,得到妥善救治;全国各地派出的1300人的专业防疫队伍,在短时间内调来大批消毒药品、器材,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全国各地群众捐款捐物,使唐山人民度过了震后的饥荒……这一切过去了31年,但唐山人无法忘记,相反,全国人民的爱在新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唐山重生和成长的31年,整个中国也在经历着沧桑巨变。站在今天回望,可以发现大时代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让我们追寻那段尘封的记忆,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顷刻间毁灭了一座百年工业城市,24万余人的生命沦为亡魂。31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经过31个年轮的淘洗,“民间感恩”的暖流,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唐山这座城市因充满“感恩”而变得与众不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刊载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沉浸和感恩,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2006年4月,唐山地震孤儿张晓东骑自行车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途经天津、保定、石家庄、郑州,最后抵达洛阳,全程为1340余公里。当年14岁的张晓东被送到了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那里一位年轻的护士成了他的天使,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的伤口和心灵,当他伤愈要回唐山时,曾久久抱住这位异乡姐姐的腿不愿离开。如今,在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当张晓东终于见到了阔别30年的恩人“姐姐”马素云时,热泪盈眶,无语哽噎,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30年后再次相遇,他们依然感到彼此是世上最亲的亲人。
同年6月,8位“骑行万里谢恩”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经京、冀、豫、鲁,走鄂、湘,直至黔、滇,骑行1.5万公里,走访80多座城市,寻找当年救助过自己的人,用独特的方式向全国人民传递着来自唐山30年不忘的深切谢意。
唐山书法家张信东骑着三轮车开始了他的“以艺报恩”之旅:北京、保定、石家庄、上海、辽宁……寻找当年救助过唐山人民的恩人,鞠一个躬,再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历时138天,行程几千公里。他说:“我要感谢的,就是给过我们一张饼、一个馒头、一双鞋、一双袜子的恩人们。”
……
正是这些普通的市民,以他们自身微弱的举动,诠释着一个城市对于那场灾难的理解,表达着一个城市的感恩。
灾难甫至,唐山民众自救求生,也相互救助。当此生命紧要关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助,更让危难中的人们绝处逢生。这段历史即使在事隔10年、20年、30年之后,依然让人无法忘却。
唐山大地震后,10余万解放军战士赶赴唐山搜救;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全国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一双双布鞋、一床床棉被、一口口水、一餐餐饭,传递着人间真情;10万名重伤员被送到全国16个省区市医院接受救助,得到当地医护人员亲人般细心的照料;石家庄、邢台和唐山等地迅速建立了5所育红学校,2000多名地震遗孤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正像一位地震幸存者所说的那样:那恩情,实际上是还不完、没法还的。
当唐山能够把绵绵不绝的感恩升华为绵绵不绝的努力时,一个新唐山就诞生了,并且这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座新城市。
唐山大地震之后,无数人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坚忍不拔地忍受苦难,执着顽强地继续生活;无数人展现了高贵的怜悯之心和友爱之情,力尽所能地伸出援手,持之以恒地给予帮助。这一切,都是人类从寒冷中点燃的火光,从绝望中升起的希望。而唐山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成为人类战胜苦难的骄傲和榜样。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无比自豪、无限赞美。
(责编 肖 黎)
唐山人自编自唱的歌曲,唱出这个城市特具的别样韵味——这是一座熔铸着全国人民无私的爱的城市。
大地震的幸运者中,每3个人里就有一个是被别人从废墟中救出来的,仅唐山市区就有30多万人在互救中重获新生。当年10万多名解放军指战员星夜兼程,舍生忘死,挽救出唐山一万多人的生命;10万多名唐山地震伤员被转往全国16个省市,得到妥善救治;全国各地派出的1300人的专业防疫队伍,在短时间内调来大批消毒药品、器材,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全国各地群众捐款捐物,使唐山人民度过了震后的饥荒……这一切过去了31年,但唐山人无法忘记,相反,全国人民的爱在新唐山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唐山重生和成长的31年,整个中国也在经历着沧桑巨变。站在今天回望,可以发现大时代给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让我们追寻那段尘封的记忆,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顷刻间毁灭了一座百年工业城市,24万余人的生命沦为亡魂。31年后,新城崛起,废墟不再。经过31个年轮的淘洗,“民间感恩”的暖流,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唐山这座城市因充满“感恩”而变得与众不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刊载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沉浸和感恩,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2006年4月,唐山地震孤儿张晓东骑自行车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途经天津、保定、石家庄、郑州,最后抵达洛阳,全程为1340余公里。当年14岁的张晓东被送到了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那里一位年轻的护士成了他的天使,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的伤口和心灵,当他伤愈要回唐山时,曾久久抱住这位异乡姐姐的腿不愿离开。如今,在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当张晓东终于见到了阔别30年的恩人“姐姐”马素云时,热泪盈眶,无语哽噎,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30年后再次相遇,他们依然感到彼此是世上最亲的亲人。
同年6月,8位“骑行万里谢恩”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经京、冀、豫、鲁,走鄂、湘,直至黔、滇,骑行1.5万公里,走访80多座城市,寻找当年救助过自己的人,用独特的方式向全国人民传递着来自唐山30年不忘的深切谢意。
唐山书法家张信东骑着三轮车开始了他的“以艺报恩”之旅:北京、保定、石家庄、上海、辽宁……寻找当年救助过唐山人民的恩人,鞠一个躬,再送上自己的书法作品。历时138天,行程几千公里。他说:“我要感谢的,就是给过我们一张饼、一个馒头、一双鞋、一双袜子的恩人们。”
……
正是这些普通的市民,以他们自身微弱的举动,诠释着一个城市对于那场灾难的理解,表达着一个城市的感恩。
灾难甫至,唐山民众自救求生,也相互救助。当此生命紧要关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助,更让危难中的人们绝处逢生。这段历史即使在事隔10年、20年、30年之后,依然让人无法忘却。
唐山大地震后,10余万解放军战士赶赴唐山搜救;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全国各界伸出援助之手,一双双布鞋、一床床棉被、一口口水、一餐餐饭,传递着人间真情;10万名重伤员被送到全国16个省区市医院接受救助,得到当地医护人员亲人般细心的照料;石家庄、邢台和唐山等地迅速建立了5所育红学校,2000多名地震遗孤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正像一位地震幸存者所说的那样:那恩情,实际上是还不完、没法还的。
当唐山能够把绵绵不绝的感恩升华为绵绵不绝的努力时,一个新唐山就诞生了,并且这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一座新城市。
唐山大地震之后,无数人懂得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坚忍不拔地忍受苦难,执着顽强地继续生活;无数人展现了高贵的怜悯之心和友爱之情,力尽所能地伸出援手,持之以恒地给予帮助。这一切,都是人类从寒冷中点燃的火光,从绝望中升起的希望。而唐山人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成为人类战胜苦难的骄傲和榜样。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无比自豪、无限赞美。
(责编 肖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