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如何科学艺术地解决师生冲突问题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师生冲突 解决对策 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文化上的“多样化”、大众传媒的“丰富化”成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创造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受到关注、尊重和提倡。反映到教育上来,教师“权威”地位开始“松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态势逐步显现出来。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了普遍的家庭模式。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导致了我国“小皇帝”、“小太阳”的大量涌现,也出现了这些“小皇帝”、“小太阳”们所特有的问题行为,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娇气、骄横、不合群、不善交际等。因此,何科学艺术地解决师生冲突问题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学生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的能动体。他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用以发展自己的身心。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活动,以一种与教师相重迭的目的而进行,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其二,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其思想感情。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就意味着他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理应都得到尊重和正当的满足。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听任摆布、压服。其三,学生处于学习期间,虽然尚未进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不朽的价值。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无与伦比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其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谓发展中的人,其意义是: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型,而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人们都把少年儿童看作“小大人”,并不认为他们与成人有什么质的差别,认识不到他们所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抹煞他们的特殊性,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为标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消长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他们的缺点、错误,较比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教师只有从思想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二、弱化教师这一“组织角色”中的非人格化特征
在学校里,教师实际上扮演了两种角色:“组织角色”与“初级群体角色”。前者表现在:接受任务,与学校行政官员打交道,与同事产生互动等等;后者指他在班级中执行的角色:与学生发生教育互动。显然,两种角色形成鲜明的反差:前者是公事公办的、冷漠的;后者是灵活、具体、丰富和需要人情味的。如果一位教师的“组织角色”的色彩太浓,就容易与学生发生过于强烈的冲突。所以,弱化“组织角色”是条良策,这就是过去我们常讲的,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师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化解冲突烈焰的清泉。
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我和人格
现在要找出一位公然宣称自己是搞专制的教师恐怕很难,但单纯地把民主作为手段来使用的教师并不少见。他们以为民主仅仅是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甚至只是一种姿态,是哄小孩的小技巧,是为了让学生听从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的“民主”只会走向权力至上、教师至上,最终埋下冲突的祸根。真正的民主是把民主当作追求的目的,把民主看做是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大量教育失误的事实证明,剧烈而有害的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伤之后。
四、将制度权力和自身威望结合起来
教师为何能取得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地位?其权威从何而来?依美国的克利弗顿等人的看法,来源于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赋予教师外在的法定地位,地位决定角色,角色代表权威。这样,教师权威其实是一种角色权威,是一个人在扮演教师角色时才存在的,这种权威是角色赋予他的。个人因素则是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包括其专业学识、人格魅力等。每位教师都有制度性权威,但不一定有个人威望。当一个教师过多地利用外在权力而不去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吸引力时,他很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欢迎和佩服,他的教导也就很难让人接受。长此以往,就会不时地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敌对情形。
五、正视冲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
设置意见本、开会、辩论、磋商等,保证学生有一个理性地发泄内心不满的“安全阀”。在“协调──冲突”相互转换的平衡机制下,在“对抗──接纳”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就会自始至终地保持良性的互动状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
[关键词]师生冲突 解决对策 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文化上的“多样化”、大众传媒的“丰富化”成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创造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受到关注、尊重和提倡。反映到教育上来,教师“权威”地位开始“松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态势逐步显现出来。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了普遍的家庭模式。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导致了我国“小皇帝”、“小太阳”的大量涌现,也出现了这些“小皇帝”、“小太阳”们所特有的问题行为,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娇气、骄横、不合群、不善交际等。因此,何科学艺术地解决师生冲突问题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首先,要认识到学生是人;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学生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的能动体。他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用以发展自己的身心。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活动,以一种与教师相重迭的目的而进行,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其二,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其思想感情。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就意味着他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理应都得到尊重和正当的满足。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听任摆布、压服。其三,学生处于学习期间,虽然尚未进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不朽的价值。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无与伦比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其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所谓发展中的人,其意义是: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型,而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人们都把少年儿童看作“小大人”,并不认为他们与成人有什么质的差别,认识不到他们所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抹煞他们的特殊性,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为标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消长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他们的缺点、错误,较比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教师只有从思想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二、弱化教师这一“组织角色”中的非人格化特征
在学校里,教师实际上扮演了两种角色:“组织角色”与“初级群体角色”。前者表现在:接受任务,与学校行政官员打交道,与同事产生互动等等;后者指他在班级中执行的角色:与学生发生教育互动。显然,两种角色形成鲜明的反差:前者是公事公办的、冷漠的;后者是灵活、具体、丰富和需要人情味的。如果一位教师的“组织角色”的色彩太浓,就容易与学生发生过于强烈的冲突。所以,弱化“组织角色”是条良策,这就是过去我们常讲的,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师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化解冲突烈焰的清泉。
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自我和人格
现在要找出一位公然宣称自己是搞专制的教师恐怕很难,但单纯地把民主作为手段来使用的教师并不少见。他们以为民主仅仅是工作态度、工作方式,甚至只是一种姿态,是哄小孩的小技巧,是为了让学生听从的临时性措施。这样的“民主”只会走向权力至上、教师至上,最终埋下冲突的祸根。真正的民主是把民主当作追求的目的,把民主看做是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社会权利。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大量教育失误的事实证明,剧烈而有害的冲突往往发生在学生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伤之后。
四、将制度权力和自身威望结合起来
教师为何能取得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地位?其权威从何而来?依美国的克利弗顿等人的看法,来源于两方面──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赋予教师外在的法定地位,地位决定角色,角色代表权威。这样,教师权威其实是一种角色权威,是一个人在扮演教师角色时才存在的,这种权威是角色赋予他的。个人因素则是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包括其专业学识、人格魅力等。每位教师都有制度性权威,但不一定有个人威望。当一个教师过多地利用外在权力而不去提高自身的个人素质和吸引力时,他很难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欢迎和佩服,他的教导也就很难让人接受。长此以往,就会不时地与学生发生冲突,甚至造成严重的敌对情形。
五、正视冲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
设置意见本、开会、辩论、磋商等,保证学生有一个理性地发泄内心不满的“安全阀”。在“协调──冲突”相互转换的平衡机制下,在“对抗──接纳”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就会自始至终地保持良性的互动状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