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
——读《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秦振华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重大事件。蕞尔小城张家港于1986年撤县建市之初,因底子薄基础差,很不起眼。1992年秦振华出任市委书记后,带领全市80多万干部群众锲而不舍,攻艰克难,短短数年内,便将落后的张家港建设成活力四射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港口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成为中国唯一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和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这座青春之城一俟崛起,自是鸢飞鱼跃,气象万千。今天,由秦振华力倡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尽人皆知,影响甚巨,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个有机部分。
改革、发展、富民是秦振华的人生主旋律。庞瑞垠的《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记全国优秀市委书记秦振华》,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将主人公置于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吸纳了众多真实生动而又鲜为人知的素材,以17章30万言篇幅,大处落墨,细处着眼,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传主坚韧不拔励精图治的生命轨迹,揭橥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全书内容翔实,文字雅驯,在激烈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表现秦振华人生不同阶段的所作所为,充分还原其跌宕起伏、冷暖交替、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以众多动人心魄的细节,塑造出活生生的“这一个”,彰显非凡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在任何时代和社会,总是光明与黑暗并存。而赞颂光明和揭露黑暗,都是作家职责所在。揭露黑暗,固然可以彰显作家的道德、良知和骨气,赞颂光明同样如此。文学功底深湛的庞瑞垠,对于笔下涉及的人与事物,力求做到像以斧敲钉、以钉入木般牢靠实在。为写此书,作者阅读了数百万字的材料,采访近50人,其中有秦振华当年的省、市领导,有他的同事、下属、企业家、教师、市民、工人,还有曾发下毒誓将他整倒而最终悔悟的人。大家无一例外地给予秦振华充分肯定,普遍认为没有秦振华就没有张家港的今天。尤其作者与传主从素昧平生到面对面接触,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浅而深,充分保证了传主事迹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秦振华)身材略显瘦削,却挺得笔直,额上的抬头纹密如蛛网,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两道目光却像年轻人一般亮堂,且显见一股逼人的穿透力。……他一口常熟土话,说起来激情四射,我能听懂七八成,说到激动或得意处,不时地伸手与我紧紧一握旋又抖动几下,连连说道:‘对上号了,对上号了……’”这样的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至为难得。正是在国事、社情与民意的大背景上,作者写出了张家港精神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秦振华正直廉洁、敢作敢为的个性魅力。
传奇人物秦振华很有些另类。仅看其绰号:秦三超、秦第一、秦大胆、秦青天……多属正面褒扬,但也不无争议。全书从其儿时旧影追溯,道尽种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善良,母亲的刚强,深深影响了他;日寇铁蹄下度过的童年时代,爬树、游泳、捉小鸟的淘气,车水、刈草、拔秧、割麦的苦乐,换了人间的洗礼……秦振华自小好胜、要强、有主见,爱打抱不平主持公道,被称为“犟头勃耳朵”(不听话,脾气倔犟)。他16岁参加工作,先后任常熟县供销合作总社人事股干事、常熟县委监察委员会干事、沙洲县供销合作总社杨舍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沙洲县化工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等。无论工作如何变动,秦振华总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1979年,秦振华担任杨舍镇党委书记。他刚直率性,殚精竭虑,致力于杨舍环境的整治和公厕的擘划,终以不懈的努力,让杨舍华丽转身,惊艳亮相,为后来张家港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夯实了基础。“建公厕,填埋粪坑,表面看是整治环境,搞好卫生,其实质是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提升生活质量。”这一切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国内许多地方还被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束缚住手脚,尚未意识到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杨舍镇却早着先鞭。这样一种超前意识,何其可贵。此外秦振华还要抓好计划生育、拆除违章建筑、乡镇企业发展、党风建设、农业丰产方的试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走农、副、工三业并举之路,千方百计办企业。秦振华和镇党委班子依靠借、贷、发动群众集资,先后创办扩建了腈纺厂、染整设备厂、卫生设备厂、橡胶厂、丝绒厂及全镇最大的骨干企业涤纶长丝厂,并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原则,大刀阔斧地调整全镇厂、村领导班子,使得干部队伍焕然一新,充分带动了全镇农、副、工业的蓬勃发展。
当了市委书记后,秦振华更是痛民所痛,苦民所苦,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他带领全市的企业发财致富,但和企业之间从无经济往来。他人脉很广,认识的客商众多,却从无任何经济牵连。他帮素不相识的平民百姓排忧解难,却从不接受馈赠。秦振华对家人的要求严格而苛刻,他本人大权在握,妻子却是临时工,妹妹是保洁员,儿子是镇办企业管理员,一个女儿是粮站职工,另一个女儿是镇办企业工人。秦振华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自食其力,住公租房,骑自行车,毫无“官二代”作派。这样的情形在当今社会可谓少之又少。作者据此指出:“一个当权的领导干部,无论他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只要看一看其老婆、孩子的工作安排,还有衣食住行待遇,其善恶品行如何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谁都有七情六欲,作为一个强势人物,秦振华的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可说是异彩纷呈,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爱憎分明,坦荡率真。尽管有时也失之冷静,发火骂人,然而,诚如古人所言:人有厚德,无问小节。人有大举,无訾小故。”如是,全书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重的政论风格:“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作风的好坏,其影响毋庸置疑。小自一个单位、部门工作的成败,大至整个党的存亡,都与党风的端正与否有直接关系,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懂。但都懂,不等于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长期坚持的工作方法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转型期的中国,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那儿,变成了密切联系上级,从官场上来到官场上去,一切为了一己之私,这种变异正严重腐蚀着党的肌体,隔断党与群众的联系,并潜藏着将党架空以至造成坍塌的危险。”掷地有声的话语,议论风发的文字,令人心折。全书高扬主体意识,不时于精辟的见解中发散出思想者的气度:“中国自古以来,搞改革的人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直至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六君子血溅菜市口,莫不如此,追究其原因,盖与最高统治者的立场相背直接有关。秦振华有幸,生活在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纵然风雨来袭,仍能负重奋进,甚好。”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既强调真实性,又不废文学性,融小说、散文、哲理于一炉,文体摇曳多姿。如:“青山隐隐水迢迢,长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流向江尾海头处,呈喇叭口状,再往东延伸时,江身北移,江心淤积而成的沙滩,通过沙嘴间的并岸联滩,人工筑坝断流,逐年联结成陆,水涨陆沉,苍茫一片,水落沙出,百草丰茂。沙滩成陆,即为‘沙上’,今城关镇杨舍以北便是。”语言的简洁流畅,活色生香,成为全书一大特色。“1988年3月的一天,东风吹雨细如尘,路人从立交桥旁的麦田里,看到一个身披塑料雨衣,手握铁锹的‘老农’高卷裤管,清沟理墒,与其他农民一道不停地忙碌着,那正是秦振华。”描摹生动传神,笔意婉转细腻。这是市政公司经理顾洪达:“一米七八的个头,肥胖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一堵移动的墙。”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这是秦振华爬泰山:“山顶松涛盈耳,云生衣袂,俯瞰四野,此刻才真正领悟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境。”绰具一代报告文学宗师徐迟的文字风韵。即便以闲笔介绍当地的观音菩萨诞辰日:“到了这一天,杨舍街上热闹非凡,除了拜香队,还有肉身灯、镗锣挂香、白阁轮车、灯彩队、丝竹乐队、香亭佛马、踩高跷、武术表演等等,玩乐的名堂可多哩!”也能在不经意的民俗描写中,氤氲着地道的文化气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在整治环境的日子里,杨舍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秦振华戴着草帽卷着裤腿,手里拿着扫帚或苍蝇拍,边检查工作边干活,他由此获得“扫帚书记”、“拍蝇书记”的称号。建造长丝厂时,秦振华和群众一道挑土平地、搬砖扛石,连续几十天吃住在工地;到了冬天,秦振华通宵守在车间,冷了喝两口烧酒驱寒,困了裹着棉大衣倚在墙角眯一眯,以无声的行动激励着群众。党风正,民风顺;秦振华的锐气、志气、勇气和杀气,秦振华的永不言败与侠胆柔肠,令人景仰。“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张居正)人民公仆秦振华分秒必争,忘我工作,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像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他雷厉风行,高效务实,顶住种种怀疑非议,聚集人力财力物力,一年半内便建成了高规格六车道的张杨公路;同时敢为天下先,敢吃豹子胆,抢建保税区,使得张家港成为中国内地一个投资热点。至于沿江开发,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精神文明,规模经济,城乡社保,文教科技……秦振华统管全局,协调各方,更是凯歌频奏。《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生动复原了那样一段激情燃烧荡气回肠的岁月。
书中满含感情地写到张家港的步行街:“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行人抽烟,看不到一辆机动车或自行车,地上找不到纸屑、果皮、痰迹,也没有人声喧哗,只有漫步徜徉的行人和顾客……”的确,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是更高层次的物质精神追求,小城镇建设则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让普罗大众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实验。秦振华深深意识到,只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抹平城乡界限,才能让中国农民真正翻身,主宰自我命运。由是,小地方张家港才上演了一出出连台大戏。
张家港的规模经济分量重,特色强,尤其1992年至今形成一大批规模企业如沙钢、澳洋、华尔润、骏马、国泰、长江润发等,在全省全国都有突出优势。张家港,这个江南小城以其天翻地覆的变化,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东方神话,让人目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画卷和美好前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何谓张家港精神?秦振华的回答是:“张家港精神就是一股正气,一股敢作敢为、艰苦创业拼抢的正气,一股身正其正、扶正祛邪、贴心为民、什么都不怕的浩然正气。”自然,张家港也不时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秦振华的流言蜚语也曾四处流布,种种的明枪暗箭、诬告构陷在所难免。但这些终究只是过眼烟云。秦振华,他永远是那样地老谋深算、睿智狡黠、叱咤风云,不失豪杰本色。
秦振华刚烈如火,淡定似水,时时以百姓安危冷暖为念。他对“父母官”一词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并非当官的是老百姓的父母,应理解为老百姓是当官的父母,要把老百姓当父母一样侍奉孝敬,‘父母官’与‘公仆’是一个意思。”退休后的秦振华本可颐养天年,但他退而不休,风风火火闯九州,到我国中西部和苏北等地作了250多场义务报告,不计任何报酬,致力于南北挂钩、东西联动、产业转移,先后为欠发达地区引进资金170多亿元,也让张家港精神四处开花。秦振华的业绩与功德,让人想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起鲁迅的著名论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事实是伟大的雄辩家,时间是权威的鉴定师。中国需要秦振华这样的市委书记。书中那些激情而客观、绰具识力的评说,无疑代表了大众的心声:“秦振华当然不是完人,他也有牢骚,有郁闷,有冲动,有失误。他不是圆滚滚的玻璃球,而是有棱有角个性鲜明的人,他不是和事佬,太平官,他一身正气,敢作敢为,软硬不怕,恩威并举,改革力度很大,常有惊人之举。这样的人容易引起争议,甚至毁誉参半。他为官期间的成绩
与不足,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这是很不容易的。”不错,人们之所以怀念秦振华主政的那个时代,因为他身上代表和彰显了改革开放的精神,符合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秦振华本人因此也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活生生的符号。
——读《一个人和一座城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秦振华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重大事件。蕞尔小城张家港于1986年撤县建市之初,因底子薄基础差,很不起眼。1992年秦振华出任市委书记后,带领全市80多万干部群众锲而不舍,攻艰克难,短短数年内,便将落后的张家港建设成活力四射的新兴工业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港口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成为中国唯一的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和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这座青春之城一俟崛起,自是鸢飞鱼跃,气象万千。今天,由秦振华力倡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尽人皆知,影响甚巨,已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一个有机部分。
改革、发展、富民是秦振华的人生主旋律。庞瑞垠的《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记全国优秀市委书记秦振华》,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创作态度,将主人公置于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吸纳了众多真实生动而又鲜为人知的素材,以17章30万言篇幅,大处落墨,细处着眼,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传主坚韧不拔励精图治的生命轨迹,揭橥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全书内容翔实,文字雅驯,在激烈动荡的时代大背景下,表现秦振华人生不同阶段的所作所为,充分还原其跌宕起伏、冷暖交替、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历程,以众多动人心魄的细节,塑造出活生生的“这一个”,彰显非凡的感染力和可信度。
在任何时代和社会,总是光明与黑暗并存。而赞颂光明和揭露黑暗,都是作家职责所在。揭露黑暗,固然可以彰显作家的道德、良知和骨气,赞颂光明同样如此。文学功底深湛的庞瑞垠,对于笔下涉及的人与事物,力求做到像以斧敲钉、以钉入木般牢靠实在。为写此书,作者阅读了数百万字的材料,采访近50人,其中有秦振华当年的省、市领导,有他的同事、下属、企业家、教师、市民、工人,还有曾发下毒誓将他整倒而最终悔悟的人。大家无一例外地给予秦振华充分肯定,普遍认为没有秦振华就没有张家港的今天。尤其作者与传主从素昧平生到面对面接触,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浅而深,充分保证了传主事迹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秦振华)身材略显瘦削,却挺得笔直,额上的抬头纹密如蛛网,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两道目光却像年轻人一般亮堂,且显见一股逼人的穿透力。……他一口常熟土话,说起来激情四射,我能听懂七八成,说到激动或得意处,不时地伸手与我紧紧一握旋又抖动几下,连连说道:‘对上号了,对上号了……’”这样的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至为难得。正是在国事、社情与民意的大背景上,作者写出了张家港精神的倡导者和推动者秦振华正直廉洁、敢作敢为的个性魅力。
传奇人物秦振华很有些另类。仅看其绰号:秦三超、秦第一、秦大胆、秦青天……多属正面褒扬,但也不无争议。全书从其儿时旧影追溯,道尽种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父亲的善良,母亲的刚强,深深影响了他;日寇铁蹄下度过的童年时代,爬树、游泳、捉小鸟的淘气,车水、刈草、拔秧、割麦的苦乐,换了人间的洗礼……秦振华自小好胜、要强、有主见,爱打抱不平主持公道,被称为“犟头勃耳朵”(不听话,脾气倔犟)。他16岁参加工作,先后任常熟县供销合作总社人事股干事、常熟县委监察委员会干事、沙洲县供销合作总社杨舍供销社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沙洲县化工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等。无论工作如何变动,秦振华总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1979年,秦振华担任杨舍镇党委书记。他刚直率性,殚精竭虑,致力于杨舍环境的整治和公厕的擘划,终以不懈的努力,让杨舍华丽转身,惊艳亮相,为后来张家港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夯实了基础。“建公厕,填埋粪坑,表面看是整治环境,搞好卫生,其实质是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小农意识,提高人的素质,提升生活质量。”这一切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国内许多地方还被小农意识和陈规陋习束缚住手脚,尚未意识到改变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时,杨舍镇却早着先鞭。这样一种超前意识,何其可贵。此外秦振华还要抓好计划生育、拆除违章建筑、乡镇企业发展、党风建设、农业丰产方的试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走农、副、工三业并举之路,千方百计办企业。秦振华和镇党委班子依靠借、贷、发动群众集资,先后创办扩建了腈纺厂、染整设备厂、卫生设备厂、橡胶厂、丝绒厂及全镇最大的骨干企业涤纶长丝厂,并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原则,大刀阔斧地调整全镇厂、村领导班子,使得干部队伍焕然一新,充分带动了全镇农、副、工业的蓬勃发展。
当了市委书记后,秦振华更是痛民所痛,苦民所苦,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他带领全市的企业发财致富,但和企业之间从无经济往来。他人脉很广,认识的客商众多,却从无任何经济牵连。他帮素不相识的平民百姓排忧解难,却从不接受馈赠。秦振华对家人的要求严格而苛刻,他本人大权在握,妻子却是临时工,妹妹是保洁员,儿子是镇办企业管理员,一个女儿是粮站职工,另一个女儿是镇办企业工人。秦振华的孙子大学毕业后自食其力,住公租房,骑自行车,毫无“官二代”作派。这样的情形在当今社会可谓少之又少。作者据此指出:“一个当权的领导干部,无论他说得如何天花乱坠,只要看一看其老婆、孩子的工作安排,还有衣食住行待遇,其善恶品行如何就一目了然了。”这样的结论是有说服力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谁都有七情六欲,作为一个强势人物,秦振华的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可说是异彩纷呈,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爱憎分明,坦荡率真。尽管有时也失之冷静,发火骂人,然而,诚如古人所言:人有厚德,无问小节。人有大举,无訾小故。”如是,全书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重的政论风格:“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作风的好坏,其影响毋庸置疑。小自一个单位、部门工作的成败,大至整个党的存亡,都与党风的端正与否有直接关系,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懂。但都懂,不等于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长期坚持的工作方法和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转型期的中国,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人那儿,变成了密切联系上级,从官场上来到官场上去,一切为了一己之私,这种变异正严重腐蚀着党的肌体,隔断党与群众的联系,并潜藏着将党架空以至造成坍塌的危险。”掷地有声的话语,议论风发的文字,令人心折。全书高扬主体意识,不时于精辟的见解中发散出思想者的气度:“中国自古以来,搞改革的人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直至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六君子血溅菜市口,莫不如此,追究其原因,盖与最高统治者的立场相背直接有关。秦振华有幸,生活在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流意识的时代,纵然风雨来袭,仍能负重奋进,甚好。”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既强调真实性,又不废文学性,融小说、散文、哲理于一炉,文体摇曳多姿。如:“青山隐隐水迢迢,长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流向江尾海头处,呈喇叭口状,再往东延伸时,江身北移,江心淤积而成的沙滩,通过沙嘴间的并岸联滩,人工筑坝断流,逐年联结成陆,水涨陆沉,苍茫一片,水落沙出,百草丰茂。沙滩成陆,即为‘沙上’,今城关镇杨舍以北便是。”语言的简洁流畅,活色生香,成为全书一大特色。“1988年3月的一天,东风吹雨细如尘,路人从立交桥旁的麦田里,看到一个身披塑料雨衣,手握铁锹的‘老农’高卷裤管,清沟理墒,与其他农民一道不停地忙碌着,那正是秦振华。”描摹生动传神,笔意婉转细腻。这是市政公司经理顾洪达:“一米七八的个头,肥胖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一堵移动的墙。”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这是秦振华爬泰山:“山顶松涛盈耳,云生衣袂,俯瞰四野,此刻才真正领悟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境。”绰具一代报告文学宗师徐迟的文字风韵。即便以闲笔介绍当地的观音菩萨诞辰日:“到了这一天,杨舍街上热闹非凡,除了拜香队,还有肉身灯、镗锣挂香、白阁轮车、灯彩队、丝竹乐队、香亭佛马、踩高跷、武术表演等等,玩乐的名堂可多哩!”也能在不经意的民俗描写中,氤氲着地道的文化气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在整治环境的日子里,杨舍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秦振华戴着草帽卷着裤腿,手里拿着扫帚或苍蝇拍,边检查工作边干活,他由此获得“扫帚书记”、“拍蝇书记”的称号。建造长丝厂时,秦振华和群众一道挑土平地、搬砖扛石,连续几十天吃住在工地;到了冬天,秦振华通宵守在车间,冷了喝两口烧酒驱寒,困了裹着棉大衣倚在墙角眯一眯,以无声的行动激励着群众。党风正,民风顺;秦振华的锐气、志气、勇气和杀气,秦振华的永不言败与侠胆柔肠,令人景仰。“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张居正)人民公仆秦振华分秒必争,忘我工作,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像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他雷厉风行,高效务实,顶住种种怀疑非议,聚集人力财力物力,一年半内便建成了高规格六车道的张杨公路;同时敢为天下先,敢吃豹子胆,抢建保税区,使得张家港成为中国内地一个投资热点。至于沿江开发,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精神文明,规模经济,城乡社保,文教科技……秦振华统管全局,协调各方,更是凯歌频奏。《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生动复原了那样一段激情燃烧荡气回肠的岁月。
书中满含感情地写到张家港的步行街:“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行人抽烟,看不到一辆机动车或自行车,地上找不到纸屑、果皮、痰迹,也没有人声喧哗,只有漫步徜徉的行人和顾客……”的确,城乡一体化、城市现代化是更高层次的物质精神追求,小城镇建设则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让普罗大众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实验。秦振华深深意识到,只有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抹平城乡界限,才能让中国农民真正翻身,主宰自我命运。由是,小地方张家港才上演了一出出连台大戏。
张家港的规模经济分量重,特色强,尤其1992年至今形成一大批规模企业如沙钢、澳洋、华尔润、骏马、国泰、长江润发等,在全省全国都有突出优势。张家港,这个江南小城以其天翻地覆的变化,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东方神话,让人目睹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灿烂画卷和美好前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何谓张家港精神?秦振华的回答是:“张家港精神就是一股正气,一股敢作敢为、艰苦创业拼抢的正气,一股身正其正、扶正祛邪、贴心为民、什么都不怕的浩然正气。”自然,张家港也不时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秦振华的流言蜚语也曾四处流布,种种的明枪暗箭、诬告构陷在所难免。但这些终究只是过眼烟云。秦振华,他永远是那样地老谋深算、睿智狡黠、叱咤风云,不失豪杰本色。
秦振华刚烈如火,淡定似水,时时以百姓安危冷暖为念。他对“父母官”一词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并非当官的是老百姓的父母,应理解为老百姓是当官的父母,要把老百姓当父母一样侍奉孝敬,‘父母官’与‘公仆’是一个意思。”退休后的秦振华本可颐养天年,但他退而不休,风风火火闯九州,到我国中西部和苏北等地作了250多场义务报告,不计任何报酬,致力于南北挂钩、东西联动、产业转移,先后为欠发达地区引进资金170多亿元,也让张家港精神四处开花。秦振华的业绩与功德,让人想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想起鲁迅的著名论断:“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事实是伟大的雄辩家,时间是权威的鉴定师。中国需要秦振华这样的市委书记。书中那些激情而客观、绰具识力的评说,无疑代表了大众的心声:“秦振华当然不是完人,他也有牢骚,有郁闷,有冲动,有失误。他不是圆滚滚的玻璃球,而是有棱有角个性鲜明的人,他不是和事佬,太平官,他一身正气,敢作敢为,软硬不怕,恩威并举,改革力度很大,常有惊人之举。这样的人容易引起争议,甚至毁誉参半。他为官期间的成绩
与不足,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这是很不容易的。”不错,人们之所以怀念秦振华主政的那个时代,因为他身上代表和彰显了改革开放的精神,符合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秦振华本人因此也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活生生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